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種植監控系統是怎樣的

  大田種植不可能做到人為的時時監控,這就需要一個監控系統來進行。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大田種植監控系統。

  大田種植監控系統:簡介

  智慧農業大田種植智慧管理系統,針對農業大田種植分佈廣、監測點多、佈線和供電困難等特點,利用物聯網技術,採用高精度土壤溫溼度感測器和智慧氣象站,遠端線上採集土壤墒情、氣象資訊,實現墒情自動預報、灌溉用水量智慧決策、遠端/自動控制灌溉裝置等功能。

  中國是自古以種植水稻為大宗的農業大國,稻區覆蓋遼闊,主產區分佈於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如: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東南丘陵、雲貴高原、四川盆地等地***,種植總面積大約在4.3-4.4億畝之間。水稻種植從原始人畜耕作到機械耕種是農業發展的一大進步,但基於稻田分佈廣泛、人工成本高、耗時長、耕作資訊採集殘缺、不及時等特點,新型物聯網種植的出現,使現代農業實現了又一次質的飛躍。

  大田種植監控系統:重要組成部分

  ***1***地面資訊採集:使用溫溼度、光照、雨量、風速、風向、氣壓等感測器採集地面氣象資訊。當氣象資訊超出正常值可及時採取措施,減輕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

  ***2***地下資訊採集:使用土壤溫度、水分、水位、養分含量***N、P、K***、溶氧、PH值等資訊監測,實現合理灌溉,杜絕水源浪費和大量灌溉導致的土壤養分流失。

  大田種植監控系統:概述

  物聯網是一個新興行業,被世界公認為是繼計算機網際網路之後的第三次資訊革命浪潮,目前,物聯網在工業監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遠端醫療、智慧家居、智慧交通和環境監測等行業均有物聯網應用的嘗試。將現代物聯網技術運用於傳統農業,就是要為傳統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促使其轉型升級。隨著相關理論、技術的進一步成熟,物聯網必將成為“數字農業”建設中的決定力量,極大提高農業資訊化的水平和程度。

  本系統針對農業大田種植分佈廣、監測點多、佈線和供電困難等特點,利用物聯網技術,採用高精度土壤溫溼度感測器和智慧氣象站,遠端線上採集土壤墒情、氣象資訊,實現墒情自動預報、灌溉用水量智慧決策、遠端/自動控制灌溉裝置等功能。

  系統根據不同地域的土壤型別、灌溉水源、灌溉方式、種植作物等劃分不同型別區,在不同型別區內選擇代表性的地塊,建設具有土壤含水量,地下水位,降雨量等資訊自動採集、傳輸功能的監測點。通 過灌溉預報軟體結合資訊實時監測系統,獲得作物最佳灌溉時間、灌 溉水量及需採取的節水措施為主要內容的灌溉預報結果,定期向群眾釋出,科學指導農民實時實量灌溉,達到節水目的。

  大田種植監控系統:系統組成

  該系統包括——

  感知層:智慧感測器、農用無線氣象站、網路攝像頭等。

  傳輸層:無線傳輸自組網裝置與無線閘道器。

  網路層:中心伺服器與雲平臺的各種處理。

  應用層:運維管理平臺和應用平臺。

  大田種植監控系統以先進的感測器、物聯網、雲端計算、大資料以及網際網路等資訊科技為基礎,由監測預警系統、無線傳輸系統、智慧控制系統及軟體平臺構成,通過對監測區域的土壤資源、水資源、氣候資訊及農情資訊***苗情、墒情、蟲情、災情***等進行統一化監控與管理,構建以標準體系、評價體系、預警體系和科學指導體系為主的網路化、一體化監管平臺。真正做到了大田種植長期監測、及時預警、資訊共享、遠端控制,最終實現改善產量與品質、節水節肥、綠色種植的目的。

  託普大田種植監控系統可以將各相對孤立的資訊節點進行連通,從而達到資訊的上傳下達,政府部門可實現以市、縣、鄉、村、場為基點的資訊統一管理與分析,為政府部門巨集觀決策提供資料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