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及教育敘事的例稿範文
教育敘事,即是講有關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體敘述教育教學中的真實情境的過程,其實質是通過講述教育故事,體悟教育真諦的一種研究方法。非為講故事而講故事,而是通過教育敘事展開對現象的思索,對問題的研究,是一個將客觀的過程、真實的體驗、主觀的闡釋有機融為一體的一種教育經驗的發現和揭示過程。
【案例背景】
課堂教學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之前要對課堂進行精心預設。而實際的課堂是師生、生生不斷交往互動的場所,是教師與學生個體或群體之間的知識、個性、情感不斷碰撞、整合、調適的場所。所以,課堂總是處於一種流變生成狀態。即使教師預設再完美也難以預想到課堂教學中所有可能出現的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根據變化的情形,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根據自己對課堂上各種資訊的綜合把握,及時做出判斷,採取得當的措施。因此如何有效、巧妙地解決這些生成性的問題,實踐教育智慧,建構開放生成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成為物理教學中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作為一名農村中學的物理教師,由於實驗器材的匱乏,在實際實驗教學中就時常遇到一些“意外”,這些“意外”一方面給我的的實驗教學帶來了的挑戰,另一方面也成為課堂中鮮活的教學資源,給我的實驗教學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
【案例描述】
上午第三節課,我拎著滿滿一盒子實驗儀器匆匆從實驗室趕向初三1班的教室,還沒進班,就聽到裡面一片鼓掌聲和歡呼聲。
“做實驗,哈哈……”“看,那是什麼?”“咦,那不是吸鐵石嗎!”……剛進入班級就聽到下面學生七嘴八舌的談論著。
“大家安靜,在開始上課前我先強調幾點,首先,從今天開始我們就正式進入第十六章電磁場的學習了,這一章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為了便於大家理解老師特意準備了很多實驗。”講到這裡,班上頓時又是一片掌聲。“第二” ,我繼續說道,“大家也知道我們是農村中學,實驗器材比較匱乏,所以請大家在實驗過程中一定要遵守實驗規則,愛護實驗器材,有問題請及時舉手。”說完,還是生怕實驗過程過於混亂,達不到預期效果,我又補充道:“還有,如果有同學不按實驗規則,隨便破壞實驗器材是需要照價賠償的。”
說完,我就正式進入了磁場一章的教學。由於是第一課時,所以本節課主要的任務是帶領大家認識磁體以及通過實驗研究磁體的一些性質及特點。在教學進行到一半時,我就讓課代表將磁體,大頭針等實驗器材分發到各個小組,讓學生自己按照課本要求進行探究。班上頓時熱鬧了起來。
“請大家按照課本要求進行實驗!”我又提高分貝在班上強調了一遍。
突然“啪”的一聲,班上頓時靜了下來,所有的眼神頓時盯著一個人——小丁同學!
“怎麼回事?”我第一時間質問道。
“老師,我不是故意的。”看著地上裂為兩段的條形磁體,小丁委屈的說道。
“沒用了!”“要賠錢囉!”“剛好裂成兩半,一半一個磁極!”下面的同學開始討論了起來。
當時的我十分生氣,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正準備好好訓斥小丁一頓時,我忽然想起了《中國教育報》上的一篇《請平移到我這裡來》的文章,講得就是教師如何正確處理課堂上發生的一件突發事件。“這不正是一個相似的事件嗎?如果我當眾訓斥了小丁,對小丁的傷害會有多大?以後他還會用心去實驗嗎?如果學生因為怕損壞器材而不敢去用心實驗,辛苦準備的實驗還有什麼作用?”想到這裡我就接著大家的議論聲反問了一句:“這個條形磁鐵還有用嗎?”
“肯定沒用了。”小胡確定的說道。作為學習委員的他思維一向比較敏捷。
“為什麼呢?”我繼續反問道。
“我們剛剛學過,一個磁鐵應該有兩個磁極,現在這個條形磁鐵裂為兩半,一半紅一半藍,每一半隻有一個磁極,所以肯定沒有用了,除非用膠水把兩半連線起來,才能重新成為一個磁鐵。”小胡不無得意的說道。
“我也同意”“肯定沒用了”……下面聲援小胡的不在少數。
“真是這樣的嗎?剛好老師這裡還有幾塊斷裂的磁體,那就讓我們用實驗來說明問題吧”我順勢引導。
頓時,下面又開始忙活起來。不一會兒,剛才在下面一直聲援小胡的班長小王突然站起來說道:“老師,斷裂的一半還是有兩個磁極,你看。”說著,舉起手中的半塊磁體,只見兩端各掛了長長一串大頭針。其他小組見狀,也都紛紛拿起手中的半塊磁體試驗起來。
“原來沒有壞啊!”“現在是一塊磁體變成兩塊了啊!”下面又開始議論起來。
見狀,我順勢開玩笑的說道:“看樣子小丁非但沒有破壞我們的磁體,還給我們多創造出一個磁體啊!不過我們現在的磁體是剛好夠用,同學們可別再創造出那麼多新小磁體了。”這時小丁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
只見下面笑成一片……
【案例反思】
1.重視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物理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實驗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學習最好的方法是在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高度的主觀能動性。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對課本中的理論學習缺乏主觀積極性和學習興趣,而物理實驗具有真實、直觀、形象、生動等特點,同時在實驗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容易讓學生形象生動地掌握原來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而且提升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所以在進行物理教學的過程中,藉助實驗更容易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例如:“慣性”一節中“用直尺打棋子”和“拉小車,木板傾倒”的實驗;“大氣壓強”一節中“覆杯實驗”和“馬德堡半球實驗”等等,這些實驗都極大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重視和加強實驗教學,是誘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時常以實驗裝置不足、實驗現象不明顯、時間不允許等等各種理由藉口剝奪了學生實驗的權利,但同時我們必須清楚,在我們剝奪學生實驗權利的同時也一併帶走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渴望。直到現在,當我拎著實驗器材走進教室,學生為實驗而鼓掌興奮的場景依然讓我難以忘卻。
2.以人為本,從細微處關注學生的發展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良好的教學氛圍,那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作用。” “以人為本”就是這種教學思想的具體體現。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以每一個學生為本。這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需要全體教師加以落實的要求。“以人為本”還需要了解學生,尊重學生,關心愛護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服務。實驗過程中,專心於實驗探究的小丁一時疏忽不小心損壞了一塊條形磁鐵,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的時候,他愣住了,並本能地想道歉。這個時候,他已經認識到問題,還有些擔心。雖然之前我多次強調實驗紀律,但是當時如果我對他嚴厲訓斥一頓,殺雞駭猴,也能讓大家在今後的實驗過程中更為注重實驗紀律和實驗器材的保護。不過,對於小丁學生來說,不僅傷害其自尊,同時也挫傷了其實驗的積極性,不利於他的成長與發展。受到《請你平移到我這裡來》這篇文章的啟發,我當時靈機一動,順勢引導,用讓學生出乎意料的方法處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意外”得到巧妙處理,既保護了小丁的自尊心,又額外的達成了下一課時的教學目標。以每一個學生為本不容易,不僅要求教師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巧妙的教育方法,從小事著手,從意外開始,從細微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3.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題,提高教學效率
鍾啟泉教授曾說:“課堂教學不應該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小丁的意外事件,雖然打破了我的預設,但卻帶給我額外的驚喜,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更讓我順勢達成了超出預定的教學目標。所以,教學中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問題顯得極為重要。
首先,課前精心的預設是課堂精彩生成的基礎。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由於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所以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預設,這也是有效課堂教學開展的前提,因此要重視預設。
其次,由於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因此再精心的課前預設也無法預知全部的課堂生成。所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難免會發生諸多的意外。但是隻要我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靈活應對,有時意外的“生成” 也許反而成為我們課堂的一個預料之外的精彩之舉!
因此,只有將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進行有機融合,即彈性“預設”,善待“生成”。讓課堂教學因預設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有活力,課堂才能鮮活。
耐心等待,守候花開的幸福
南京市江浦實驗小學毛靜
案例背景
在我心中,每個孩子都是一朵會開的花,或遲或早,或長或短;或迎風招展,瀟瀟灑灑;或含苞欲放,羞羞答答……需要我們用愛去呵護。尤其是孩子犯錯誤時,更需要我們懷有一顆愛心,耐心地等待,送一縷陽光溫暖他們,化一絲春風愛撫他們,就一定會聽到世界上最美的聲音——花開的聲音!
案例描述
1.跳繩
記得那是一個冬日的午後,我正坐在辦公室裡批改作業,門突然被推開了,只見吳夢已哭成了小淚人,“怎麼啦?誰欺負你的,快告訴老師。”她傷心地哭著說:“我今天剛帶來的跳繩不見了,這是我南京的大姑新幫我買的……”我忙問:“是什麼樣兒的?什麼時候不見的?”和她同來的同桌連聲說:“她的跳繩可漂亮了,還是帶計數器的,早上第四節體育課時,我和她還在一起比賽的。可中午到校後,就不見了。”“你把它放在什麼地方啦,會不會帶回家了啊?”“沒有,我放學時就把它放在了抽屜裡,我想下午來的時候再跳。”
那我們快去班裡找找,說不定放在角落裡沒發現呢?於是,我來到教室發動全班孩子,對大家說:“你們見過吳夢那根漂亮的跳繩嗎?”同學們都嘰嘰喳喳地說見過。“吳夢想把跳繩借給大家玩,可是忘了把跳繩放在哪兒了,你們能幫忙找找嗎?”全班孩子一起找遍了教室的每個角落——但令人失望的是……沒找到。看來不得不承認:是有人喜歡上了這根跳繩,把它悄悄“借”走了。
2.出謀劃策
怎麼辦?望著一張張天真可愛的小臉蛋,我實在找不出懷疑的物件。還是等等吧!興許跳繩能自己出現呢!回到辦公室,其他老師幫忙出謀劃策:“你一個一個地仔細觀察,也可讓孩子互相觀察,發現異常情況向你報告。”“找一面他們未見過的鏡子,可以美其名曰‘魔鏡’,讓全班孩子都來照一照,不敢照的那肯定與這根跳繩有關係。”“你乾脆告訴孩子們教室裡有監控……”看著好心的同事,我不免有些擔憂:這些主意也許會有效,可也會給孩子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互相揭發會使孩子互相不信任,照“魔鏡”,利用監控會讓“借跳繩”的孩子心懷恐懼而不願上學。
3.靈犀一閃
思考再三,這些辦法都不太理想。怎麼辦?總不能讓這事不了了之吧。事發第二天,我在著名特級教師李鎮西的班主任日記《心靈寫詩》中找到了答案:班主任最重要不是管理,而是走進心靈,用“悄悄話”的方式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我想要是老師和孩子之間說悄悄話,是不是可以拉近我和孩子的距離?如果孩子都把我當朋友,跟我說實話,那麼,“借跳繩事件”也就迎刃而解了。
雖然這麼想,可心裡還是沒底:先試試這種方法,看看能否奏效。於是,我立即在班裡舉行了一個“朋友,我想告訴你一個祕密”的講悄悄話活動。我對大家說:“小朋友,老師就是你們的大朋友,今天我這位大朋友想和你們做一個講悄悄話的遊戲,願意嗎?”教室裡一下炸開了鍋,“太好了,我想和老師交朋友……”這群頑皮的孩子忍不住歡呼起來。我藉機鼓勵道:“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誤,老師也會,如果大朋友做錯了事,現在知道錯了,很想改正錯誤,你們會原諒我嗎?”“會!”“我也會”……孩子們回答得很真誠。眼看時機成熟,我趕緊揭示遊戲主題——“知錯就改”,並宣佈遊戲要求:“下面我們就找自己要好的朋友,向他訴說壓在你心裡的祕密。傾聽祕密的朋友要做到:幫助他保守祕密,提醒他改正錯誤!悄悄話遊戲開始!”
一年級的孩子,心靈是那麼天真、純潔。話音剛落,一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就離開了自己的座位,走向好朋友,開始輕聲細語起來。看著小朋友一個一個從自己的身邊走過,感覺有點失落:孩子能把他們的祕密告訴我嗎?畢竟我是他們的老師!萬一沒有孩子來找我,丟失的跳繩怎麼辦?還能找得回來嗎?我的心中充滿憂慮。這時,性格活潑開朗的高宇蹦蹦跳跳地來到我的身邊,“高宇,你想和我交朋友,對嗎?”他咧著嘴呵呵地笑著說:“大朋友,我告訴你一個祕密:有一次,我的同桌李響把我的文具盒碰翻了,我就悄悄把他的橡皮藏了起來!”我趁勢引導:“朋友,你一定知道該怎麼做吧!”他馬上就把橡皮還給同桌,還對李響深深鞠了一個躬,說:“對不起!”我本以為他會讓我為他保守祕密,沒想到孩子能當場認錯,我情不自禁地為他豎起大拇指。不一會兒,又有許多孩子來承認自己犯過的一些小錯誤,他們都得到了我的表揚。“真是勇敢的孩子,記住,這只是我們倆的祕密!”
4.等待花開
“丁零零”下課了,可還是沒有任何有關跳繩的訊息,可我想:只要我把這個遊戲堅持下去,相信會有更多的驚喜在等著我。第二天放學,我正在教室關門窗,一個平日裡性格內向的孩子曉菁正在慢吞吞地整理書包。“要不要老師幫忙?”她低著頭,不說話,我走到她身邊,她紅著臉低聲說:“毛老師,我也要告訴你一個祕密,吳夢的跳繩是我拿的,你不要告訴別人,行嗎?”我心裡長長地吁了一口氣:經過漫長而又短暫的三天等待,“借跳繩事件”終於可以結案。“知錯敢於承認,你真是個了不起的孩子!那你準備怎麼辦呢?”“我不敢自己還給她”。“明天你悄悄把跳繩放在老師講臺的抽屜裡,我幫你還。不過,以後借東西時,一定要先徵得別人的同意,好嗎?”她使勁地點點頭,我笑了,她也笑了……
案例反思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每朵花的成長都有一個過程。我們之所以會犯錯,就是因為過重的功利心讓我們等不到花兒開放的那一刻,等不及孩子經歷完成長的過程;就是因為浮躁的態度讓我們少了一種寬容的胸懷,少了一雙智慧的眼睛。而今,我回過頭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回味這一切的時候,卻發現那微笑的瞬間,我品嚐到了教育的喜悅。這一次成功的教育案例給了我很多思考。
我明白教育的等待並非守株待兔,它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無聲呼喚,是一種智慧的等待。“孩子犯錯,就是上帝也會原諒”,更何況是孩子眼中神聖的教師?我們怎麼有理由不去耐心等待呢?等待是一種愛——一種需要愛心與信心的愛。很多時候,孩子的豁然開朗、頓悟清醒,也許就在我們耐心等待的一剎那之後。對於曉菁的這份等待,是我對她犯錯的寬容,更是對她自尊的呵護。正是這份等待讓她在愧疚之後能夠平靜而從容地抬起頭……也正是在等待中,我享受到了別樣的幸福。
其實,一個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是一個過程,我們不能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不能用同一個標準要求所有的孩子。對於有些孩子來說,成長的過程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放慢愛的腳步,用我們的真誠、寬容、耐心、期待、信任、尊重……學會等待,在等待中守候花開。
掩卷反思,教育是一個等待的過程,而等待也是一個教育的過程,在等待中付出必然能在等待中收穫。種子會慢慢地發芽,花兒會悄悄地開放,我會靜靜地等待。我要用汗水澆灌校園沃土中的每一種植物,耐心等待每一株鮮花爭奇鬥豔、每一棵小草勃發生機。我將用我的等待引領每一個孩子都揣著自信,走向成功!讓我們一起耐心等待,傾聽花開的聲音,守候花開的幸福……
“北偏東”與“東偏北”
江寧區竹山小學陳華
暑假過後,我新接了一個班:六年級3班。我擔任他們的班主任及數學老師。上任後,瞭解情況的老師和我聊到了這個班的特殊之處。這個班的班主任及任課老師的調換如同割韭菜,那是一茬接一茬。三年級班主任語文老師生產,學校找了一個代課老師。到了四年級班主任換了。五年級班主任和數學老師又換了,不幸的是剛換的數學老師生病開刀,找了一個實習老師代課。結果在期末的數學檢測中,這個班的數學成績低於同年級平均分13分。到我這兒,班主任又是一新的。瞭解到這些情況,我覺得這個班主任不好當。更讓我擔心的是他們的數學成績要想盡快提高不容易。
果然,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差。不良習慣可謂“百花齊放”:思想開小差,做小動作,隨便講話,不愛發言,看網路小說……不勝列舉。我和家長溝通時,有的家長表現出對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太滿意,火急火燎地要給孩子找補習班,一個勁地問我哪兒的補習班好。還有一些家長早在幾年前就讓孩子在外面上了補習班。但是家長們只知上補習班有利,卻不關注其弊。弊是教材上的內容有的補習班的老師提前教過了,書上的練習也做過了,甚至我這兒相同的單元測試卷都提前做過了,表面看成績自然迅速提高。家長短時間內看到了學習效果,花錢買到了放心。而學生呢,自以為書上的內容學過了,聽懂了,課堂上聽的積極性也就慢慢的喪失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是最好的學習陣地,沒有了興趣,課還怎麼上下去呢?學習效果又怎麼能得到提高呢?
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確定位置》的第一課時《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物體的位置》時,我深刻感受到學生課堂上不聽帶來的意外。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確定位置》的第一課時是《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物體的位置》。教材出示的是一幅輪船航行的情境圖。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說一說燈塔1和燈塔2分別在輪船的什麼方向,然後,問學生“東北方向和西北方向還可以怎樣說,你知道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學表示方向的新的方位詞“北偏東”方向和“北偏西”方向。接著讓學生感受到“北偏東”方向是一個很大的區域,我順勢在圖上點出燈塔A。問學生“燈塔1和燈塔A都在輪船的北偏東方向,他們不同在什麼地方?”根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感受到他們偏離正北的角度不一樣,要與相應的角度結合起來才能更加準確地表示燈塔1的方向。然後讓學生量一量燈塔1偏離正北的角度,根據學生量的情況,讓學生說一說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我自認為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思考、動手量一量偏離的角度、說一說操作方法、再進行鍼對性的鞏固練習,絕大多數學生是能夠掌握這一知識點的。
然而一看到學生交上來的作業,我大吃一驚。有七八個學生,而且還是學習成績不錯的學生竟然把“北偏東30°方向”寫成“東偏北30°方向”“北偏西45°方向”寫成“西偏北45°方向。”“這是什麼學生啊?這樣的學生還能教啦?上課簡直是不聽?也不知道現在的學生上課時頭腦裡到底想的是什麼?”我一邊向同事訴苦,一邊心裡那個氣啊!在學生的錯題旁我重重地畫上了鮮紅的“×”,並在旁邊寫上了醒目的兩個字“訂正”。我想這回得讓他們知道啥叫“觸目驚心”。
本子一發下去,就有同學來找我理論了。
“老師,我這題怎麼錯了?”瞧!錯了,還這麼理直氣壯!唉!無語!
“怎麼錯了,應該是北偏東30°方向啊,你寫反了!上課不認真聽!”我沒好氣地說。
“輔導班的老師講‘北偏東30°方向就是東偏北30°方向’。”
“是啊,輔導班的老師講的。”其餘學生大聲附和。
“輔導班的老師是這樣教的?”我滿臉疑惑的望著他們。
“是啊,沒錯。”他們使勁的點頭,怕我不相信。
在學生的七言八語聲中,我沉默著,思考著,沒有發表意見。
“好!那你們先去吧。”
看來,要想在學生中樹立自己這個新班主任的威信,同時又激發大家的學習熱情,這是一次絕佳的機會。
我立刻跑到班上宣佈:下一節課,數學辯論賽。
“啊?”大家都很驚奇。
我在黑板上寫上了辯題“北偏東30°方向就是東偏北30°方向。”
辯題一出,我就站在旁邊看熱鬧了。班級中同學們的立場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反方,他們認為這一題是錯的。“錯!錯!……”他們叫。第二種,正方,他們認為這一題是對的。“對!對!……”他們也叫。因為輔導班的老師就是這樣教的,他們也毫不示弱。第三種,既不是正方也不是反方,他們是左看看,右看看,不知道是對還是錯。
我宣佈:正方辯題:北偏東30°方向就是東偏北30°方向。王夢雨同學代表正方,請支援她的同學坐到一起。反方:北偏東30°方向不是東偏北30°方向。李樂同學代表反方,請支援他的同學坐到一起。給每個組五分鐘時間準備。
辯論開始。
正方先說。
正方:我認為這一題是對的,北偏東30°方向就是東偏北30°方向。我們輔導班的老師就是這麼說的。
反方:我認為這一題是錯的。北偏東不能說成東偏北。
正方:北偏東反過來說不就是東偏北嗎?
反方:北偏東是從北往東偏,東偏北是從東往北偏。
正方:這有什麼區別嗎?我們認為是一樣的。正方這時有點強詞奪理。
反方:不對。用量角器量的時候方向不一樣。
正方:怎麼不一樣?
反方:零刻度線對得不一樣。
正方:怎麼對得不一樣?你說呀?說不出來了吧。
反方同學這時有點著急,不知道如何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我悄悄地來到反方,跟反方的隊員嘀咕了幾句。
反方:那你來畫呀?
正方:畫就畫。
正方的核心人物王夢雨上場了。
反方:你先畫北偏東30°方向。
反方:你的量角器的零刻度線對著誰?
正方:對著正北,從北向東畫30°。
反方:你再畫東偏北30°方向,你的零刻度線對著誰?
正方拿著量角器有些猶豫不決。
反方:你總得從東往北偏吧,量角器的零刻度線得對著正東的那條線吧。
這時的正方覺得反方說得有道理。
於是正方拿著量角器畫出了東偏北30°。
圖畫出來了,事實勝於雄辯。
“看!兩幅圖不一樣,不一樣……”這時反方同學叫著一起站起來了。
正方:咦,好像是不一樣。王夢雨開始遲疑了。
這時我聽到有人在悄悄議論:“咦,兩個方向是不一樣。”“真是錯的……”“輔導班的老師教錯了?”
這時,反方同學氣焰高漲,“我們贏了,北偏東30°方向不是東偏北30°方向。耶……”
再看這時的正方,如鬥敗的公雞。
見勢我稍加引導:“其實,我們應該感謝正方同學,他們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其實呀,這題只要略作改動就對了。”一石激起千層浪,下面又議論開了。
我們班的數學領軍人物沈欣舉起了手。
“北偏東30°方向就是東偏北60°方向。”
“你們說對嗎?”
……
最後,我做了辯論小結。
“今天的辯論很成功。我們應該感謝反方同學讓大家真正理解了‘北偏東30°方向’。同時,我們也應該感謝正方同學,沒有他們,我們對北偏東30°方向沒有這麼深刻的認識,也不可能更進一步認識到北偏東30°方向就是東偏北60°方向。同學們,你們說對嗎?”
“對。”這時候,我看到正方同學來精神了,一個個坐得筆直,睜大兩眼,認真地看著我。
經歷了這件事之後,我發現我們班同學悄悄地在變化。當我走進教室時,課堂明顯比以前安靜了。同學們說話能舉手了,發言的同學也多了。有的同學管不住自己的時候,只要我用眼睛盯著他、或輕輕地走到他身邊,示意他聽課,他們能夠立刻改正錯誤。我很欣慰。
兩種“本能”
——我的三則教育故事
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學張旭歡
當學生出現一些問題時,簡單地批評或處罰,這是每個教師都無師自通的,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本能”。但我們常常發現,這種“本能”收效甚微,學生很快“舊疾復發”,甚至愈演愈烈。所以我慢慢嘗試剋制自己批評的“本能”,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讀書筆記
小李剛從農民工子弟小學升入我校,我第一次批改他的“讀書筆記”, 發現他只是隨便抄了一篇短文,字跡很潦草,一看就知道他討厭寫作文。
其實在開學第一節作文課上,我已經詳細地介紹了怎樣寫“讀書筆記”,並強調了書寫要工整,沒想到小李還是明知故犯,我有些生氣。本想馬上把他叫過來好好訓導一番,然而,在我仔細地小李抄的那篇關於朋友的文章之後,一個想法闖人我的腦海,讓我改變了主意。
那天下午的語文課,我先讓學生們說說自己對於“朋友”的理解,學生們的發言很積極.等好多學生都說了自己的想法後,我說:“剛才這些同學對‘朋友’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體驗和理解。老師這裡有一篇寫‘朋友’的文章,現在念給大家聽,看看和你們的想法有什麼不同。”緊接著,我開始聲情並茂地朗讀起來:“除了親人,恐怕只有朋友這個詞可以表達人與人之間的親切了。有了朋友就遠離了寂寞,有了朋友就有了歡樂,有了朋友也就擁有了好心情。朋友,是你可以尋找幫助、訴說煩惱的人,也是需要你幫助、排憂的人。傷心的時候,困難的時候,成功的時候,他都在場,這就是朋發!好朋友,可以說心裡話,彼此關心,相互勉勵,共同進步,有時吵吵鬧鬧,卻從不傷感情……當我讀完時,學生們不約而同地鼓起了掌。
小翔情不自禁地說:“老師,這真是一篇好文章啊,很精練地寫出了真正的‘朋友’是怎樣的。”
明慧也說:“這篇文章讓我知道了怎樣交朋友,怎樣對待朋友。
“老師,您是從哪裡找到這篇文章的呢?”小靜好奇地問,“我也想摘錄!很多學生激動地搭話:“老師,我也要!我也要……”
“好,那老師就告訴你們吧,文章不是我摘錄的,”我微笑著說,“而是——小李摘錄的,老師在這裡也要感謝他為我們帶來了這樣的好文章!既然大家這麼喜歡,那就讓負責黑板報的同學把它抄寫在黑板報上,方便大家閱讀摘錄!”說著,我用讚許的目光看著小李,學生們露出了羨慕的神情。而小李呢,一直處在興奮之中,從他那既高興而又有些羞澀的表清裡,可以讀出他被老師表揚、被大家接納的快樂。
課後,我把小李叫到辦公室說:“你能把文章再抄一份嗎?這樣方便出黑板報的同學抄寫……”小李二話沒說,滿口答應。
第二天一到學校,小李就把抄好的文章拿給了我。我接過一看,呵,他把文章端端正正地抄在了稿紙上,從那一筆一劃中可以看出他的用心。
移山大法
有一則故事:一位大師幾十年來練就一身“移山大法”,慕名而來的人請大師當眾表演。大師來到一座山前坐了下來。眾人等了一會兒,卻見大師起身跑向山的另一面去了。然後,大師告訴眾人表演完畢,眾人大惑不解。大師微微一笑道: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什麼“移山大法”,唯一能移動山的方法就是“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一天下午,課代表小王一臉沮喪地來到辦公室,抱怨說:“老師,好多人都不交作業。”“不交作業?”我陷入了沉思:發火是沒用的,頂多好幾天,然後依然如舊。既然“山不過來”,那“我就過去吧”。
自習課的時候,我拿著紅筆走進了教室,按順序給學生面批作業。見狀.其他學生紛紛拿出自己的作業本,擺在課桌上。那些沒有完成作業的學生,見我“地毯式”批改作業,一個都不放過,也都飛速地寫起作業來。一節課下來,一直俯身講解的我腰痠背疼,但心情卻非常舒暢。長時間以來,由於大多數學生都沒有養成主動問問題的習慣,而老師又不能及時輔導,致使作業本上的錯誤依舊。而這一次我不但批改完了班上所有學生的作業,還“新賬舊賬一起算”, 學生們原有的一些學習困惑都得到了滿意解答。
這之後,他們不但作業上交積極了,而且學生們主動問問題的也多了。
不痴不聾,不做阿家翁
這學期我發現一個怪現象:小張平時語文課表現特別好,古文默寫次次滿分,可期末考試成績勉強及格。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我在默寫時特意留心小王並在班裡展開調查,終於發現原來小王平時默寫時作弊,有時寫在桌子上,有時小抄夾在指縫裡……簡直就是無所不用其極。
小張這樣的學生以前我也曾遇到過,不過他表現得更激烈些。他是一個十分要強的學生,虛榮心非常強。因為他是班幹部,在同學中有一定的威望,所以他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目標定得很高,要求處處給同學做表率;但同時他又十分浮躁,目光短淺、自欺欺人,幻想不勞而獲。按照心理學原理,其實他這樣做,恰恰說明他心虛,是不自信的表現。
以往遇到作弊事件,我一般會直接在班裡不點名將事情描述一番,然後全班一起分析原因,指出這種“掩耳盜鈴”行為的危害,促使當事者改正,並且要求大家一起監督。另外一種稍微緩和些的做法就是將其叫到辦公室,私下交流督促。可是小張個性張揚、崇拜英雄、自認為是班裡“最有男子漢氣概”的,喜歡說大話,是典型的“順毛驢”,只喜歡聽表揚,越表揚越來勁。我冷靜觀察他一週,他似乎意識到什麼了,刻意表現得很好。既然這樣.我決定暫且不揭穿他,先讓他“假裝”。裝的過程就是好習慣養成的過程——“裝”習慣了,也就成真的了。這樣會幫助他真正強大起來。
為此,我在班會上總結期中考試時,提到有些同學在大考中心理過於緊張導致成績不理想並有意識地提到小張:“小張同學平時的語文成績是咱班的‘一哥’,這次考試‘馬失前蹄’,但是我們大家都相信他的實力。”聽到我這番話,教室黑瞪大眼睛的不僅僅是小張,數十雙眼睛裡滿是驚詫。放學以後,我又特意找到小張,拍拍他的肩膀:“小張,壓力不要太大,我相信你的實力和潛能,你平時默寫全都會,這次是太緊張了。看來你要好好調整一下心態,要記住:你是咱們班的學習風向標,不能因為一時的挫折就放棄。我看好你,不要讓我失望啊!”這個倔強的男孩都快哭了……我知道,這是我最成功的一次“言不由衷”,但卻給他注入了催化劑,我的“善解人意”會使他沒有退路。
我的這種做法極大地滿足了小張的心理需求,不但幫其掩飾了過失、挽回了面子,而且使其“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如何發?只能拼命學習,充實自己,以達到真正的提高。他後來在週記裡寫道:“我不敢停下來,也沒有時間停下來.我是‘過河卒子,只能進不能退’,否則等於承認我不但學習不行,而且品質很差,我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我只有使自己真正強大起來才能彌補以前的過失。語文老師鋪天蓋地的表揚,班主任滿滿的期望,同學們質疑的眼神,都鞭策著我克服懶惰、浮躁、虛榮。我拼了!”
接下來讓我更得意的是,所有老師都驚訝於小張的表現,他不但踏踏實實地學習,而且為人誠實大度,作業工整認真,上課表現更好,工作做得更加到位。期末考試一舉躍到班級前十。如今,他穩穩地位於班級前十,已成長為一個更加理性、沉穩、健康的陽光男孩。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似乎忘記了,每個孩子內心都有“想好”的願望,這也是他們的“本能”,只不過常常被懶惰等負面因素所矇蔽。擦亮他們蒙塵的眼睛,激發他們“想好”的“本能”,才是我們教師應該做的事情。我們批評的“本能”只會壓抑他們“想好”的“本能”,只會使他們的眼睛越來越黯淡。
兩種“本能”其實也就是兩種角度,一個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一個是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說到底,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更是情感的。當教師真正關愛學生,用心、用情,從不同的視角去解讀和對待學生,自然就會主動地剋制自己的“本能”,從而激發出學生的“本能”,創生出更多和諧美好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