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節氣有什麼習俗

  小雪節氣到了,民間有很多習俗,那麼你知道有哪些嗎?今天小編為你盤點幾種常見的小雪節氣習俗,一起來看看小雪節氣習俗有哪些吧。

  小雪節氣的習俗

  1、醃製臘肉

  民間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杭州人往往會趁著這個節氣開始醃製醬鴨、臘肉。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在小雪這個節氣開始醃臘肉、醬東西呢?專家解釋,如果天氣熱,臘肉、醬貨很容易變壞發臭。小雪過後,氣溫基本就呈直線向下的狀態,不太會反彈等。當年,這些東西做好後,剛好就到了快過年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當做年貨,慢慢地便成了風俗。

  2、品嚐餈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曆十月吃餈粑的習俗。古時,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餈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餈粑由糯米蒸熟再通過特質石材凹槽衝打而成,手工打餈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餈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有純糯米做的,也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與小米拌和做的,還有玉米與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還用粘米與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種用木雕模做的,模內刻有圖案花紋,俗稱“脫粑”。餈粑的製作非常費人力必須要幾個人一起才能製作完成。

  3、醃菜、儲備冬菜

  小雪時節,大部分地方的天氣已經比較寒冷了,田裡的莊稼已經收穫,農人不必再整日忙碌了。而且,經過了秋天忙碌的收穫,對男主人們來說,這時候是放輕鬆、享受收穫的時候了。而對舊時候的主婦們來說,這時候卻還是很忙的。

  舊時候沒有反季節的蔬菜,所有的食材都是分季節的。春夏秋三季可以有新鮮蔬菜吃,冬季天寒地冷,不能種植蔬菜了,就只好提前儲藏好,諸如土豆、大白菜、蘿蔔、洋蔥等耐儲蔬菜,就成了冬日餐桌上的主菜了。除此之外,人們還會醃製各種鹹菜等,以備冬天食用。

  小雪的飲食習俗

  一般在小雪節氣裡,天氣陰冷晦暗光照較少,這個季節宜吃的溫補食品有羊肉、牛肉、雞肉等;宜吃的益腎食品有腰果、紅棗、山藥、栗子、白果、核桃等。

  1、冬吃蘿蔔夏吃薑。外面包裹得嚴嚴的,裡面塞得滿滿的,陽氣潛藏在體內,很容易積滯內熱。 這個時候吃點屬性偏涼的蘿蔔,不但行氣,而且幫助消化,還能促進吸收。

  2、小雪食材紅棗。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紅棗能使血中含氧量增強、滋養全身細胞,是一種藥效緩和的強壯劑。紅棗可以健脾益胃,脾胃虛弱、腹瀉、倦怠無力的人,每日吃紅棗七顆,或與黨參、白朮共用,能補中益氣、健脾胃,達到增加食慾、止瀉的功效。

  3、小雪要養生,就得多吃黑!像黑米、黑大豆、黑芝麻、黑棗、黑木耳等,不僅可以補養腎氣還可以抵抗寒冷,而且能夠潤肺生津,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小雪節氣的注意事項

  從這個節氣開始,東北風颳得多了,由於氣候雖冷卻還沒到嚴冬,很多人不太注意戴帽子、圍巾。“頭為諸陽之會”,即頭部是所有陽經匯聚的地方,最不能受風寒,大家一定要戴帽子,一定要注意防寒、保護陽氣。

  這個節氣裡,室內暖氣都開始供暖,外面寒冷,人們穿得嚴實,體內的熱氣散發不出去,就容易生“內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容易上火。經常聽說周圍的人出現口腔潰瘍,甚至臉上的疙瘩也比平日裡多了,這些就是內火的表現,雖然寒冷的日子裡,人們喜歡吃熱乎乎的食物,但是姜教授告誡大家,過於麻辣的食物最好不要吃,這會更助長體內的“內火”。

  另外,寒冷乾燥的室內,大多數人感到口鼻乾燥,好像要冒火了,建議大家可以多喝點熱湯,比如白菜豆腐湯、菠菜豆腐湯、羊肉白蘿蔔湯等,既暖和又能滋補津液。這個季節的白菜、蘿蔔都是當季食物,富含維生素及多種微量元素,而且,白蘿蔔能清火降氣、消食,非常適合這個節氣裡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