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關於火口湖的形成過程

  高中地理會學到很多的自然現象,下面的小編將為大家帶來火口湖的形成過程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的介紹

  1、平靜的大地和地下岩漿活動

  2、地下岩漿活動、擴張、上升至地面

  3、地下岩漿噴發,形成火山

  4、火山噴發,噴出諸多岩漿、火山灰和氣體。岩漿沿火口向四周漫流,形成岩漿流***玄武岩流***,火口處大量很輕的浮石被噴走,許多揮發性的物質被散失,其頸部塌陷變成漏斗狀窪地,即火山口。

  5、火山口逐漸儲水***降水、積雪溶化、地下水補給等等***形成火口湖。

  火口湖是由岩漿大量噴出,並堆積在噴火口周圍,形成高聳的錐狀山體,而噴火口內,因大量浮石***很輕***被噴出和揮發性物質的散失,引起頸部塌陷而形成漏斗狀窪地,之後經積水而成火口湖。

  我國火口湖分佈範圍很廣,除長白山區火口湖外,大興安嶺東麓鄂溫克旗哈爾新火山群的奧內諸爾火山頂,也有一個火口湖。

  德都縣五大連池火山群的南格拉球火山是一個季節性的火口湖,其湖水淺,並長滿了苔蘚植被。

  雲南騰衝地區打鷹山火口湖是經後來火山再度噴發而遭破壞。

  山西大同地區昊天寺火山,山上原有湖。據我國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記載,湖南北寬30餘丈,東西寬約丈餘,深不見底,水溫甚高。後來,明朝萬曆年間因建昊天寺,湖被填平而消失。

  廣東湛江附近的湖光巖和雷州半島徐聞縣田洋村各有一座火口湖。

  臺灣宜蘭平原外龜嶼上的龜頭和龜尾也各有一座火山和火口湖。

  火口湖形狀獨特,遠遠望去是一座錐形山體,火口湖的四周一般為高峻的山峰所環繞,山岸***亦即湖岸***陡峭,湖水深邃且碧藍,湖區往往還伴隨著眾多的溫泉。

  典型的火口湖以長白山天池為例:

  長白山因“山上終年積雪,草木不生,望之皆白,故名長白山”。它經過多次火山活動和漫長的地質歷史,伴隨著眾多溫泉和噴氣孔,散發著地下熱能。

  白頭山是座巨大的火山錐,聳立在一片由玄武岩組成的高臺地上,火山頂端圍繞天池***火口湖***環峙著16座山峰。主峰白頭峰海拔2749m,其次還有白雲、青石、天文、白巖、鹿鳴、龍門諸峰,其海拔高度均在2500m以上。

  天池是白頭山火山的火口,形同一巨大漏斗,它逐漸積水,形成一巨大的火口湖。天池呈橢圓形,南北長4.85km,東西寬3.35km,湖水面積近10km2,湖岸線長達13000m,平均水深204.0m,最大水深373.0m,總蓄水量達20.04×108m3。

  天池水由天然降水和周圍山巒滲水供給。終年水溫很低,一般都在10℃以下,水中缺乏水生生物。湖水極清,在晴朗無風的天氣裡,人們站在湖邊向下俯視天池,只見一泓明鏡似的碧水,映著四周群山倒影和天空中的白雲,彷彿進入仙境,美不可言。

  高中地理關於岩溶湖的形成過程

  1、岩溶地區,地表上長草並有沙碎石覆蓋,草和沙碎石底下是很厚的一層碳酸鹽類地層。

  2、岩溶-碳酸鹽類地層很容易受水的溶蝕,無論來自地表滲透下來的水,還是地下水,迂到此類地層都會起著溶蝕作用。

  3、岩層經溶蝕後成空洞,溶蝕愈來愈嚴重,空洞相應就愈來愈大,大到一定程度,因承受不了地上植被與泥沙碎石的壓力時,便發生溶洞崩塌。

  4、崩塌後的溶洞,逐漸的積水、儲水,從而形成岩溶湖。

  典型的岩溶湖是由碳酸鹽類地層經流水的長期溶蝕所產生的岩溶窪地、岩溶漏斗或落水洞等被堵,經匯水而形成的一類湖泊。

  岩溶湖泊排列無一定方向,形狀或圓形或橢圓形,有時也可呈長條形。岩溶湖一般面積不大,水深也較淺。我國岩溶湖大多分佈在岩溶地貌較發育的黔、桂和滇等省***區***。

  例如貴州省咸寧的草海,它原是一個構造下陷而成的盆地,早期的湖泊大約形成於15萬年以前,當時湖面面積達90km2以上。此後,湖面開始收縮,大約距今12000年前,湖面縮小到60km2;至距今約5900年前,湖面又縮小至30-40km2;大約距今2000-4000年間,因湖水從地下暗河流出,湖泊消亡。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年間“詔衛兵屯兵其中”、“迄今鞠為牧草,郡民牧草其中”,說明當時已成可耕可牧的壩區。19世紀50年代,草海又重現。據稱“清咸豐七年***1857***,七月落雨40餘晝夜,山洪暴發,夾沙抱木,大部落水洞被堵,洪水無法渲洩,盆地東部被掩成湖”。因湖中滋生繁茂的水生植物,故名草海。當湖水位為海拔2170米時,水深為2-5米,湖面積為45.5km2,容積為1.4×108米3。草海是我國湖面面積最大的構造岩溶洞,素有高原明珠之稱。

  高中地理關於水文特徵與水系特徵的知識點

  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結構而言的。它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佈,以及落差等要素。不難看出,水系特徵和地形關係較為密切,正如中國一句古話所說的:“水往低處流。”正是在這個總的基本原則下,只要有水就可形成河流水系,水多,水系就發達。

  河流水文即水情,是指河水結構、變化等,如流量、流速、水位、汛期、水溫和冰期、含沙量等。影響河流水文變化的最重要因素是河流的補給,即水源。而水源補給,對大多數河流來說主要是雨水補給。因此河流的水文和河流流經地的氣候關係密切。冰期,包括凌汛當然也和氣候有關。河水含沙量,由河流流經地區地表結構決定,如黃河中游地區,地表結構簡單,由極易遭受流水侵蝕的黃土組成,且地面植被很少,從而造成黃河含沙量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