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的栽培方法是什麼

  白朮入藥有燥溼、化濁、止痛的功效,是很多人想要種植的中藥材之一。下面是小編為您分享了白朮的栽培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白朮的栽培方法

  1 、選種育苗

  *** 1 ***選種:辯別種子真假,白朮新種子偏紅有絨毛,表面光澤,斷面清晰,中間芽胚有一粉色狀線。

  *** 2 ***育苗浸種,種子先在 25 ~ 30 ℃溫水中浸一晝夜。育苗春秋均可,頭年育苗,次年移栽。春播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上、中旬,以地溫 12 ℃以上播種為宜。在整平耙細的畦面上橫向開溝條播,行距 15 ~ 20 釐米,播幅 7 ~ 10 釐米,溝深 3 ~ 5 釐米,溝底要平整。將選好處理過的種子再在 50% 的甲基託布津 1000 倍溶液中浸泡 3 ~ 5 分鐘,預防鐵葉病。將涼乾的種子與沙子拌勻撒入溝內,用腳踩稍實,覆蓋草木灰,以不見種子為度,再撤一層過磷酸鈣或餅肥,掩上薄土,可蓋一層於草保溫保溼,以利種子出苗,出苗後逐次揭除。每畝用種量 5-8 公斤,高苗 1 畝可移栽大田 7 畝。若點播,按行距 20 釐米,株距 10 釐米,穴深 3~5 釐米,每穴種子 3 粒, 7 天左右可出苗。

  *** 3 ***苗期管理:苗出齊後中耕除草,做到田間無雜草,土壤不板結。苗高 7 釐米時按株距 3~5 釐米定苗。幼苗怕漬水又怕乾旱,排灌要及時。 2~3 片真葉時第 1 次追肥; 7 月上旬地下根莖膨大期第 2 次追肥,每畝用 糞水 500~800 公斤,生長後期儘早摘去花蕾,以促進根莖生長。

  2 、貯苗方法:為了安全過冬,須將幼苗挖起貯藏。播種當年 10 月上中旬 ~11 月上旬,選晴天土干時挖起幼苗,抖掉泥土,剔除病弱苗和破損苗,將其攤放在通風處陰乾,待外皮發白再貯藏,以免發生黴爛。

  *** 1 ***缸罐貯藏:少量幼苗可貯藏在缸罐中過冬。在容器中間插放一把稻草,以透氣散熱,底部和四壁先鋪一層青松葉,再裝白朮苗,上面蓋青松葉或乾薹蘚;青松葉枯黃後,及時更換,以保持足夠的水分。

  *** 2 ***砂藏法:量多時可用此法。在陰涼通風的室內,先用磚頭或石塊砌成方圍,再在泥土地上鋪 3~4 釐米厚的細砂,將幼苗分層疊放,即一層幼苗,一層砂,每隔 0.6~1 米插 1 個草把,當堆至 35 釐米高時,覆蓋 7 釐米厚的砂或泥土封頂,上放杉樹刺,以防鼠害。冬季氣溫較低時,再加蓋一層稻草。砂土須於溼適中,每隔 15~30 天翻堆檢查一次,及時扯去病苗。

  *** 3 ***就地越冬:秋播的白朮苗可上覆蓋乾草或溥膜,就地越冬。次年春季隨挖隨栽。

  3 、大田栽培技術

  *** 1 ***選好種苗:應選取頂端芽頭飽滿,根系發達,表皮細嫩,頂端細長,尾部圓大的根莖作種,按大小分類,分開種植,可使幼苗整齊,便於管理,提高產量。

  *** 2 ***栽種時間:要根據當地氣候、土壤與耕作制度而確定移栽期。從 12 月下旬開始至次年 4 月上旬。以早栽為好,早下種的先發根,後長芽,根系發達,長勢旺盛,耐寒、抗旱性強,產量高。而種得太晚的,因氣溫升高,先長芽,後長根,根系發育不良,產量較低。

  *** 3 ***栽種方法:有穴栽和條栽。種植密度視土壤肥力與肥料條件而定。適當密植可提高產量。每畝基本苗為 8000 ~ 15000 株,用苗 40 ~ 60 公斤,按行距 23 ~ 26 釐米,株距 13 ~ 16 釐米穴植,穴深 7 釐米。先施人糞尿,待幹後將幼苗放穴中,使芽頭向上,鬚根舒展,再蓋土埋住,頂芽距土表 3.5 釐米。埋得太淺易受凍害,則芽多,術形不好;反之,埋土過深,發芽慢,出土困難,術形細長,質量也差。

  白朮的種植方法

  1、選地整地:白朮種植選擇栽種間隔4年以上土地肥沃、疏鬆、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深翻消毒後每畝施有機肥4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作成寬2米的高廂,開好排水溝。

  2、適時移栽:白朮在12月至次年1月上旬移栽,按株行距18×21釐米開穴,每畝基本苗控制在9000~11000株,入穴要直栽,不要橫栽,栽入土***面上蓋上厚約5釐米的細土。

  3、中耕除草:白朮幼苗期只能用手拔草,5月以後苗架逐漸長大,可於5~8月中耕培土3次,中耕要掌握薄鋤淺除,靠根的要用手拔,暴雨後要立即鬆表土透氣,降低田間溼度。

  4、合理追肥:白朮催苗肥在4月出苗後用有機複合肥100千克兌水3倍,每擔加尿素0.05千克,壯苗肥在5月間畝用有機複合肥200千克,豐產肥在摘蕾後用有機複合肥300千克加水1倍。

  5、摘除花蕾:白朮的花蕾在7月中旬都已基本形成,要在25天內分2~3批摘除留種以外的花蕾,然後噴灑2%過磷酸鈣水溶液,若不留種子的花蕾全部摘除以利提高產量。

  白朮的功效作用

  1.利水消腫、固表止汗、除溼治痺宜生用;健脾和胃宜炒用;健脾止瀉宜炒焦用。

  2.脾氣不足,形瘦面黃,不思飲食,脘腹脹滿,大便溏薄者,可與人蔘、茯苓、炙甘草等配伍,以增健脾益氣之功。

  3.痰飲內停,症見胸脅支滿,頭眩心悸,咳而短氣者,可與桂枝、茯苓、甘草配伍,健脾溫陽化飲。表虛自汗,症見汗出惡風,易於感冒,稍勞則汗出尤甚者,可單味煎服或研末服;也可與黃芪、防風配伍,以固表止汗。

  4.凡妊娠惡阻,嘔吐清水,飲食不下者,可與人蔘、甘草、丁香等配伍,以益氣降逆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