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匯音樂劇的舞臺設計

  舞臺劇區別於電影的魅力正是因為它多了一個最重要的創作參與者——觀眾的情感。巧妙的空間設計應當是一個優秀的催眠師,把臺下的每一個“病人”都能深度地引領到臺上的大夢中來,最終達到滿意的治癒療效。最後曲終人散,一個“空”的空間卻把“繁華”踏盡。

  :總評

  百老匯以迷幻的舞臺、律動的節奏等強大的舞臺能量使人趨之若鶩,妙不言的舞美設計在這其中功不可沒。當《瑪蒂爾達》的鞦韆從舞臺深處大膽卻輕盈地在劇院上空掠過;當《Kinky Boots》的傳送帶出其不意地被閃亮變身後;當《Newsies》利用書法界格——九宮格完成了一個平面空間利用最大化的創舉之時,舞美設計已悄然奪過主角的話筒站進了追光的正中,高調地收割臺下一顆顆屏息的心,成為當今百老匯音樂劇舞臺上最大的贏家。

  為了尋找更多的空間,設計者都會在舞臺上開拓出高低錯落的表演區,用立體的空間打造視覺的層次。目前越來越多的音樂劇開始拋棄奢華、氣勢磅礴的佈景,轉而青睞靈巧、活動自如、功能多樣的舞臺設定,也就是把笨重龐大的高層表演空間割裂成體型輕巧、自如的延展空間。

  這種設計非常適合人物眾多的劇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2012年英國奧利弗獎的最大贏家——根據同名兒童小說改編的《瑪蒂爾達》***作者注:雖然此劇是一部地道英國音樂劇,但落戶於百老匯,併兼具了百老匯的諸多特點,所以此劇也仍然為百老匯的典型案例***。該劇在10項提名中狂攬最佳舞美設計、最佳導演等7個獎項,並在第67屆託尼獎中獲得最佳音樂劇舞美設計、最佳音樂劇燈光設計等4項大獎。除了一群小演員們令人驚歎的全能表演之外,舞美設計師Rob Howell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才華——方寸舞臺,機關算盡。舞臺中,很多由電動控制的大小機關此起彼伏。本來電控機關在現代戲劇中本不稀奇,但此劇中機關控制的數量之多在百老匯中也是罕見的。大到圖書館的佈景,中到可摺疊升起的分割室內外的隔斷景片,小到學生們的課桌椅,全部由電動控制,保證景片道具的穩定快速到位。

  :案例

  為了展現劇中學校教室裡發生的故事,舞美設計師設計了9套桌椅,看似平常的桌椅卻暗藏玄機。這些桌椅埋於舞臺地面下,由電動控制可自由升降。桌椅的大小正好可以給八九歲的小演員站立表演甚至舞蹈提供了平臺。9個小演員可同時登上桌椅,而桌椅之間的高度差又給舞臺空間增加了一層遞進感。劇中一群被壓抑的孩子終於要釋放他們的天性時,踏上一度讓他們厭倦恐懼的課桌,站在教室的高處把所有屬於孩子的激情表達出來***這一幕貌似受了電影《死亡詩社》的啟發***。用課桌作為孩子的小舞臺非常符合當時人物的心理需要,同時又巧妙地把舞臺視覺空間大大擴充套件開來。同時為了穩固這些小舞臺,避免翻倒的危險,全部桌椅啟用電動控制固定到位。當《叛逆小童》這首旋律明快動感十足的歌聲響起,被小桌椅整齊架到高處的小可愛們瞬間充滿了能量,激情起舞,小小的身軀藉助舞臺和音樂燃燒了整個劇場。

  躁動的百老匯只恨鋼筋水泥的劇場不能如擎天柱般隨意變形,淘氣的設計師們絞盡腦汁要把穩固的舞臺顛覆起來。於是《瑪蒂爾達》中的四個鞦韆上場了。在第二幕的第二場《長大以後》,一群無奈又渴望自由與尊重的孩子來到了鞦韆旁,他們委婉低吟著:長大以後,我就可以爬上長大後才能爬上的大樹;長大以後,我就足夠聰明可以回答在長大以前想知道的所有問題。帶著這樣令人心酸的憧憬,四個孩子首先坐上了鞦韆,鞦韆帶著孩子們的夢想開始悠揚地蕩起,歌聲越來越嘹亮,越來越急促,鞦韆也越蕩越高,孩子們伏在鞦韆上展開飛翔的手臂蕩然在高空中,飄渺的夢也越飛越高,那兒是一片天堂。

  我們可以看到百老匯的舞美設計師把舞臺偷樑換柱般在劇情中間進行“空”與“繁華”的瞬間轉換,用靈動幻化的豐滿舞臺與僵化劇場徹底劃清了界限。我們已經分不清是舞臺隨著劇情的深入而推動,還是舞臺已經確確實實地推動了劇情。空間的“空”是為了幻化無限的“有”,從而產生繁華的“空”象,而不是隻有空無一物的劇場一種形式。

  舞臺劇區別於電影的魅力正是因為它多了一個最重要的創作參與者——觀眾的情感。一個劇的好壞直接取決於臺下觀眾參與意願的程度,反過來,這種參與意願正是創作者通過舞臺展現能力拋給觀眾的懸梯,使觀眾的心藉此爬上舞臺並深深地融入這場夢中。巧妙的空間設計應當是一個優秀的催眠師,把臺下的每一個“病人”都能深度地引領到臺上的大夢中來,最終達到滿意的治癒療效。最後曲終人散,一個“空”的空間卻把“繁華”踏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