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飼養對蝦

  對蝦學名東方對蝦,又稱中國對蝦、斑節蝦。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對蝦的養殖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對蝦的養殖技術

  對蝦屬於節肢動物門、有鰓亞門、甲殼綱、軟甲亞綱、十足目、游泳亞目、對蝦科、對蝦屬。中國對蝦是對蝦屬的主要種類之一,俗稱“對蝦”。

  對蝦身體長而略側扁,雌雄異體,成體雌蝦大於雄蝦,體色也有所不同;中國對蝦雌蝦體色灰青,雄蝦體色發黃。對蝦體外包被著一層幾丁質的外骨骼甲殼,它由其下方的表皮細胞分泌而成。

  對蝦的身體可分為頭胸部和腹部,共有21節構成。除最前和最後一節外,各節皆具一對附肢.

  對蝦中國對蝦,體長大而側扁。雌體長180~240mm,雄體長130~170mm,甲殼較薄,光滑略透明,頭胸甲較堅硬寬大,中央前端延伸成長而呈尖的額角,上緣具7~9齒,下緣具3~4齒,額角下兩側具眼1對,有柄。額角側脊伸至胃上刺附近;額角後脊僅伸至頭胸甲中部。頸溝、肝溝細而明顯,肝刺清晰,眼眶觸角溝較寬,眼胃脊甚明顯。頭部有附肢5對,第1、第2對成為2對鞭狀觸角,其第2 對觸角特別長,觸角刺明顯;其他3對附肢,成為1對大顎和2對小顎。胸部附肢8對,前3對成為顎足,均為口器的一部分;其餘5對為步足,前3對步足的末端均為鉗狀,以第3對為最長大,後2對末端成為爪狀。雌體交接器呈現圓盤狀,位於第4、第5對步足基部之間,中央有一縱行裂口,內為受精囊,前方有一圓形突起,表面著生密毛。腹部7節,能屈曲,第4~6節背面中央具有縱脊;腹部附肢6對,第1對雌者內肢極小,雄者內肢變形為呈鐘形的交接器。第6對為尾肢,短粗,與腹部第7節末端甚尖的尾節合為尾扇。雌體性生殖腺成熟前呈淡青藍色,體表散佈有棕藍色色素細胞。雄體略呈棕黃色,胸部和腹部附肢微呈紅色,尾肢的後半為深藍並夾有紅色。

  對蝦的生態習性

  對蝦可分定居型***如日本對蝦、寬溝對蝦、歐洲對蝦等***和洄游型***如中國對蝦、墨吉對蝦、長毛對蝦***,前一類棲於沿岸淺海,白晝常潛入沙底內,不作大範圍的移動;後一類棲於河口沿岸混濁海域,常作大範圍的移動和洄游。對蝦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如多毛類、小型甲殼類和雙殼類軟體動物等,有時也捕浮游動物。

  對蝦的苗種培育

  清淤消毒

  對蝦上造***季或茬***蝦收穫後,須及時刷洗池壁並將池水排幹.進行清淤晒塘。必須徹底清除蝦池內的淤泥和雜物,對於池底汙黑髮臭的淤泥,儘量將其清除乾淨,並運至遠離蝦池的地方掩埋,以免給下造帶來隱患。清淤後,須將蝦池沖洗乾淨,直至沒有黑色汙水為止.並將髒水排幹後進行晒塘,放苗前引進適量的乾淨海水或淡水,選用特消靈、二溴海因、溴氯海因等一些殺菌清野力較強,效果較佳的藥物進行池塘消毒。藥液須均勻地潑灑在池水中,在沒藥液浸泡到的地方***包括池壁堤壩***,應用工具將藥液潑灑上去,然後浸泡池子數天。在浸泡期間,如有髒物漂浮水面,應在下午5點鐘前將其撈出。數天後將藥液排掉,檢查池塘.如有生物殘體遺留在池內,須將其清除乾淨,便可進水。進水時應在入水口加上80~100目的過濾網片或網袋。

  水體消毒及水質檢測

  當池子進水到需要的水位後***水位應根據不同季節而定***,先檢查水體是否帶進輪蟲和甲藻***夜光藻***、夜光蟲及檢測鹽度、ph值,如有輪蟲、甲藻等,應選用既能殺滅輪蟲、甲藻又能進行水體消毒的藥物。如海水中不攜帶輪蟲,甲藻,應選用一些既能殺滅有害細菌,而對藻類又無殺傷力或殺傷力不大的消毒劑,如二溴海因、溴氯海因等進行水體消毒。水體消毒後,再進行ph值和鹽度測試,如果ph值達不到8.0以上,須潑人一定量的石灰粉,提高ph值。如果是淤泥底質的,最好每畝再潑入50至80市斤的白雲石粉或沸石粉,將淤泥覆蓋改良。

  肥水

  對蝦育藻肥水是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切不可輕視,池水浮游生物的繁衍量是否達到要求.這和苗種早期的成活率有著直接的關係。因此,要想蝦苗成活率高,出高產,一定要進行肥水。早期肥水後的透明度應為30~40公分。斑節對蝦***青蝦、角蝦***以褐色***茶色***為好,褐色水以角毛藻為主,可培育浮游動物供蝦苗攝食。南美白對蝦以黃綠色或綠色為好,要求水體清爽。在此提供幾個肥水方法供參考***以1米水深計***:

  ***1***活水素***微生物肥料***:每畝1公斤,兌水潑灑。

  ***2***清水素***枯草桿菌***:每畝350~400克,兌水潑灑。

  ***3***茶麩:土池每畝3~4公斤,沙質池6~7公斤,護坡池8~10公斤。浸泡4~7天,過濾去渣,兌水後均勻潑灑。磷酸二氫鈉或磷酸二氫鉀:每立方水體10克,兌水後均勻潑灑。複合肥:每畝2~3公斤,隔1~2天后再每畝1公斤,兌水後均勻潑灑。

  苗種選擇

  蝦苗的選擇也是對蝦養殖成敗的關鍵之一。因此,必須慎重選用經檢測、無攜帶病毒和有害細菌的健康苗種。下面提供直觀的選擇方法供參考:

  斑節對蝦***青蝦、角蝦***苗:必須選用1.1cm以上,個體大小均勻,體表乾淨,體色正常,無附著物,遊動活潑,能逆水遊動,蝦體成一直線,遊動時兩眼張開,不遊動時兩眼和尾葉一會張開,一會閉合。

  南美白對蝦***白蝦***苗:體長0.9~1.0cm以上,體色透明度高.個體差異不大.胃飽滿度好、食慾強、遊動活潑、逆水遊動力強、體表乾淨、色澤一致、體宜、頭大身小。

  苗種運輸及下池前消毒措施

  苗種運輸過程中,特別是距苗場較遠的養殖場,在運輸途中難免會有損失和降低蝦苗的活力。為確保苗種的成活率和活力,降低死亡率,在苗種裝包前,預先在裝包盛水用的大桶***0.3m3***水體中加入100克免疫多糖或30~50克的g—d生命素***只選用其中一種***,攪拌均勻,衝氣,再用該桶內的水盛苗裝包。回到養殖場後,配好消毒液[強克101{超碘季胺鹽***,半畝方水用量0.5~1克,浸泡半小時]進行苗種消毒再投苗入池。

  設定飼料觀察臺及增氧機

  每個蝦池最好能在東西南北中各設定一個飼料觀察臺。飼料臺的設定有利於觀察對蝦的攝食情況及飼料的投放多寡。通過飼料臺的觀察可瞭解和掌握對蝦的胃飽滿度、飼料投放是多是少及對蝦糞便情況和對蝦的分佈情況,以便決定下餐飼料投放是增還是減及某一部分的投放量。

  增氧機的配套,一般每畝匹配1匹,放苗密度超過6萬尾的,應每畝配1匹以上的增氧機。增氧機的匹配最好是採用葉輪式、潛水式和奈米管三種機種配套,效果更佳。增設增氧機不但可避免對蝦缺氧浮頭,還可改善水環境,啟用水況因子。

  對蝦的養成設施

  對蝦1選址:無汙染的泥質或砂質荒灘、鹽鹼地及適於養殖的沿海地區均可。

  2水環境:海水水源應符合GB11607的要求,養成水質應符合NY5052的要求。養殖取水區潮流應通暢。

  3設施:

  ①養成池。灘塗大面積養蝦池,長方形,面積1~7公頃,池底平整,向排水口略傾斜,比降0.2%左右,做到池底積水可排幹。養成池底不漏水,必要時加防滲漏材料。養成池相對兩端設進、排水設施。高密度精養方式的養殖池分為泥砂質池塘和水泥池,面積0.1~1公頃,方形或圓形,池水深1.5~2.5米,池中央設排汙孔。

  ②養成池配套設施。在潮間帶建蝦池,需修建防浪主堤。主堤應有較強的抗風浪能力,一般情況下堤高應在當地歷年最高潮位1米以上,堤頂寬度應在6米以上,迎海面坡度宜為1∶3~5,內坡度宜為1∶2~3。蓄水池應能完全排幹,水容量為總養成水體的1/3以上。採用迴圈用水方式,養成池的水排出後,應先進入處理池,經過淨化處理後,再進入蓄水池。不採用迴圈用水,養成後的廢水,也應經處理池後,方可排放。在集中的對蝦養成區,需要建設進、排水渠道,協調各養成場、養成池的進、排水,進水口與排水口儘量遠離。排水渠的寬度應大於進水渠,排水渠底一定要低於各相應蝦池排水閘底30釐米以上。對高密度精養和蓄水養殖的養蝦方式,應配備增氧裝置,土池可用增氧機,水泥池可用衝氣泵和鼓風機。在灘塗蟹類比較多的地區,應在養成池堤圍置30~40釐米高而光滑的塑料膜或薄板防蟹隔離牆。

  準備工作

  1清汙整池:收蝦之後,應將養成池及蓄水池、溝渠等積水排淨,封閘晒池,維修堤壩、閘門,並清除池底的汙物雜物,特別要清除雜藻。沉積物較厚的地方,應翻耕曝晒或反覆沖洗,促進有機物分解排出。不得直接將池中汙泥攪起,直接衝入海中。

  2消毒除害:清汙整池之後,應清除對蝦的敵害生物、致病生物及攜帶病源的中間宿主。常用生石灰進行清池除害,將池水排至30~40釐米後,全池潑灑生石灰,用量為1000公斤/公頃左右。

  3納水繁殖基礎餌料:清汙整池消毒結束1~2天后,可開始納水,培養基礎生物餌料。

  4肥料使用:

  肥料使用應遵循下列原則:

  ①應平衡施肥,提倡使用優質有機肥。施用肥料結構中,有機肥所佔比例不得低於50%;

  ②應控制肥料使用總量,水中硝酸鹽含量在40毫克/升以下;

  ③不得使用未經國家或省級農業部門登記的化學或生物肥料,有機肥應經過充分發酵方可使用。

  放苗要點

  對蝦1放苗環境:放苗時,池水深為60~80釐米,池水透明度達40釐米左右。大風、暴雨天不宜放苗。

  2苗種規格:南美白對蝦苗0.7釐米以上,中國對蝦苗1釐米以上,斑節對蝦苗1.3~1.5釐米以上。

  3放苗密度:灘塗大面積養蝦池,放苗密度以***6~10***×104尾/公頃為宜;高密度精養方式的養殖池,放苗密度以***25~50***×104尾/公頃為宜。

  水溫:放養中國對蝦苗水溫應達14℃以上,放養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苗水溫應在22℃以上。

  5鹽度:池水鹽度應在1~32。蝦苗培養池、中間培育池和養成池水鹽度差應小於5,池水鹽度相差大於5時,可通過馴化蝦苗使之適應鹽度的變化,通常24小時內逐漸過渡的鹽度差小於10。

  養成管理

  1水環境控制:①進水水質管理。放苗前,向養成池注入清潔或經消毒清野處理的養成用水。在放苗後,養成用水要經過蓄水池沉澱、淨化處理。②水量及水交換。養成前期,每日新增水3~5釐米,直到水位達1米以上,保持水位。養成中後期,根據水質情況,如透明度過低***低於20釐米***,或透明度較大***大於80釐米***,有害的單細胞藻過量繁殖時,酌情換水,採取緩慢換水的方式,調節水質。

  2飼料管理:

  ①飼料品質。配合飼料質量和安全衛生應符合SC2002和NY5072的規定。

  ②飼料投喂量。常規配合飼料日投喂率為3%~5%,鮮雜魚日投喂率為7%~10%。實際操作中應根據對蝦尾數、平均體重、體長及日攝食率,計算出每日理論投飼量,再根據攝食情況、天氣狀況,確定當日投喂量。投飼後,繼續觀察對蝦攝食情況,對投飼量進行調整。

  ③配合飼料的投喂方法。放苗後的初期,通常日投喂4次,以後隨著對蝦增長,投飼料量加大,調整每日投喂次數,下午以後的投喂量約佔全天投喂量的60%左右。養成初期,對蝦活動範圍小,應全池均勻投喂。隨著對蝦的生長,可選擇對蝦經常聚集處投喂。

  3測定:每日測量水溫、溶解氧、pH值、透明度、池水鹽度等水質要素。經常檢測池內浮游生物種類及數量變化,有條件者可檢測氨、氮等其他水質要素的變化。每5~10天測量一次對蝦生長情況。可測量對蝦體長,也可測量體重,每次測量尾數應大於50尾。定期估測池內對蝦尾數,室外大型養蝦池,可用旋網在池內多點打網取樣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