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弓的歷史

  小提琴是眾所周知的樂器之後,組成小提琴的最重要的一個零件,就是琴弓,很多人都會忽略這件看似低調,認為只是小提琴的附屬品,但琴弓並沒有我們想象地那麼簡單。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把弓完善成現代模式的人是弗朗索瓦圖爾特***1774年至1835年***。此人原為一鐘錶匠,但他後來才開始制弓,其父兄也是制弓匠。經過苦心搜尋,圖爾特最後終於確定棘雲實紅木的重量、強度和彈性最適合作為琴弓材料。這種木料被稱為“巴西木”,生長於南美巴西,在早先用於製作精細布料的染色劑。巴西的名稱便是由巴西木而來,事實上棘雲實紅木的名稱——伯南布哥州是巴西一個地區的名稱。

  到了1775年,琴弓的長度和重量標準才確定下來。圖爾特聽取了維奧蒂、克羅伊茨爾、羅德等名家的建議,採用了一些沿用至今的作法。他將小提琴的弓定為70或75釐米,中提琴的弓定為74釐米,大提琴的弓則定為72-73釐米。

  琴弓一般由專業制弓師製造,但有些制琴師自己也製作琴弓。制琴師都必須學習如何給弓換毛。給弓上毛費時費神,主要是因為毫無損傷地給弓上毛要求操作者具備高度耐心和高超技巧。只因有些人以為按照書本或電視裡面教導的方法即可給弓上毛,殊不知多少優質琴弓因此而毀於一旦!

  我們遇到過的最糟糕的損壞情況包括:強行楔入造成頭部和緊弦螺母開裂;強行楔入造成頭部和緊弦螺母開裂;金屬配件和珠粒劃傷、凹陷;金屬配件和珠粒劃傷,凹陷;張力不均導致弓體變形。張力不均導致弓體變形。

  一般而言,常用的琴弓必須每年換毛兩次。過度使用的弓毛無法吸附松香,演奏者會發現琴弓無法拉出良好的音質。

  人們常說用於製作琴弓的馬尾必須格外潔白光滑。縱然馬尾結構的不規則將導致雜音,然而馬尾畢竟是天然材料,完美的毛終究罕有。除非是漂白的毛,否則徹底潔白的馬尾異常難求。馬尾的潔白度其實並非如此重要,通常上佳的馬尾可能是淡米色或黃油色。經過漂白的馬尾常常比較脆弱,難以持久,應避免使用。有人說弓毛最好是蒙古或西伯利亞出產的毛,而且必須是牡馬毛,絕對不能用母馬毛,原因是母馬尾巴總是被馬尿淋溼,因而更容易腐蝕變質。不過加拿大、南美、澳大利亞、匈牙利和俄羅斯也出口優質馬尾。

  弓毛的表面覆有與"馬尾"相反方向相疊的鱗片,馬毛厚度約為0.4毫米,並且它完全由轉化成角蛋白的細胞構成。角蛋白是皮蠹的美食佳餚,皮蠹的幼蟲專以各種各樣的動物毛髮為生。這種蟲子動作遲緩,可輕易從琴盒裡面拂出或用吸塵器吸走。將舊的弓毛剪下燒掉,用通用的幼蟲殺蟲劑處理即可。由於此類幼蟲不喜陽光,所以在陽光下晒過之後,半蝕的琴弓仍可儲存良好。

  對於演奏者而言,一把好弓應具備的關鍵特性包括:

  1.無須把螺絲旋的太緊就可以繃緊弓毛。

  2.能夠在保持張緊度的同時,無需附加重量且具備靈活性。

  3.當緊弦螺母和弓頭處於同一平面上,且琴弓沒有受到拉緊的情況下,到琴弓尖端處形成一個優美的拱形,使得柄碰觸到從緊弦螺母處開始的2/3的琴弓長度。

  弓毛的裝入量完全取決於琴弓製作者所決定的琴弓體型和款式。雖然人們常說小提琴需要大約150根弓毛,中提琴要根175,大提琴要175-200根,但由於琴弓頭部榫眼大小和緊弦螺母的不同而具有極大差異,每把琴弓的拱形和分度都允許弓毛的數量有一定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