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畫之鄉睢寧

      睢寧以兒童畫聞名當然也離不開當地文化氛圍和歷史原因,在其國際大飯店門前廣場上的一尊雕塑,首先吸引了我們的視線。這是當地上世紀70年代出土的東漢時期的一件青銅器"銅牛燈"的仿製品。此燈原件現存南京博物院,為國家一級文物。它高26.5釐米、長21釐米,由牛身、燈體、燈蓋三部分組合而成。牛的軀體渾圓結實,強壯有力,俯首,聳角,翹尾,雖然雙目圓睜,但是神態憨厚可愛。燈由燈座、燈盤、燈罩組成,燈盤與燈罩均可任意轉動方向,以調節明暗亮度和照射方向。燈罩頂部為穹窿形蓋,內有圓管狀煙道連線著牛頭上的雙角,牛角內空,牛身盛水。點燈時,煙通過牛角入水,進行水解除煙。整座燈的造型新穎,意趣盎然,蘊涵著精湛的鑄造工藝及超前的環保意識。



(*圖為睢寧獲獎的兒童畫作品)

  在睢寧,從漢墓、漢畫像石,到漢代歷史典故,的確讓人感到濃重的漢文化氛圍。古時睢寧以下邳地域為主。楚漢相爭時,雙方英才人物皆曾在睢寧相會或留跡。被稱為"人傑"的張良,隱居、發跡之地皆在睢寧。漢高祖後來封張良於齊,張良不受,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臣願封留足矣。""乃封張良為留侯。"據《史記》注,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與睢寧鄰近。《史記》中的"圯橋三進泥中履"的故事,千古傳唱,婦孺皆知。這個故事就發生在今天睢寧的古邳鎮。當年,滅秦志士黃石公三次約張良圯橋相見,後授張良《太公兵法》,張良研讀後,幫劉邦成就大業。

  在厚重的歷史土壤下,是睢寧悠久的文化和多彩的民間藝術。提起睢寧出土的漢畫像石《牛耕圖》,當地無人不曉。《牛耕圖》以其獨特的繪畫藝術和精湛的雕刻技巧,與蘇州的園林、南京的明陵並稱"江蘇三寶",成為中國古代藝術寶庫的瑰寶。歐美出版的《中國藝術史》,封面用的就是《牛耕圖》。幾乎所有的中國藝術史著作中都選了這幅《牛耕圖》。收藏它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也曾用《牛耕圖》做門票圖案。《牛耕圖》為今人描繪了一幅漢時優美的田園風俗畫。作為漢畫像石的代表作,它構圖飽滿,層次分明,雕刻精湛,紋飾華美,其風格古拙凝重,裝飾效果突出。到了近代,睢寧人獨創的"蝴蝶畫",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奪得金質大獎。

  一位研究睢寧兒童畫的學者說,"但觀每一幅,幅幅充天塞地。這難道不是睢寧漢畫像石的風格!而這正是此方百姓胸襟博大與充實心態在兒童繪畫藝術中的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