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曲哥德堡變奏曲推薦
古典名曲《哥德堡變奏曲》***BWV988***,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晚期的一部鍵盤作品,1741年出版。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古典名曲《哥德堡變奏曲》的推薦,希望大家喜歡!
古典名曲《哥德堡變奏曲》的介紹
J. S. 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羽管鍵琴作品,大約作於1741-1742年間,其間巴赫在萊比錫,視力已開始減退。這部偉大的變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種變奏的詠歎調》,1742年出版,此作為巴赫的學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當時駐在德累斯頓的俄國使臣凱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輕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調彌撒》獻給凱瑟林,因此而獲得“宮廷音樂家”的封號。1741-1742年間,凱瑟林居住在萊比錫,讓哥德堡師從巴赫,學習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時就需哥德堡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幫助譜曲。巴赫當時作成這部變奏曲之後,凱瑟林送他一隻裝滿100枚金路易的金盃以酬謝。
這是音樂史上規模最大,結構最恢巨集,也是最偉大的變奏曲。這部變奏曲是為兩層大鍵琴而作,巴赫在各段變奏裡都指定了鍵盤的種類。變奏曲的形式,是以一個主題,引匯出對比命題和對應***反對***命題,然後再探求演繹與對比的各種可能性。巴赫這部作品,以他1725年為安娜·瑪格達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薩拉班德舞曲作為主題,發展成30段變奏。這30的數字,由3所支配,以3個成一組的變奏,以卡農的方式表達:一位齊聲的卡農,二為二度卡農,三為三度卡農……此後達到第九個卡農後,第十變奏為四聲部的賦格,之間不斷出現創意曲、託卡它、詠歎調等各種形式。第一層與第二層鍵盤交替。第十六變奏作為中心,速度分為前後兩半,這種作曲技巧所構成的建築結構之微妙,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古典名曲《哥德堡變奏曲》的評價
當然很多音樂學家對此並不太信服,其理由大致有三:首先,這部作品於1742年出版時並未提及任何受獻者,巴赫所規定的標題也十分清楚——《為羽管鍵琴所作的由一段詠歎調及一系列變奏所組成的鍵盤練習曲》。第二,哥德堡當時年僅十四五歲,那時鍵盤的技巧發展水平理應與現在同比相當。如果他沒有在29歲英年早逝,我們或許會知道得更多。最後,在巴赫的所有固定產中,我們沒有發現任何“金盃”——雖然他擁有一個價值連城的瑪瑙香菸盒***據考證那是他晚年受贈於德皇腓特列二世——譯者***。其實真相到底是什麼並不重要,這僅僅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並且還是一個好得不能再好的題目!***——而且毫無疑問的是,它將永遠與這部曠世鉅著緊密聯絡在一起。
在這部恢弘的變奏曲中,巴赫所選用的主題是一首Aria,來源於1725年他為第二任妻子安娜-瑪格德琳娜***Anna Magdalena***所作的一首溫柔小品。但現在仍舊有不少音樂學家對其出處心存疑惑,這些都與欣賞作品毫不相關;重要的是這個主題的特徵與節奏——她是一首莊重尊貴的薩拉班德舞曲,充滿著纖弱而自制的情感。法國式的風情高度美化著她——裝飾音不再是隨意的附加,而是組成旋律線的主要部分。相較於表面的旋律,低音部暗示的和聲更加引人注意,那是構成隨後30個變奏的基礎。這個主題由四個和聲結構完全相同的八小節句子構成:她首先建立在G大調的主音上;後來轉向屬音和絃;在經歷第一次反覆之後她從屬音移往關係調***e小調***,在返回最後8小節的主音之前,更大的張力被注入到音樂中來***之後是第二部分的反覆***。整部作品一共有三個g小調的變奏,在那些地方降E大調代替了e小調,灰暗的調式顯現光明***異常特別的第25變奏除外,那裡持續籠罩在降e小調的黯淡陰沉之中***。
有了這樣的基礎,巴赫可以開始建立他壯麗的大廈了——那裡存在著格外美麗的比例和不斷湧現的新奇事物。這部作品的全部30個變奏每3個被編排成一組,每組的最後一首為卡農曲。她們在所有變奏中最富於歌唱性,我有時甚至會沉溺其中而忘記去思考她們的結構——因為這裡的音樂是如此精巧,帶給我無窮的歡樂與難言的刺激。另外,每一組都由一首相對自由的變奏開始***有些類似於舞曲但嚴格遵循對位法***,第二首通常是為雙層鍵盤所設計的帶有輝煌技巧的託卡塔,在這裡哥德堡可以有機會盡情展示他的清湛技藝。
第一變奏盪漾著愉悅的氣息。第一小節左手的跳躍與節奏在巴赫音樂中常用來表達歡樂的動機***像平均律第一卷中的降A大調前奏曲***。這首兩部創意曲裡雙手交叉的演奏技法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這種技法在後來的變奏中幾乎等同於一種特徵。原是一首炫技託卡塔的第二變奏給予我們第一個意外,她以近乎卡農的形式從一開始便在嘲弄著我們,這其實是一支簡單的三部創意曲。與BWV936中的D大調前奏曲相類似,在連續不斷進行的低音背景下,兩個聲部展開了持續的對答——或許是巴赫認為在面臨巨大的轉變前夕我們應該需要一點時間熱熱身才對!接著就是全曲的第一支卡農——同音的第三變奏。通過一種接近於舞蹈的感覺,12/8的時值暗示出樸素而帶有田園意味的細膩情緒。由於要用單手演奏出相隔很近的聲部,因而如何將複雜交錯的結構完整清晰地傳遞給聽眾對每一位鋼琴家來說都將是一個挑戰***羽管鍵琴要比現代鋼琴易於表達***。在最先的四個小節,左手清楚而優雅地交代和聲,織體規模隨之快速地發展開來。
古典名曲《哥德堡變奏曲》的作者簡介
我們對埃德爾曼的回信內容一無所知,我們只知道巴赫依舊呆在了萊比錫直至逝世***其實際情況是埃德爾曼之後很快出任萊比錫聖託瑪斯教堂學校校董,巴赫的處境因而得到極大改善,這是促使他留在萊比錫的直接原因——譯者***。1733年他為皇室創作出b小調崇高彌撒,期望以此獲得宮廷作曲家的稱號。三年後,他正式受封為“薩克森選帝侯及波蘭國王御用作曲家”,而這一切都還要大力歸功於海曼-卡爾***Hermann Karl***和巴倫-馮-凱瑟林***Baron von Keyserlingk***的幫助。
凱瑟林伯爵是俄國駐德累斯頓的大使,音樂是他最大的愛好。在家鄉Neustadt他擁有由當時最好的器樂演奏家們所組成的樂隊;哥德堡便是那些數量驚人的羽管鍵琴家中的一員。約翰-哥德堡***Johann
Goldberg***1727年出生於Danzig,少年時在德累斯頓跟隨巴赫的長子威爾海姆-弗裡德曼學習鍵盤樂,後來他被凱瑟林伯爵送往萊比錫直接師從巴赫。他卓越的才華令自己聲名遠播,他有時彷彿能將所見到的一切藉助於鍵盤加以表達,巴赫一定為自己能有這樣的學生而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