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棋進攻防守祕訣

  在古代,五子棋棋具雖然與圍棋相類同,但是下法卻是完全不同的。下面小編給你介紹,歡迎閱讀。

        五子棋起源發展

  相傳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無意之中畫下了十七條橫線十七條豎線,這無意中的發明造就出了五子棋。早在公元595年古人就用瓷來燒製五子棋盤了。千百年來,人們用各種材質來製造圍棋的棋子,如:玻璃、瓷器、玉、瑪瑙、銅等等。

  古代五子棋棋盤與圍棋棋盤是通用的,漢魏時為十七路***17×17***棋盤,至南北朝時即已流行十九路***19×19***棋盤,直至1931年,才出現所謂五子棋專用棋盤,如圖所示,為十五路***15×15***棋盤,形狀近於正方形,平面上畫橫豎各15條平行線,線路為黑色,構成225個交叉點,鄰近兩個交點的距離縱線約為2.5釐米,橫線約為2.4釐米。棋盤正中一點為"天元"。棋盤兩端的橫線稱端線,棋盤左右最外邊的兩條縱線稱邊線。從兩條端線和兩條邊線向正中發展而縱橫交叉在第四條線形成的四個點稱為"星"。天元和星應在棋盤上用直徑約為0.5釐米的實心小圓點標出。

  五子棋相傳起源於四千多年前的堯帝時期,比圍棋的歷史還要悠久,可能早在"堯造圍棋"之前,民間就已有五子棋遊戲。有關早期五子棋的文史資料與圍棋有相似之處,因為古代五子棋的棋具與圍棋是完全相同的。在上古的神話傳說中有"女媧造人,伏羲做棋"一說,《增山海經》中記載:"休輿之山有石焉,名曰帝臺之棋,五色而文狀鶉卵。"李善注引三國魏邯鄲淳《藝經》中曰:"棋局,縱橫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這段雖沒明講是何種棋類,但至少知道遠古就以漂亮的石頭為棋子。因而規則簡單的五子棋也可能出自當時,並是用石子作棋子。《辭海》中亦言:"五子棋是棋類遊戲,棋具與圍棋相同,兩人對局,輪流下子,先將五子連成一行者為勝。"可見,五子棋頗有淵源。

  在古代,五子棋棋具雖然與圍棋相類同,但是下法卻是完全不同的。正如《辭海》中所言,五子棋是"棋類遊戲,棋具與圍棋相同,兩人對局,輪流下子,先將五子連成一行者為勝"。

  

  一、博弈之道,貴在嚴謹;連珠之妙,貴在爭先。

  二、執黑先行,巧妙佈陣,先手先機,一舉成功。

  三、執白後行,穩固防守,守中帶攻,變後為先。

  四、開局布二,力爭主動;中盤搶三,聚力爭勝。

  五、虛實相顧,點線相應,眼觀六路,三思而行。

  六、連三跳三,臨場應變;留三不衝,可以跳四。

  七、成角易攻,攻取要點;八卦易守,守其必爭。

  八、先後次序,得心應手;攻彼顧我,攻守兼備。

  九、溫故知新,勤於研究;紋枰對弈,樂在棋中。

  註解:

  1、在棋盤上與對手下棋,就要嚴密謹慎,認真細緻;而下五子棋時,重要的是先手之爭。

  2、執黑先行,開局佈陣,要選擇有利定式,利用先手先機,一舉取得優勢,最終五連。

  3、執白後行,穩固防守,搶佔要點,守中帶攻,伺機反先,不可單一防守。

  4、開局時,是雙方二的爭奪,要佈置二的組合攻擊,要求合理佈局,力爭主動; 中盤時,要組織棋子,聚集力量,集團攻擊,要力爭搶三,奪取先手,方可爭勝。

  5、五子棋中,實線與虛線相互交錯,攻守點與攻守線相互交織,對局者要眼觀六路,審慎而行。

  6、是連三還是跳三,要依棋子間相互聯絡而定,隨機應變,不能只會連而不會跳; 眠三不衝,保留變化,看周圍棋子配置而決定是衝四還是跳四,不要一味有三就衝。

  7、三顆棋子組成三角,形成三條攻擊線,同時攻擊要佔據棋形要點;八卦就是日字對角點,這樣容易防守,但要注意佔據雙方必爭之點。

  8、先後次序,不可有誤,誤則失先;攻擊時要提防對方,要做到攻守兼顧。

  9、下好五子棋,非一日之功,在不斷對局中,積累經驗,研究棋局,才會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下棋是一種遊戲,就要平靜面對輸贏,贏得起,也要輸得起,心態平和,樂趣就在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