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的形成過程地理知識彙編

  21世紀以來,地震在全世界頻繁發生,其之後的次生災害造成死亡人數幅度逐漸增大,經濟損失更是巨大。特別是地震誘發的堰塞湖危險性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堰塞湖的形成過程是高中地理研究的知識點之一,以下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堰塞湖的形成過程地理知識相關彙編,歡迎閱讀!

  如下:

  1、原有水系被堵塞物堵住。

  2 、堵塞物可能是火山熔岩流,可能是地震活動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體,可能是泥石流,亦可能是其他的什麼物質。

  3、河谷、河床被堵塞後,流水聚集並且往四周漫溢

  4、儲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由地震活動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體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後貯水而形成的湖泊。由火山溶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稱為熔岩堰塞湖。

  我國東北的五大連池舊稱鳥得鄰池,在五大連池市郊,地處納諾爾河支流--白河上游,北距小興安嶺僅30.0km,系由老黑山和火燒山兩座火山噴溢的玄武岩熔岩流堵塞白河,使水流受阻,形成彼此相連呈串珠狀的5個小湖得名。

  五大連池火山群的火山活動始於侏羅紀末至白堊紀初。據史料記載,最近的一次火山噴發,始於1719年***清康熙58年***,而清《黑龍江外記》的記載則更詳:“墨爾根東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塊飛騰,聲震四野,約數日火熄,其地遂呈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這次火山噴發,堵塞了原納漠河的支流-- 白河,迫其河床東移,河流受阻形成由石龍河貫穿成念珠狀的5個湖泊。

  五大連池湖水清澈,從附近火山峰頂望去,有如一畫面明鏡,對映著天光雲影,美不勝收!

  黑龍江省的鏡泊湖就是由第四紀玄武岩流在吊水樓附近形成了寬40m,高12m的天然堰塞堤,攔截了牡丹江出口,提高了水位而形成的面積約 90.3km2的一個典型熔岩堰塞湖。鏡泊湖四周為群山環抱,森林茂密,風光秀麗,不僅有火山口森林,溶岩洞與唐代渤海的遺址,還有湖中的大弧山、小弧山、珍珠門、吊水樓瀑布與鏡泊山莊等“八大名景”,從而成為我國著名的旅遊湖泊。

  由山崩滑坡所形成的堰塞湖多見於藏東南峽谷地區,且年代都很新近,如1819年在西姆拉西北,因山崩形成了長24-80km,深122米的湖泊。藏東南波密縣的易貢錯是在1990年由於地震影響暴發了特大泥石流堵截了乍龍湫河道而形成的,波密縣的古鄉錯是1953年由冰川泥石流堵塞而成,***實則也屬冰川湖***。八宿縣的然烏錯是1959年暴雨引起山崩堵塞河谷形成的。

  臺灣地震活動頻繁,1941年12月,嘉義東北發生一次強烈地震,引起山崩,濁水溪東流被堵,在海拔高度580m處溪流中,形成一道高100m的堤壩,河流中斷,10個月後,上游的溪水滯積起來,在天然堤壩以上形成一個面積達6.6km2,深160.0m的堰塞湖。

  最新的堰塞湖是2000年4月發生的西藏易貢藏布大滑坡引起的。滑坡前的易貢湖盆地流淌著易貢河,它並不完全充滿湖水,而是多條漫流呈網狀分佈,總面積只有26km2,堵斷易貢河後形成的易貢湖成為一個覆蓋面積約33km2的大湖。

  必須強調說明,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永遠不變的,它們也會受沖刷、侵蝕、溶解、崩塌等等。一旦堵塞物被破壞,湖水便漫溢而出,傾瀉而下,形成洪災,極其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