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行書優秀書法

  米芾以書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來自後天的苦練。米芾每天臨池不輟,史料記載:“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半刻廢書也。真是這麼努力的米芾。才有了那麼多優秀的書法流傳至今。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米芾紀念祠米公祠

  米公祠,原名寶晉齋,位於無城內,是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於宋徽宗崇寧年間守無為軍時所建。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祖籍由山西太原遷居湖北襄陽,人稱“米襄陽”。他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時人感其德政,在他離任去世後,於米公軍邸的舊址上建米公祠以示紀念。米芾崇尚晉人法帖與名畫,廣為搜求,不惜耗費巨金。相傳他得王羲之的《王略帖》、王獻之的《中秋帖》、謝安《八月五日帖》及顧愷之的名畫《淨名天女》,戴逵的名畫《觀音》等真跡後將自己的書齋題名為“寶晉齋”,並將收藏的晉人法帖勒石上碑,稱《寶晉齋貼》。後遭兵火,石刻殘損,繼任無為軍守葛祜之據米芾拓本重刻,與米刻殘石同置官署,後來曹之格任無為通判,又重新摹刻,並增家藏晉帖,及米芾書法多種於鹹淳四年***1168年***刻成,名為《寶晉齋法帖》是帖共十卷,第一至第五卷除米刻謝安《八月五日帖》與王獻之《中秋帖》外,全是王羲之書;第六、七兩卷為王獻之書;第八卷為王羲之四子書;第九、十兩卷為米芾書。原刻至近代又毀於兵火。只有米芾篆書《宋真宗御製文宣王贊》因在學宮戟門,且埋在地下,才儲存下來。

  時值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他將3種法帖摹刻上石,並於“寶晉齋”前掘池建亭,即墨池、投硯亭。他公餘之暇在此讀書揮毫,還在公署西側立一形如老翁之石,每天抱笏揖拜,時人以為怪癖,故稱此石為“拜石”。原齋毀於兵火,後多次重建,光緒丁丑知縣王峻,建米公祠3楹,門居中,於池之左右蓋耳房3間,環池循勢壘假山,並蒐集米公遺刻“墨池”、“畫菜”2碑和其它石刻入祠內。

  現在,米公祠所藏碑刻較前為多,主要是晉唐以下歷代名家書刻,計一百四十多方,出自五十餘位書家之手。有徐楷、鍾紹京、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趙佶、趙孟頫、唐寅、祝允明、文徵明、沈周、王守仁、王士禎、文天祥、樑同書、成親王等人的法帖。行、草、篆、楷各種書體無不具備,各種流派爭妍鬥豔,各種風格,盡呈異彩,令人敬羨不已。米公祠作為全省重點文保護單位,它以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享譽國內外,尤其在東南亞、日本等國較有影響,每年吸引眾多的遊客前來尋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