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背誦語文課文的方法

  學習語文,最基礎的就是背誦,有很多,分為幾個層次,歸納概括出每層的意思,瞭解層與層之間的內在聯絡,把思路理清,記憶就會變得容易。下面由小編給你帶來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辭格勾連法

  教科書中要求背誦的課文皆為名家名篇,而名家名篇在修辭格的運用上自有獨到之處。因此,從背誦課文所用的修辭格入手,採用上勾下連的方式,往往可以收到意料不到的背誦效果。例如,背誦課文《口技》中有這麼一段文字先用排比句式“百千……百千……百千……聲……聲……聲”,接著用“頂針”句式 “人……手,手……指……人……口,口……舌……”生動地描寫了發生火災時人們驚恐萬狀的忙亂場面。所以,我們只要按照作者所用的這種修辭格的句式特點逐句對照,上勾下連,背誦這段文字同樣是不太困難的。

  —關聯詞提示法

  並聯詞不但能體現複句關係和句群關係,而且也能體現議論文的內在聯絡,有人說,關聯詞是議論文的語言軌跡。因此,及時把握關聯詞這個“語言軌跡”,對背誦議論文是有很大幫助的。例如,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文中有這麼一段:“彼與此世界作別之日不遠矣,而我少年乃新來而與世界為緣。使舉國之少年而查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為過去之國,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這段文字中含關聯詞“……而……使……則……使……則……故……而……”其中第一句中的“而”連線兩個分句,表並列關係;第二句中的 “使……則……使……則”構成兩對關聯詞,分別表示假設關係;第三句中的“故”連線上下兩個句子,表因果關係:“而”連線兩個分句,表並列關係。我們只要把握住這些關聯詞,弄清它們表示的關係,邊想邊背,句句銜接,環環緊扣,背誦這段文字也就不大困難了。

  —提綱挈領法

  古人云:“舉一綱而萬目張。”文章的“綱”便是文章的脈絡,而文章的脈絡又體現著作者的寫作思路。所以,背誦課文時,一定要根據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行文順序順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後連,上遞下接,環環緊扣,連綿不斷。這樣,不但背得快,而且記得牢。只要我們按照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行文順序邊讀邊想,邊想邊背,背誦也就不太困難了。

  —分層背誦法

  理解是記憶的前提和基礎。分層背誦法,就是先理解背誦部分的總的意思,然後把它分為幾個層次,歸納概括出每層的意思,瞭解層與層之間的內在聯絡,把思路理清,將各層的意思連貫起來,在此基礎上,再反覆誦讀幾遍,就能較快地背誦下來。這種方法適合於背誦段落或篇幅不長的課文。比如《為學》這篇課文,首先要注意理清思路,劃分層次,找出聯絡。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為第一大段,提出全文的觀點:人求學確實有難易之別,但只要努力去學,就能變難為易。要記住這一段,一是要理清它的主要觀點,二是要理清由一般事物到具體事物的推理過程,三是要抓住對照的寫作特點。第二至第六自然段為第二大段,是用 “僧之南海”的事例證明上述觀點。第二自然段頭一句是第一層,交待地點、人物;第六自然段是第三層,交待結果;中間貧富二僧的兩次對話是第二層。最後一自然段為第三大段,總結全文,勉勵晚輩應向貧僧學習,樹立遠大的志向,併為之而努力奮鬥。前一句承上文而引出後一句;後一句順著上文而來反問點明題旨。經過這樣梳理一番,再反覆讀幾遍,就很容易背誦了。

  —輔助背誦法

  指利用某些起指示作用的語文標誌幫助記誦。比如,《詩經》二首的《伐檀》、《碩鼠》,都運用了重章迭句、反覆詠唱的形式,每章只在韻腳處換了幾個字,其餘字句不變,所以,只要背過一章和換韻的那幾個字,文章就都會背誦了。《庖丁解牛》一文,可利用片語熟誦課文:目皆全牛——目無全牛——神遇全牛 ——遊刃有餘——技經肯綮——批郄導款——目不轉睛——躊躇滿志。屈原的《涉江》詩,可利用“涉”的路線,理清脈絡:抒理想——渡瀟湘——上沅水——入漵蒲——憶歷史——寫“亂”章。諸如課文線索、情節發展、人物順序、邏輯軌跡、時間推移、地點轉換、空間方位、領頭字句等等,都可作為背誦的標誌和助手。這就好比旅遊,有了嚮導或導遊圖,遊覽得既快又好,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