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的形成過程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自唐代韓愈被貶到潮州後,鄒魯之風開啟。現可見最早的有關飲茶文獻資料是北宋時蘇軾的《與子野》書:“寄惠建名數種,皆佳絕。彼土自難得,更蒙輟惠,慚悚。”子野,即潮州前八賢之吳復古***吳遠遊***,與蘇軾至交。文學家蘇軾在茶學上造詣頗高,對茶藝頗有研究。吳復古寄上的數品福建茶,獲得蘇軾讚譽“皆佳絕”,且知“彼土自難得”,可見吳復古有相當高的品茗水平,也說明宋代潮州地區至少在上層人士中已有飲茶之習俗。後又經歷次戰爭***時之人口遷徙,特別是宋末朝廷南遷,文天祥兵敗於潮州,更是把諸多中原文化帶入潮州,如潮陽笛套音樂等。潮汕地區眾多姓氏宗族,追根溯源,其始祖均始於此次朝廷南遷。歷次的人口遷入,把中原的飲茶習俗也隨之帶入潮州,融本地民風習俗而成“潮味茶俗”並逐漸成型為後來的“工夫”茶俗。

  據考,最先把“工夫茶”作為一種品茶程式的名稱載諸文獻的,是俞蛟的《夢廠雜著.潮嘉風月》。俞蛟是浙江山陰人,在乾隆五十八年至嘉慶五年***1793-1800***間,任廣東興寧典史,其在《潮嘉風月》中描述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爐形如截筒,高絕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內外寫山水人物,極工緻,類非近代物,然無款識,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同視客之多寡。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樸雅。壺、盤與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尋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煮至初沸,投閩茶於壺內衝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按照俞氏的理解,工夫茶是師承於陸羽《茶經》並有所發展;用福建產之茶葉;衝沏過程程式分明。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葉,一般只用半發酵的烏龍茶一類,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應在茶葉的半發酵製作方式形成之後。莊任在《烏龍茶的發展歷史與品飲藝術》一文中,根據清康熙五十六 ***1717***年王草堂的《茶說》、釋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斷烏龍茶創始於17世紀中後期,即明代中後期,適於烏龍茶的工夫茶品飲方式也隨之興起,首先行於武夷,再及於閩南、潮州。工夫茶藝傳到潮州後,與當地的精緻習性結合,從原先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並與崇商的習性結合,變成商業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和紐帶,從而使工夫茶藝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來。

  從工夫茶飲茶器具來看,先時潮人泡茶均崇尚蘇罐,即江蘇宜興產之紫砂壺。至今,老一輩茶人仍有“孟臣罐”***惠孟臣,江蘇宜興人,制壺名家,一說為天啟崇禎年間人,一說為清康熙雍正年間人***、“若琛杯”***若琛為江西景德鎮制杯名家***之口傳。據考,宜興紫砂壺的製作始於明代,至明中晚期形成較完整的工藝體系,從明萬曆到明末是紫砂壺發展的高峰,這也與潮州工夫茶的形成期基本吻合。潮州工夫茶一般只用小品壺***容量在120cc左右***沖泡,其它地方飲茶之用壺均用中品壺***容量大於200cc***以上,因此,潮州是宜興小品壺的主銷地,至今仍是這樣。潮州工夫茶的用壺方式,也影響到宜興紫砂藝人的製作技法,至今,仍有一些制壺工藝師到潮汕地區來學習工夫茶的沖泡方法,並把悟到的要點應用於紫砂壺的製作技藝中去,如壺體重心、容量、造型、出水通暢程度、適應泥質、壺蓋密封度等。

  潮州工夫茶的品飲程式定型後,經明未清初的發展,至晚清時,潮州工夫茶藝漸漸擴充套件成為習尚。民國時期的潮州工夫茶,在潮汕地區飲用範圍更為擴大。當時,除了較富有的商號、仕宦人家、文人學士或大戶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還有三種情況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書先生等讀書人,以茶遣興,故俗語有“坐書齋,哈***喝***燒***熱***茶”之說法;二是手工藝人,以茶解乏,極為普遍;三是鄉鎮中之閒人,聚眾喝茶消閒。因此,以前潮汕地區各鄉里都有所謂的“閒間”和“弦間***演奏潮樂的房屋***”,均是飲茶的地方。喝工夫茶雖成為當時潮汕地區的社會風氣,但,那時的普通人家卻不會有體面的全套茶具,直至解放初,潮汕地區各鄉里中,家中擁有蘇罐做為沖茶用壺的仍是屈指可數,家中客至,向鄰里借用體面的茶具待客仍是常事。解放後,普通民眾飲用工夫茶的風氣在潮汕推而廣之,蔚然成風。但,工夫茶普及最快的還是改革開放後這三十年,家家戶戶幾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潮汕地區是烏龍茶的主銷區和出口主要口岸,如今,這裡仍是國內人均茶葉消費量最多的地區。

  功夫茶的起源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 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 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 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儲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 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

  中國茶道形成於盛唐,《茶經》總其大成,簡稱“茶經法”。***《茶經》是潮汕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國工夫茶的“元典”***“茶經法”詳載茶藝,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茶、酌茶六個主要程式,組成了“茶藝”的核心內容。宋、元是中國工夫茶發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國工夫茶的鼎盛期,將茶藝推進到盡善盡美的階段。潮汕工夫茶藝定式,較早的文字記載是清代俞蛟《夢廠雜著·潮嘉風月·工夫茶》。及至明國翁輝東撰《潮州茶經·工夫茶》,則以詳盡著稱。後之介紹文字,未見有超越其窠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