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底子怎麼做

  油畫底子從性質上分為吸收性底子,半吸收性底子,不吸收性底子。前者多為膠粉底子,比較吸油,多用於現當代油畫,不吸收性底子為油性底子,顏料塗上去不會出現吸油的情況,多見於古代油畫。有色底子是屬於油性不吸收底子的。下面我們學習油畫底子的製作方法。

  油畫底子製作教程

  油畫底子的製作方法有很多種,一些人錯誤地將很多底料配伍在一起,甚至堅持認為底料的成分越多越好,更有甚者,我們周圍的一些人乾脆將白油漆刷在畫布上代替底料,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大多數畫家幾乎不注意底子的重要性,錯誤認為在什麼樣的底子上作畫並不重要,然而,底子不僅對作品表面的亮度,而且對作品以後的壽命和顏色配伍後相互間的作用都有著很大的影響。許多畫家認為油畫顏料可以隨心所欲地相互覆蓋,所以底子是無關緊要的。如果底子是淺灰白色的,則畫面的色彩給人以鮮明清晰的感覺,如果底子中調入深紅等重顏色,則畫面的色彩呈現出汙濁油膩的效果,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下面的顏色塗層都會返上來。另外,好的畫底子能使最初的色層與畫布結合得緊密,便於作品長期儲存,使畫面免受龜裂、脫落、吸油之苦。由此可見,在什麼樣的畫底子上作畫就變得尤為重要。下面我介紹幾種常用畫底子的製作方法。

  第一層膠底子:第一層膠底子的製作很重要,不僅是上面講過的與畫布的結合問題,第一層膠底子製作完後還應富有彈性,第一層膠底子一定要作好,不能透油,如果透油,時間一長,油會腐蝕畫面。第一層底子所用的膠有:兔皮膠、骨膠、魚膘膠、明膠、乾酪素膠、蛋清膠、蛋黃膠、甲基纖維素、107膠、乳膠等。其中很多畫家認為兔皮膠為上乘之選,堅持使用兔皮膠。兔皮膠的溶點為46℃~47℃,這在動物膠中可以說是高溶點了,這可避免在常溫下畫面粘稠度大的特點,即在常溫下畫面不易吸附灰塵。

  下面以免皮膠為例來介紹第一遍膠底予的製作:先將兔皮膠打碎,再用水浸泡6小時,在水裡約放7%~10%的膠***當然這得根據天氣的冷熱情況而定,如果天氣氣溫高,這時得多加水***,有時宜可先用少許水先將膠浸軟,再兌水。化膠的水溫為25℃~30℃之間,待溫度降至17℃時,便可往畫布上刮膠。將釘上畫布的內框子放好,畫面朝上,將兔皮膠液倒在畫布中部一側,用特製的刮刀橫刮膠液,再上下、左右鋪刮,直至整個畫布都刮到膠液為止。在刮膠過程中應注意膠的溫度,刮膠時動作要敏捷、要快,最後須將滲到畫布背面的膠液颳去。把刮完膠的畫布放在通風處,待幹後用浮石或砂紙把畫布上凸出的小毛結輕輕打磨掉,畫布上有凸包時,可將畫布反過來放在平滑的石板上,用小錘輕輕將其敲打平。我們知道,畫布底層膠起兩種作用:一方面是把畫布上的小毛頭粘蓋上,另一方面是把畫布的細孔堵住,防止顏料透過畫底。刮膠是做畫底子過程中最難的一步驟,控制膠液的溫度十分重要。膠溫高則膠水會滲到畫布背面,膠溫低又刮不均勻,同畫布結合效果也不好。我們平時在刮膠時大多使用乳白膠,乳白膠對熱、酒精等反映敏感,故應使用兔皮膠。待膠底子乾透後,如在畫布反面用指甲輕劃畫布出現碎裂聲時,這說明用膠太多,以後畫面易龜裂,這是不合格的膠底子。膠底子做完後,再根據需要在其上刮油性底料或膠性底料等。

  油性底子:標準的油性底子是大白粉、鉛白或鋅白各一份加入兩份的熟亞麻仁油。做法是將其混合研磨後用刀在膠底子上刮兩遍。但在研磨底料時不要加油過多,油過多會使畫面出現更多的技術問題,不利於繪畫。油底子的特點是畫面細膩,韌性好,受到意外輕微碰撞時也不易龜裂,受環境氣候變化小,油底子的缺點是易使色層脫落。但在繪畫時如操作不當易使畫面吸油,而且由於底層使用了亞麻仁油,會使畫面“泛黃”。

  膠性底子:又稱吸油底子,在水中加入70%的膠共算一份,然後加入一份大白粉,一份鋅白將之混合。底子以自然晾乾為最好,不可置於太陽光下曝晒或烘烤,這樣可引起底層龜裂。我們在製作畫底子後會發現畫布鬆弛了,這是因為做過底子後會使畫布面積抻大,所以得重新拉緊楔子將畫面拉緊。夏天潮溼時,畫面會吸收溼氣,故畫布出現“凹陷”現氛冬天乾燥時,畫面又會過於緊繃。故應考慮到季節的因素來調整楔子的鬆緊。底料最好在用前過濾一遍,去除雜質。第一遍底料幹後,應在做第二遍底料前用細砂紙輕輕打磨一下。第一遍底子幹後,塗第二遍底子。如果想要獲得光滑的表面效果,這時得用刀斜刮,切記在開始時就要用刀刮,不要先刷後刮,因為那樣會在開始時留下空隙,後來會產、生裂紋。底子的厚薄要適度,太薄起不到作用,太厚易引起脫落。有的畫家為固化底子,在底料中加入少量明礬,但這會使膠變黃變脆,為固化底子在其上噴塗福爾馬林溶液能減少上述的缺點。膠底子存在的缺點是它會吸油,會使顏色晦暗,使畫面的整個調子變暗。我們看到一些作品隨時間的推移顏色變汙了,這跟畫底子的製作是有相當大的關係的。為了使膠底子堅固,可以在做膠底子的時候,加入一點油,但仍然要保持膠底子的特點,即畫布表現是無光的。 半吸油底子:傳統的半吸油底子是將膠底子底料中加入少許亞麻仁油、蛋黃,然後調和,在物理的作用下使之硬性融合,一般“打”成粘稠的乳液。也有純蛋清底子、蛋黃底子的。半吸油底子的表面,有輕微的光澤。使用半吸油底子的畫布,最好是刷過後晾兩個月,待幹後再用,如果在未乾透的半吸油底子上作畫,將來會出現裂紋,在存放一段時間的半吸油底子上作畫,畫面結實而富有彈性。 有色底子:有些畫家喜歡在畫底子中加入一些顏色,如安格爾喜歡在畫布上塗一層很薄的暗紅色底子,格列柯喜歡在“底漆”中加入微量的紅色。

  有色底子對畫面產生極大的影響,當人們在白色底子作畫時,能極大地表現出色彩的飽和純度,當你在有色底子上作畫時,色彩之間的相互關係能很快地得到某種協調。此外,油畫底子還有丹培拉底子、酪素底子、雞蛋底子等,義大利的石膏底子和北歐弗蘭芒的白堊底子,分別屬於前面介紹的半吸收性底子和吸收性底子,它們最大的優點是本身乾燥快,使表層顏色滲透其中,與顏料層結合得牢固,故畫面遠期效果穩定。

  此底子風行於古典多層透明畫法時期,後又被一次完成法的印象派畫家們承襲。現在,我們當中的大多數畫家均採用吸收性的膠底子作畫,也有人根據個人的習慣對之加以改善,如繪畫大師魯本斯是在做好的石膏底子上,再塗上含有油分的淺灰色薄塗層,凡·愛克則在做好的白堊底子上塗上薄薄的一層快乾油。總之,在古代歐洲,南方義大利地區習慣用半吸收性的石膏底子,而北方弗蘭芒地區則是用吸收性的白堊底子。 總之,油畫損壞的過程大多是底子的問題造成的,它更多地涉及到油畫技法和經驗問題。畫家應當認真地研究畫底子的製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