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樂器最大的

  編鐘,中國古代漢族大型打擊樂器,編鐘興起於西周,是古代最大的樂器。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編鐘簡介

  編鐘[3] 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是鐘的一種。編鐘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編鐘由若干個大小不同的鐘有次序地懸掛在木架上編成一組或幾組,每個鐘敲擊的音高各不相同。由於年代不同,編鐘的形狀也不盡相同,但鐘身都繪有精美的圖案。

  編鐘原理

  編鐘的發聲原理大體是,編鐘的鐘體小,音調就高,音量也小;鐘體大,音調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鑄造時的尺寸和形狀對編鐘有重要的影響。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那時候的編鐘一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鐘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一組的和13枚一組的,等等。1957年,在我國河南信陽城陽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編鐘13枚,音樂家隨即用此演奏歌頌當代領袖的頌歌《東方紅》。1978年,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戰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成套編鐘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這套編鐘之大,足以佔滿一個現代音樂廳的整個舞臺。曾侯乙墓編鐘由19個鈕鍾、45個甬鍾,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鍾共65件組成。這些鍾分3層8組掛在鍾架上,直掛在上層的3組叫鈕鍾,斜懸在中下層的5組叫甬鍾,其中最小的一個鈕鍾高20.4釐米、質量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調作用,最大的一個低音甬鍾高達153.4釐米、質量為203.6千克,全套編鐘總質量在2500千克以上。鍾架是銅木結構的,它的

  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長10米以上,上下3層,高273釐米,由6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託。整套編鐘和樑架氣勢巨集大、壯觀無比。演奏時樂隊由幾個人組成,用6只丁字形木錘敲高、中音,用兩根長形棒撞低音。經聲學專家研究,編鐘中的每隻鍾都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只要準確地敲擊鐘上標音的位置,它就能發出合乎一定頻率的樂音,整套編鐘能奏出現代鋼琴上的所有黑白鍵的音響。這套編鐘的定音訊率為25***赫,與如今鋼琴上的中央“C”頻率幾乎完全相等。

  編鐘起源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國就有了編鐘,不過那時的編鐘多為三枚一套。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套編鐘的個數也不斷增加。古代的編鐘多用於宮廷的演奏,在民間很少流傳,每逢征戰、朝見或祭祀等活動時,都要演奏編鐘。

  編鐘象徵

  在中國古代,編鐘是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徵。曾侯乙編鐘上還標有和樂律有關的銘文2800多字,記錄了許多音樂術語,顯示了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先進水平。編鐘音樂清脆明亮,悠揚動聽,能奏出歌唱一樣的旋律,又有歌鐘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