教育敘事同樣是教育成果
隨著“教師專業化”、“行動研究”、“校本研究”、“科研興校”、“反思性教學”、“教師成為研究者”等教育觀念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開始與教育研究者一起開展教育理論研究。不少研究者鼓勵教師留心收集自己的研究資料,然後整理成“教育論文”並爭取公開發表。中小學教師最初對“發表教育論文”往往很有興趣,而且教育行政單位還將教師的教學論文的數量作為教師評選先進職稱晉升的硬性指標,這對教師爭相發表論文更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可是,發表教育論文似乎並不能促進教師教育實踐的改進,也很難說能夠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有的教師為了個人榮譽或者職稱晉升不得不粗製濫造,人云亦云地說一些讓自己臉紅的套話,這也是好多教師都遭遇過的尷尬。
在本次的國培教育中,高興的看到我們的教育專家對我們教師提出的建議,他告誡我們教師不要再寫那些從理論到理論的純理論的教學論文了,這些工作還是讓我們的教育專家去作。他建議我們教師最好記敘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遇到了什麼問題或困惑,自己遇到這個教育問題的情境;問題發生之後,又是怎樣想辦法解決的,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是否發生了一些有意義的教育事件,是否有值得敘說的細節,也就是建議我們教師寫教育敘事。教師做研究可以採用“敘述教育故事”的方式,甚至提出“教師做研究就是講教育故事”。我們這裡的不少教師很願意接受這種研究策略,並感受到“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對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那麼,教育敘事是否算教育論文呢?
我的解釋是:敘述出來的教育故事顯然不是教育論文,它是一種“教育記敘文”,我們稱之為“教育敘事”。它為我們提供的是生動鮮活的第一手教育素材,但又有誰能夠說只有教育論文才算是教育成果而教育敘事就不是教育成果那?
就實際效果來看,教育敘事對教師本人確實是比較有效的研究方式。如果教師引經據典地寫“教育論文”而對自己所發表的“教育論文”中的觀念並不相信的話,這種“教育論文”不僅不能說比“教育敘事”更有理論水平,而且簡直不能算是研究成果。相反,如果教師將自己遇到的教育事件敘述出來,這種敘述不僅可以啟示他人,引起共鳴,而且可以在自我敘述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並在反思中回過頭來改進自己的教育實踐。通過敘述教育事件來改進、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這才是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更是我們教師的教育成果。
教師以多種方式敘述自己的“教育故事”,這本身就是一種種教研活動,這種研究方式稱為“敘事研究”或“敘事的行動研究”。敘事研究的內容包括教學敘事、管理敘事或德育敘事。由於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最日常的教育生活,所以,教師的教學敘事作為所有敘事研究的重點。
“教學敘事”即教師將自己的某節“課堂教學”敘述出來,使之成為一份相對完整的案例。為了讓教師有話可說,學校可以配合“集體備課制度”和“公開課制度”(或稱之為“研討課制度”)個人將自己的這節“公開課”相對完整地記錄下來,使之成為一份“課堂教學實錄”。我們將這個過程稱為“用鋼筆錄像”。由於“課堂教學實錄”很難反映教師“反思”之後所引起的“教學改進”與“教學重建”,所以,我們教師可以“夾敘夾議”,將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以及對這一節課某個“教學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關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用“當時我想……”、“現在想起來……”、“如果再有機會上這一節課,我會……”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教學改進”、“教學重建”的考慮。我們有教師將這種“夾敘夾議”的方式稱為“插入”或“塗抹”,即教師將自己對本節課的感想“插入”到課堂教學實錄中,將自己對整個教育或相關教育理念的理解“塗抹”到相關的課堂教學實錄中。之所以強調要配合學校的“集體備課制度”和“公開課制度”,主要考慮到這兩種制度有利於教師之間相互合作,而且經過集體備課和公開課之後,教師可以根據討論中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討論中所發現的教學收穫與教學遺憾,更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有教師將這個過程總結為“集體備課——集體聽課——集體討論——個人敘事”。
這種“教學敘事”的方式同樣適合於學校的德育工作、管理工作,可分別稱之為“德育敘事”、“管理敘事”。比如教師可以將班級管理中發生的某些學生生活事件敘述出來,使之成為一份有教育意義的“班級管理敘事”。如果教師針對某個教育事件做一些追蹤研究,那麼,這種“班級管理敘事”會顯得更有價值。同樣,這種敘事也適應於校本的行動研究。校本的行動研究或敘事的行動研究的基本理念是:第一,“敘述”其實是一種行動方式,如果教師不行動,如果教師不改變自己的教學,教師就無話可說。第二,教師“敘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實質是“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教師參與教育研究不只是為了發表教育論文,不是為了炫耀某種研究成果。第三,對教育研究者而言, “聽教師講述自己的故事”為他們可以提供第一手的教育素材。
讓我們把自己過去教育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幽微細節重新審視,去發現其中細微的教育蘊涵,從而把作為敘事者的教師自身的思維觸角引向自我教育生活的深層,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生活顯現其並不平凡的教育意義。
在本次的國培教育中,高興的看到我們的教育專家對我們教師提出的建議,他告誡我們教師不要再寫那些從理論到理論的純理論的教學論文了,這些工作還是讓我們的教育專家去作。他建議我們教師最好記敘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遇到了什麼問題或困惑,自己遇到這個教育問題的情境;問題發生之後,又是怎樣想辦法解決的,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是否發生了一些有意義的教育事件,是否有值得敘說的細節,也就是建議我們教師寫教育敘事。教師做研究可以採用“敘述教育故事”的方式,甚至提出“教師做研究就是講教育故事”。我們這裡的不少教師很願意接受這種研究策略,並感受到“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對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我的解釋是:敘述出來的教育故事顯然不是教育論文,它是一種“教育記敘文”,我們稱之為“教育敘事”。它為我們提供的是生動鮮活的第一手教育素材,但又有誰能夠說只有教育論文才算是教育成果而教育敘事就不是教育成果那?
就實際效果來看,教育敘事對教師本人確實是比較有效的研究方式。如果教師引經據典地寫“教育論文”而對自己所發表的“教育論文”中的觀念並不相信的話,這種“教育論文”不僅不能說比“教育敘事”更有理論水平,而且簡直不能算是研究成果。相反,如果教師將自己遇到的教育事件敘述出來,這種敘述不僅可以啟示他人,引起共鳴,而且可以在自我敘述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並在反思中回過頭來改進自己的教育實踐。通過敘述教育事件來改進、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這才是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更是我們教師的教育成果。
“教學敘事”即教師將自己的某節“課堂教學”敘述出來,使之成為一份相對完整的案例。為了讓教師有話可說,學校可以配合“集體備課制度”和“公開課制度”(或稱之為“研討課制度”)個人將自己的這節“公開課”相對完整地記錄下來,使之成為一份“課堂教學實錄”。我們將這個過程稱為“用鋼筆錄像”。由於“課堂教學實錄”很難反映教師“反思”之後所引起的“教學改進”與“教學重建”,所以,我們教師可以“夾敘夾議”,將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以及對這一節課某個“教學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關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用“當時我想……”、“現在想起來……”、“如果再有機會上這一節課,我會……”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教學改進”、“教學重建”的考慮。我們有教師將這種“夾敘夾議”的方式稱為“插入”或“塗抹”,即教師將自己對本節課的感想“插入”到課堂教學實錄中,將自己對整個教育或相關教育理念的理解“塗抹”到相關的課堂教學實錄中。之所以強調要配合學校的“集體備課制度”和“公開課制度”,主要考慮到這兩種制度有利於教師之間相互合作,而且經過集體備課和公開課之後,教師可以根據討論中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討論中所發現的教學收穫與教學遺憾,更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有教師將這個過程總結為“集體備課——集體聽課——集體討論——個人敘事”。
這種“教學敘事”的方式同樣適合於學校的德育工作、管理工作,可分別稱之為“德育敘事”、“管理敘事”。比如教師可以將班級管理中發生的某些學生生活事件敘述出來,使之成為一份有教育意義的“班級管理敘事”。如果教師針對某個教育事件做一些追蹤研究,那麼,這種“班級管理敘事”會顯得更有價值。同樣,這種敘事也適應於校本的行動研究。校本的行動研究或敘事的行動研究的基本理念是:第一,“敘述”其實是一種行動方式,如果教師不行動,如果教師不改變自己的教學,教師就無話可說。第二,教師“敘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實質是“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教師參與教育研究不只是為了發表教育論文,不是為了炫耀某種研究成果。第三,對教育研究者而言, “聽教師講述自己的故事”為他們可以提供第一手的教育素材。
讓我們把自己過去教育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幽微細節重新審視,去發現其中細微的教育蘊涵,從而把作為敘事者的教師自身的思維觸角引向自我教育生活的深層,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生活顯現其並不平凡的教育意義。
最近訪問
- 教育敘事同樣是教育成果
- 超簡單花摺紙大全圖解
- 生活感悟隨筆散文
- 財政局局長工作會議講話
- 單招面試個人介紹範文
- 周公解夢夢見買橘子暗示著什麼
- 工作心情說說感悟生活_工作感悟經典語句
- 金牛座男生喜歡一個人的表現
- 掉頭髮是什麼病該如何緩解
- 給同學道歉信範文
- 冬至進補食譜有哪些原料和做法
- 有關家庭親情的句子_感慨家庭親情的語句
- 側重的近義詞反義詞是什麼
- 怎麼樣讓我的電腦等圖標出現在筆記本桌面
- 快速充電的原理是什麼
- 敦煌壁畫線描集
- 學長征精神做紅色傳人優秀作文
- 小學數學遠端培訓學習心得3篇
- 幼兒園家長會心得體會3篇
- 法院訴訟委託書範本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