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磚收藏潛力如何
古磚既包括文字磚,也包括畫像磚,它們到底具有哪些文化、歷史、藝術價值?古磚的收藏潛力如何?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古磚收藏潛力,希望對您有用。
古磚收藏潛力
作為“借古開今”展覽的策展人,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原館長王見表示,之所以倡導這次展覽,是因為古磚近三十年來逐漸引人注目,也極大影響了中國現當代書法的審美趣味,但其作用還遠沒有發揮。“我們將古磚文字放在前面,寫書法的人和書法放在後面,是希望起到警醒的作用。這幾十年來,我們過度彰顯書法家、書法藝術,過度強調個性化,但其源頭是什麼?只有我們不斷回到源頭並有新的發現,才能真正找到有根底的創新,否則書法藝術會成為無本之木,變成名利之爭的工具。而古磚文字,是此前為人們所忽略的重要古代文字。我們以前只談帖學和碑學,現在大量出土的古磚文字,在影象和表現力上,都大大超過了帖學和碑學的容量,能夠為現當代書法提供更多的表現可能性。”他說。
參加本次展覽的書畫家洛齊也表示:“漢字當中蘊含著深厚的中國美學,漢字裡最豐富的變換可能就在古磚裡。古磚文字變化很多,很自由,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民間的‘百福’、‘百壽’,可以演變出上百種形態。許多製作精良的古磚,其字型的風格、造型及線條變化,簡直美到極致。今天的繪畫和書法,都可以從古磚文裡有所領悟。”
的確,面對古磚文字,其歷史神韻撲面而來,觸手可感,對於今人而言,是非常可貴的藝術養分。
而作為收藏了一萬多塊、兩三千種古磚的“大自在山房”主人,黎旭告訴記者,古磚研究能起到重要的“正經補史”作用。他說:“過去我們學習書法,由於出土資料不夠,對書法史的源流就難免陷入人云亦云的狀態。譬如先秦是什麼字型,秦漢是什麼字型,南北朝又是什麼字型,在我們的腦海裡形成了很強的先入為主觀念。而今天,隨著古磚等文物的大量出土,我們能夠有一個更細緻深入的認知了。像這次展出的南朝宋時荊州地區的一套九塊磚,其字型就和此前認定的北碑字型是一樣的。按照清中期阮元提出的‘書分南北’論,沿襲下來,很多人以為南方是沒有這種剛健硬朗的字型的,而古磚的大量出土,對書法史的定論有一定糾補作用。”
畫像磚也是同理。黎旭收集有一套宋金時期山西地區的“二十四孝”畫像磚,就證明這些孝道故事可能是隨著時代有所改易的。“我們現在知道的‘二十四孝圖’,一般是清中後期的刻本,最後一個故事是關於北宋黃庭堅的,這個定本的影象為元朝郭守敬定下來的。但在元朝之前,可能出現了三十多個關於孝道的故事,後來有所篩選變動。而西王母的青鳥形象在西漢末年的古磚上也與我們今天在文獻上看到的有不同。”黎旭解釋道。而且,畫像磚簡潔的構圖、飛揚的線條、生動的畫面,更可以啟發藝術家們無窮的創作靈感。
從事漢畫研究二十年的北大大學教授朱青生也表示,畫像磚是承載著豐富歷史文化資訊的文物種類,有如一部歷史紀錄片。青島藏家張新寬收藏的漢代畫像磚達1300餘件,很多為“孤品”,磚上那些栩栩如生的龍鳳,精美絕倫的服飾,巨集大壯觀的狩獵及宴會場面,讓人們得以一窺千年前的社會文化生活。
古磚收藏曆史
事實上,由於古磚的歷史跨度非常長——從先秦到現代從未中斷,而且廣泛用於宮殿、廟宇及墓室的營建和裝飾,在黎旭看來,古磚可謂是陶器、竹簡、紙張之外的又一種文明載體。
而從宋代金石學發端開始,古磚就受到學者們的重視。歐陽修和趙明誠都對漢代古磚有所研究,南宋洪适作《隸續》,當中著錄了東漢建初、永初的磚文。而清朝道光年間,阮元被任命為兩江總督,在揚州修官邸時發現了八塊古磚,隨即將自己的書房改名為“八磚吟館”,並將磚文拓下來寄給好友,集詩題跋。
到了清朝末年,隨著古磚出土量的增加,江浙地區的學者們開始更加著意地進行著錄、研究,當時的一塊古磚賣到了一二兩銀子。像書畫大家吳昌碩的家鄉也出古磚,他的印章邊款中就有“仿漢磚文”等記錄。
“那時候,人們還將殘破的漢代或晉代古磚改成磚硯,成為奢侈的文房用品。現在,這些清末民初上海名家曾經用過的古磚硯,上拍動輒過百萬元。普通的硯臺重在材質、工藝,而古磚硯既附著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又很好用。因為古磚古瓦的製作工藝很高,需要嚴格的煉泥過程,像紫禁城專用的金磚,要歷經3年才能做成,本身就很適合做硯臺。當然,古磚硯不是清末民初才出現的,從唐宋開始,古磚硯就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只不過現在找不到存世品了,只有相關記載而已。今天能看到的最早古磚硯,是清代改制的。時下這種風氣也在慢慢復活,開始有人拿古磚改為硯臺,但因為清末民初的古磚硯基本都是名家使用過,自然更具有收藏價值。”黎旭介紹道。
新中國成立後,雖然在鄭州城的建設中,也曾發現過很多大型的古磚,但那時卻被一車車地拉去做堆填料。真正的出土高潮是到了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化程序,大量古磚被發現了。現在民間收藏的古磚大概有幾萬種之巨。不過,一開始,古磚是備受冷落的,甚至可以說,2010年以前,社會上大部分人對古磚的價值還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