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節氣有什麼習俗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6月6日前後!可你知道這個節氣往往有哪些習俗嗎?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芒種節氣習俗:送花神

  農曆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此俗今已不存,但從著名小說家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可窺見一斑:“***大觀園中***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千旄旌幢的,都用綵線繫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繫了這些物事。滿園裡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頂端綴有犛牛尾的旗,旌與旄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它由五彩折羽裝飾,幢的形狀為傘狀。由此可見大戶人家芒種節為花神餞行的熱鬧場面。

  芒種節氣習俗: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於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芒種節氣習俗:打泥巴仗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後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芒種節氣習俗: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淨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鹼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芒種節氣習俗:端午節

  此節氣裡,我國有許多習俗,每隔兩年就有一次端午節出現在芒種期間,其中,端午節是我國民間四大節日之一。端午節又稱端陽、重午、天中、朱門、五毒日。端午節有喝雄黃酒、吃粽子、吃綠豆糕、煮梅子、賽龍舟的習俗。

  芒種節氣的養生要點

  芒種時節,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進人梅雨季節,持續陰雨,雨量增多,氣溫升高,空氣非常潮溼,天氣十分悶熱,各種物品容易發黴,蚊蟲開始孳生,極易傳染疾病。

  根據這一氣候特點,這一時期的健身養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①精神調養方面,應使自己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忌惱怒憂鬱,這樣可使氣機得以宣暢、通洩得以自如。

  ②起居方面,要順應晝長夜短的季節特點,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但要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旺盛的陽氣,利於氣血執行、振奮精神;中午最好能小睡一會,時間以30分鐘至1個小時為宜,以解除疲勞,利於健康。

  ③天熱易出汗,衣服要勤洗勤換,要“汗出不見溼”,因為若“汗出見溼,乃生痤瘡”。

  ④要經常洗澡,但出汗時不能立刻用冷水沖澡。

  ⑤不要因貪圖涼快而迎風或露天睡臥,也不要大汗而光膀吹風。

  進入芒種以後,儘管天氣已經炎熱起來,但由於我國經常受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影響,有些地區的氣溫有時仍很不穩定。比如東北地區在此期間有時還會出現4℃以下的低溫,華北地區有時也可出現10℃左右的低溫,即使是長江下游地區也曾出現過12℃以下的低溫,因此在芒種時節春天禦寒的衣服不要過早地收藏起來,必要時還要穿著,以免受涼。

  芒種期間的飲食宜以清補為主。

  從營養學角度看,飲食清淡在養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如蔬菜、豆類可為人體提供所必需的糖類、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及大量的維生素,因此,芒種期間要多食疏菜、豆類、水果,如菠蘿、苦瓜、西瓜、荔枝、芒果、綠豆、赤豆等。這些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脂肪、糖等,可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要多吃瓜果疏菜。以攝取足夠的維生素c,這對血管有一定的修補保養作用,可把血管壁內沉積的膽固醇轉移到肝臟變成膽汁酸,能在一定程度E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

  此外,芒種時節天氣炎熱,雨水增多,溼熱之氣到處瀰漫,使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離溼熱之氣。而溼邪重濁易傷。腎氣、困腸胃,使人易感到食慾不佳、精神睏倦,故學生、司機及高空作業的人,要防止“夏打盹”,以免影響學習或發生危險。總的預防措施是:當人體大量出汗後,不要馬上喝過量的白開水或糖水,可喝些果汁或糖鹽水,以防止血鉀過分降低,適當補充鉀元素則有利於改善體內鉀、鈉平衡。鉀元素可以從日常飲食中攝取,含鉀較多的食物有:糧食中的蕎麥、玉米、紅薯、大豆等,水果中的香蕉,蔬菜中的菠菜、莧菜、香菜、油菜、甘藍、芹菜、大蔥、青蒜、萵苣、土豆、山藥、鮮豌豆、毛豆等。

  避免外溼傷身

  儘量少在潮溼的地方。如果條件允許,可使用抽溼機或在牆角放置乾燥劑,保持室內溼度適中;陰雨天氣時注意關閉門窗,等到天晴後及時開啟門窗,保持空氣流通,以祛除溼氣;外出時攜帶雨具以防淋雨;出遊時不要坐在陰冷潮溼的地方。[4]

  注意勞逸結合

  過度疲勞容易導致溼邪乘虛而入,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同時還要注意加強體育鍛煉,適度的運動能增強體質,助消化,促進血液流通。

  飲食

  多吃一些健脾化溼的食物,如扁豆、薏仁、冬瓜等,切記不宜過食生冷、油膩的食物,以免助溼傷脾。必要時可服用健脾化溼藥物,如藿香正氣水、保和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