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子技巧

  竹笛是我國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流傳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古時稱為橫笛或長笛,它外形簡單,但有豐富的表現力,許多獨特的表現技巧。下面小編整理了吹笛子的技巧,供你閱讀參考。

  :吹笛子的姿勢

  吹笛要講究姿勢,這不僅僅是演奏形象問題,更重要的是為了適應演奏者的生理特點,充分發揮技巧,更好地表現音樂內容。

  吹笛子的姿勢,分立式和坐式兩種

  立式就是站著吹奏的姿勢,一般在獨奏、重奏、齊奏時採用這種姿勢。要求是當身體站定後,兩腿直立,兩腳分開呈八字形***一腳稍前、一腳稍後。笛尾向右者,左腳稍前;笛尾向左者,右腳稍前***。一般情況下,身體重心落於兩腿之間,必要時才向左右移位。腰部要直。胸部自然張開。頭正。肩平。眼前視。雙手舉起笛管,兩肘自然下垂,將吹孔向上***不要過分裡斜或外閃***置於口脣中央處,笛管與雙脣平行、與鼻樑垂直,或笛身和頭部略向笛尾方向傾斜,笛頭笛尾前後一致。

  在合奏或伴奏時,一般採用坐式

  坐式上身與立式相同。坐位高低要適當,凳子太高、太低都會防礙正常呼吸。坐式最好不要架腿,兩腳分立才坐得穩定。

  持笛的方向,即向右方還是向左方持笛的問題,可以根據個人習慣決定。這對演奏來說毫無妨害。但從笛子改革,從演賣者兼學多種笛,從參加合奏時求得統一等的角度來考慮,還是以向右方持笛為宜。這不是說要把已經習慣於左方持笛的都改過來,而是建議初學者從開始學吹起便形成右方持笛的習慣。

  吹奏中拇指、小指與下顎相配合,起著一種保持笛身穩定的作用。

  由於手指直接開閉音孔,有可能在音孔上作抹、滑、飛、顫等的技術處理,使笛音細膩多變獨具風格。這是我國笛子的一個特徵。

  :吹奏的呼吸

  吹奏的呼吸是指吹奏中氣息的運用,正確運用呼吸對於吹奏管樂器十分重要。如果方法不當,不但不可能學好吹奏,還會影響身體的建康。呼吸方法得當***合乎生理要求***,除了吹奏上的需要,還能使吹奏者肺活量增大,從而擴大血液與氣體的交投,促進血液迴圈,旺盛代謝作用。橫隔膜的運動也能促使胃腸蠕動,增強消化功能。這樣反能促進人的身體健康。

  主要依靠胸廓中、上部肋間肌參與進行的呼吸形式叫胸式呼吸。這種方法吸氣量雖相當大,但由於橫隔膜處於被動,致使吸氣量仍然受到限制。同時,由於肋骨支撐,肋間肌的伸縮力受到制約,缺乏彈性,不易控制。運用這種呼吸方法吹奏,往往感到氣不夠用,發音也不能達到結實有力。

  另一種呼吸形式是,主要依靠胸廓下部的腹肌、腰肌和橫隔膜的運動進行,叫腹式呼吸,也即所謂丹田式呼吸.這些部分的肌肉靈活,富有彈性,伸縮幅度也較大。但由於胸廓中、上部肋間肌處於被動,也限制了吸氣量。運用這種呼吸方法吹奏,吸氣較為輕易、迅速,只在吹奏較短樂句和進行急速換氣或呼氣很強的情況下較為適用。

  上述兩種呼吸形式聯合運用稱作胸腹式呼吸***混合式***。這種呼吸形式整個呼吸系統都積極參與工作,因此,吸入肺葉的氣體也較上述兩種呼吸形式要多,吸氣以後,胸腔中、下部、腹部和腰部有一種充滿氣息的感覺***雖然氣息是到不了這些部位的***。由於橫隔膜的積極參加,所以,吸氣也輕易、迅速。同時由於整個呼吸系統的協調工作,使得各自承擔的負荷相應減小,疲乏度相應減輕。因此,吹奏時運用這種呼吸形式是合適的。

  這種呼吸形式運用於吹奏時的具體情況和過程大致是這樣:

  吸氣:吸氣時,胸腔下部和腹腔自然、明顯地向四周擴張。胸腔與腹腔之間的橫膈膜隨之下沉,肺部也隨之擴張,擴張後的肺葉中的氣壓,低於空氣中的大氣壓,因此,空氣被源源吸入肺葉內。這就是呼吸的第一階段——吸氣。

  吸氣後,胸廓中、下部和腹部鼓脹。小腹下端呈微向裡收狀。後腰部、臀部呈微向上提狀。肚臍部呈微向下斜狀。這樣的吸氣,好像灌暖瓶,是從瓶底越灌越高、越向上,大量空氣貯藏於下方,而胸腔上部反而覺得比較鬆暢。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吹奏,才可能有效地發揮腹肌、腰肌和橫隔膜等的控制作用。吸氣時,胸、腹不要擠壓,雙肩不宜上聳。

  體會吸氣的方法,可以首先將肺葉中暫存的氣體,全部慢慢撥出後,稍停片刻,在全身較為放鬆的情況下,再行吸氣。這時,胸、腹腔內立刻就會有一種冷氣進入的感覺。這時的吸氣方法和氣體貯藏的部位就比較正確。這種吸氣運動,還可在深呼吸時得到準確的體會,例如:當我們進行了劇烈的體育活動之後的深吸氣,聞香味時的深吸氣,以及打噴嚏前急速有力的深吸氣等。吸氣用鼻、用口,還是口鼻共用,視演奏需要而定。吸氣忌帶聲響。

  呼氣:當腹肌和腰肌等呼吸肌肉組織收縮時,胸、腹腔之間的橫隔膜便會隨之上鼓,這時將形成一種內收和向上推的力量,胸、腹腔及肺葉受到這種壓力時,容積相應縮小,縮小後的肺葉中的氣壓,高於空氣中的大氣壓,因此,肺葉中的氣體被源源排出體外。這就是呼吸的第二階段——呼氣。

  吹奏中的呼氣,要求腹肌、腰肌、橫隔膜等作有控制的收縮,氣息有節制地向外輸送。胸、腹腔在吸氣時所造成的較大容積緩慢縮小***聲樂中的“保持”。吹奏中應基本保持這個狀態***。這樣,才能滿足演奏樂曲的需要,滿足管樂器對呼吸技能的特殊需求。

  吹奏中控制呼吸的力量總是依靠腹肌、腰肌、橫隔膜和肋間礬等的收放。撥出的氣息也總是從下向上推動。氣息的流通好像放風箏,總有一條線拉著風箏。風箏在上方無論飛得多高,總是由下方操縱著。

  如果掌握了正確的吸氣方法,找到了氣體貯藏的準確部位,氣也能夠吸得深吸得多,但吹了幾小節,甚至幾拍以後,就很快感到氣不夠用,口乾舌燥。這是由於呼氣時,腹肌、腰肌和橫膈膜以及肋間肌缺乏控制的緣故。好像一個氣球,本來存有大量氣體,把口子一鬆,—下就洩了氣。因此,還必須很好地掌握呼氣的控制。

  體會呼氣的控制,可以在腹肌、腰肌和橫膈膜等保持吸氣狀態的前提下,首先將吸人的大量氣體撥出少許,使胸腔稍放鬆,然後開始慢呼,呼氣要細而集中,像吹走浮在一杯茶水上的一片茶葉似地一直呼下去。這時,腹肌、腰肌和橫膈膜以及肋間肌等正在收縮。訓練到能自覺地運用這種能力,便基本掌握了呼氣的控制。

  吹奏中,要注意吸氣量不要達到極限,也不要每次都吸得一樣多,應根據樂句的長短、高低、強弱等具體要求進行吸氣。

  同樣,吹奏中的呼氣也不應達到極限,而應在肺內還存有一定量的氣時便進行換氣。否則,不但吹奏中的換氣不易迅速,影響演奏的順利進行,還會因慢性缺氧,影響身體健康。

  呼吸過程中,要使呼吸道暢通無阻,這對正確運用呼吸也是極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