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的書法風格

  顏體 區別於唐朝初期的書法風格,藉助篆書的入筆方式,體現剛勁的寫法,在雄渾中體現妖嬈,結構方正圓潤,氣勢恢巨集,字裡行間透露著一種傲氣,端莊雄偉。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

  :顏體書法風格內容大全一

  顏真卿***709—785***,唐代著名書法家,字清臣,祖籍琅邪臨沂人。歷任太子太師、監察御史、吏部尚書、刺史等職,葬於南郊三兆。在唐代,燦爛多姿的文化藝術幾乎發展至頂峰,能記錄於歷史的大家層出不窮,風格各異、技藝高超,不論是詩歌還是散文,不論是繪畫還是書法,都湧現出大量的經典。
 

 

  吳郡孫過庭《書譜》***687***中雲:古之善書者,有鍾張之絕,有二王之妙,其餘不足以觀之。可以看出在唐代書法藝術理論完整性已經達到了很高的高度,能夠綜合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書法藝術進行了歸納,已具有良好的審美觀和很強技法能力、歸納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孫過庭與顏真卿不是同時期的人,彼此之間相差近百年,固然孫過庭沒見過顏真卿的書法。有理論家提出了一個觀點,歷史上唯一可以與書聖王羲之媲比的是顏真卿。這話題爭論不休,當然我也不加以斷言。顏真卿留存的書法很多了,而且大量的都屬於經典,下面簡略歸納顏真卿的書法藝術風格形成的變化歷程。從顏真卿的年齡大致分為三個大節。一節是45歲以前,稱為早期;二節是45歲至60歲,稱為中期,也稱為成熟期;三節是60歲至壽終,這時期人書俱老,稱為晚期,也稱為巔峰期。

  顏體書法風格內容1: 森嚴出困,細膩婉柔

  在顏真卿的志學之年時候,書法藝術已經非常繁榮的地步,皇室已大量收集張芝、二王等前輩書家的真跡,找工匠做拓本分賜諸王,為推動書法藝術發展做了很大貢獻。顏真卿出生至45歲時間段,即早期,顏真卿與徐浩、李陽冰、岑參、韓擇木,賀知章大文豪為友。顏真卿26歲舉進士第,登甲科。顏真卿早期書法藝術成就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高度,不過對他我們總是以歷史來要求,總是太“苛刻”,相對於他後來的書法表現為“不成熟”。早期書法顯示出了森嚴、精到、細膩,然而也有華媚之嫌。45歲前的作品《唐故工部尚書贈太子太師郭公墓誌銘》、《唐工部尚書郭虛己碑》、《郭揆碑》、《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等等,估計也是很多,也許有當時或歷史的原因,今天可以看到的就相對較少了,也是對於研究顏真卿早期書法藝術的一項缺憾。不過多寶塔特徵性很強,可以代表他早期的藝術。多寶塔為顏真卿44歲時書,字徑核桃大小,極為世人所重,在當今書法教學中也是把多寶塔作為範本在臨習。多寶塔是岑勳撰,顏真卿書正文,徐浩隸額,現存於西安碑林,內容大致寫的是西京千福寺沙門楚金夜讀《法華經》,常見多寶佛塔,遂立志建塔之事。顏真卿是唐代的正統儒家,也信佛教,書寫此碑,自然恭謹誠懇。此碑已初步形成了“雄渾”的風格傾向。其起、行、止都有明顯的交代、結體平穩謹嚴,一絲不苟,勻稱縝密,墨酣意足,在筆墨流動處頗顯媚秀之姿。此書保留晉和初唐楷書的風韻,可見顏真卿注意從民間書藝中汲取營養,同時在筆法上與徐浩不乏有雷同之處,又有比張旭《郎官石柱記》氣韻相出。清王澍跋此碑說:魯公書此碑渾勁吐風神,以姿媚含變化,正其年少鮮華時意到書也。對於顏真卿早期的書法藝術就簡而言之。

  顏體書法風格內:2:渾莊重,頂天立地

  在顏真卿45歲至60歲之間書法進入了成熟期,從藝術年齡上作為中期,中期的書法藝術幾乎佔了顏真卿整個藝術生命的八九。古語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從一個人的思想境界來講,那段年齡的顏真卿固然是對書法藝術理解,對生命價值、對人世間輪迴的理解有了更高的認識。有了這樣的境界的才能奠定他藝術成績。顏真卿在中期個人精力極為旺盛,內涵豐富,神采與形質兼具,人格與學問共濟。這一成熟期的藝術價值是最值得研究和考證。

  《東方朔畫贊碑》***754年***,全稱《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碑》,為顏真卿46歲時所書,大楷,字如小碗般大小。值得注意的是,此碑碑陽有篆書書額,碑陰有隸書書額,清俊秀麗,不為當時很多篆隸高手之下。書寫此碑正值顏真卿壯年,意氣風發,官至太守,其書法在社會上已有了一定名氣。此碑筆墨酣暢淋漓,點畫剛峻、豎畫康健、橫畫有律,均勻得體,中鋒運筆,沉雄深穩。這些都可以看到顏真卿在形質與神采上已經“隱約“突破二王風範而以壯美結實為其審美特質,開始伸出出顏體風格的嫩芽。其一用筆從外形上顯得笨拙,反覆品味又覺得拙而出雅;其二字型趨於方圓,具有很強視覺衝擊力,俗而不俗,乖而不媚,所謂拙美風格之始也;其三與王字一路的風格相比,視乎缺少了那種溫純,但用筆粗而不莽,在開始打破左低右高的間架。

  清王澍《虛舟題跋》評評論顏真卿:真不及草,草不及稿。中期行草書代表《祭侄文稿》***758年***,墨跡,是顏真卿50歲書,這一年了社會發生諸多變化,顏真卿本人的“工作”也發生變化,導致他的各項生活遭到了前無所有的挫傷,心境是為彼起此浮,官至刺史***相當於地市級一把手***。《祭侄文稿》中講述,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季明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與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訊息,使兩郡聯結,共同效忠王室。其後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顏真卿提筆欲書,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故用筆縱橫揮灑,姿態橫生,不經意而有自然生動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迴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元鮮于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書”,這樣的評價為歷代書家公認。《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一是圓潤為主,中鋒行筆,處處藏鋒。筆法顯得相當的老道,轉折處,或化繁為簡、殺筆狠重,自然流露。二是章法上達到去俗登仙。與王字的秀逸嫵媚,變為寬綽、自然疏朗的結體,點畫外拓,弧形相向,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字間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塗改隨處可見。在不衫不履的揮寫中,生動多變。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剛烈耿直的顏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洩。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復止。字與字上牽下連,似斷還連,或縈帶嫻熟,或斷筆狠重;或細筋盤行,或鋪毫直下,可謂跌宕多姿,奇趣橫生。集結處不擁擠,疏朗處不空乏,可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深得“計白當黑”之意趣。行與行之間,則左衝右突,欹正相生,或紐結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真性揮灑。尤為精彩的是末尾幾行,由行變草,迅疾奔放,一瀉而下,大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勢。至十八行“嗚呼哀哉”,前三字連綿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達極點。從第十九行至篇末,彷彿再度掀起風暴,其憤難抑,其情難訴。寫到“首櫬”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彷彿臵身於情感旋風之中。長歌當哭,泣血哀慟,一直至末行“嗚呼哀哉尚饗”,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三是渴澀生動的墨法。此稿渴筆較多,且墨色濃重而枯澀。這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禿的硬毫、焦濃墨、燥紙有關。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

  同年還有《祭伯父文稿》,信札的形式出現。現以刻本行世,用筆或行或草,剛勁圓熟,在中鋒運轉,用筆縱筆,不計工拙和佈局。不過比起《祭侄稿》有很多雷同之處,但用筆及其神韻還有稍遜一籌。

  對於顏真卿的行草書,在中期已達到書法藝術的極點。其中《爭座位帖》***764年*** 與《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並稱“三稿”,又稱《爭座位書稿》、《與郭僕射書》等。該帖傳世刻板很多,據朱關田《顏真卿年譜》介紹,至少有12種。《爭座位書稿》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蘇、黃、米、蔡無不摹習之。此帖系顏真卿與尚書右僕射書。直言指謫郭英於安福寺興道會上,藐視禮儀,諂媚宦官魚朝恩,致其禮遇高於六部尚書之事,字裡行間,洋溢著忠義之氣,讀之令人肅然起敬。總體來看真卿敘事抒情之作,雖系書稿,但由於筆法精熟,在抒情達意的同時顯示了高超的藝術功力。《爭座位帖》與王羲之的《蘭亭序》有行書“雙璧”之稱,歷代十分珍視。米芾《寶章待訪錄》雲:字字意相聯屬飛動,詭形異狀,得於意外,世之顏行書第一書也。《爭座位帖》是顏真卿以篆籀筆法書寫行書的成功之作。其用筆圓勁婉通,特別是提筆轉換時深藏圭角,筆鋒過處如屋漏痕,點畫凝重而不板滯,豪放逸宕而不流滑,真力彌滿,氣勢充沛。而這也正是他推陳出新、創立個人風格的一個重要因素。細看此稿的用筆,可以充分體味到作者主張的“屋漏痕”的筆意。阮元對此帖線條意蘊及其運動態勢所作的譬喻很恰當:“《爭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隨地流走。”作者在用筆中還善於以方破圓,時出頓折,間躍鋒芒,在圓活遒暢的筆致中透露出剛俊堅毅的骨氣。清楊守敬《學書邇言》稱:行草自右軍後,以魯公此帖為別格,絕去姿媚,獨標古勁。何子貞至推之出《蘭亭》上。此帖信筆而書,點畫所至,真趣盎然,意態連屬,飛動詭異而出於意外;筆墨淋漓,既以神行,而真行草三法皆備;忠義之氣充塞,而字間奇勁,雖雷霆斧鉞,凜然不可犯。

  就在56歲,顏真卿將楷書推向一個更高的層面,代表作《郭氏家廟碑》***764年***,又名《郭敬之家廟碑》,全稱《有唐故中大夫使持節壽州諸軍事壽州刺史上柱國贈太保郭公廟碑銘》。此碑筆畫一絲不苟,莊重雍容,用筆流暢爽朗,圓勁雄健,左右豎筆略向內彎,間架寬博中疏,豐腴恬適,氣骨風流,且具清靈古拙韻趣,誠為其中晚期書法藝術典型作品。清王澍跋此碑說:“今觀此書,與《自書告身》略同,而朗暢處更出《自書告身》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