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如何共鳴
當人撥出的氣體通過具有某種緊張度***張力***的聲帶時,會發出微弱的聲音,這種聲音是基音。基音進入人體解剖結構的共鳴空間後,能夠產生聲波共振,也就是共鳴。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唱歌時如何共鳴,僅供參考。
共鳴的方式一、口腔共鳴
是各共鳴腔體中最方便得到的共鳴和最容易感受到的共鳴,也是聲音從喉嚨裡出來後進入的第一個共鳴腔體。口腔共鳴的要求:口腔按照吸氣和打哈欠的狀態上下自然張天,下巴,舌頭和喉頭自然放下,微提笑肌,上口蓋有上提的感覺,包括軟顎和上舌都有上提的感覺。氣息衝擊聲帶振動發出的基音通過聲帶附近的肌肉,軟骨,氣息的傳送使聲波沿著硬顎向上齒背方向運動,這就使得口腔裡的氣息離開喉咽部位,流暢向前,引起口腔的前部和上部振動***在硬顎前部集中反射***,這種共鳴效果明亮靠前。這樣也減少了聲音在咽喉部位的振動,減輕了咽喉部位的負擔,喉頭也就得到了放鬆,喉頭及聲帶等發聲器官也就受到了保護。口腔共鳴使聲音豐滿,音色優美。
口腔共鳴是胸腔共鳴和頭腔***鼻腔***共鳴的基礎,同時歌唱的咬詞吐詞是由口腔,舌頭及咽喉等來先同完成的,所以口腔的張開應該是以咬字吐詞的狀態為基礎適當張開。過分的追求口腔張大會帶來歌唱語言的不準確不清晰,造成歌聲下語言脫節分離。
共鳴的方式二、頭腔共鳴
頭腔共鳴也有稱為鼻腔共鳴,頭腔共鳴的要求:在口腔共鳴的基礎上,把聲波在口蓋硬顎上的集中反射點稍向後移動一些,把軟顎放下來,像是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同時軟顎和小舌也隨之上抬,大舌根下放一些的感覺,這樣口、鼻、咽腔之間的通道和空間更寬廣,聲波便由上顎骨傳遞到鼻腔及鼻腔上部的諸竇裡,並回蕩在這些腔體中,使整個頭腔共鳴比較豐滿。但要注意一點,不能把聲音直接從鼻腔裡送出來,否則就會產生鼻音。頭腔共鳴使聲音獲得明亮的色彩,是有穿透力。
聲波在鼻腔及其上部的諸竇裡形成的頭腔共鳴是高泛音的共振,使歌聲具有豐富的泛音色彩和高位置,音色透明。同時聲波共振遠離喉頭,聲帶,也就減少了喉部的負擔和用力,使演唱的功能持久。
共鳴的方式三、胸腔共鳴
不少人認為胸腔共鳴只在低聲區運用,其實高、中、低每個聲區都包涵有胸腔共鳴的成分,只不過是所含的比例不同。缺少胸腔共鳴的高音,必定是單薄尖銳,僵硬緊張的。
胸腔共鳴的要求:咽喉腔作半打哈欠狀態發聲,把口腔共鳴在硬顎聲波振動的反射點移動到下牙背上***上胸還有一點下塌的感覺***,使聲波在喉頭和氣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動,然後再經過管傳遞到整個胸腔而產生共鳴,感覺好像把聲音唱到胸部去了一樣,這時手掌按住胸口,會感覺到有種輕微的顫動。但要防止故意把聲音下壓,過分追求胸腔共鳴,會導致咽喉肌肉緊張,壓迫喉頭,產生喉音。共鳴度好的聲音是共鳴器官的相對放鬆,使氣息自然流動獲得的,任何的壓迫,繃緊只會適得其反。
人體的共鳴腔體是一個完整體,在歌唱中這三個腔體是相互聯絡,互相配合的。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參與,都會影響整體的共鳴效果。但是在運用三個共鳴腔體時,又必須注意以口腔共鳴為主。原因是:聲帶振動發出的基音是很微弱的,首先在聲帶附近的共振中獲得共鳴,而口腔是聲音和氣息的主要通道,離喉頭聲帶較近,所以口腔共鳴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獲得;其次,口腔中的脣、舌、齒、喉、下顎、軟顎等都是咬字吐詞的器官,在歌唱時,隨著語言和情感的變化,口腔內各發聲吐字器官也要敏捷靈活地作各種不同的調節,才能把歌詞發得準確清楚。
只有正確地調節運用口腔共鳴,才能更好地結合頭腔,胸腔共鳴,使各共鳴腔體的共鳴保持一定的平衡,使歌聲的共鳴比例調配恰當,這樣歌聲的效果才會豐滿優美。實際上,當聲音從聲帶振動發出來以後,經過喉腔、口咽腔、口腔、鼻腔及鼻腔上方諸竇和氣管胸腔等共鳴腔體,基音的音波已經不斷地擴大美化,當它從口腔發出來時,已經包含著頭腔,口腔,胸腔的混合共鳴。只是隨著聲音的高低、強弱、各共鳴腔體共鳴的比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