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笛子的好處有哪一些
笛子是一種吹管樂器,要想很好地駕馭它,這需要超強的氣息,敏捷的手指,堅定的嘴勁和靈活的舌頭。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笛子的好處
在國際上,中國音樂越來越受到青睞,而柔美,歡快的竹笛往往作為中國音樂的主要旋律聲部,學習笛子,除了可以陶冶情操,對青少年考大學參加工作都很重要。 人活著就是一口氣,氣也是萬物之根本。 所以一般學管樂的人身體要比普通人結實,肺活量也要比同齡人大很多,這也是學習笛子最簡單、基本的好處
任何一個樂器他的技巧再難也有人可以練會,只要肯下工夫,任何人也都可以練會 那為什麼還會有好與壞呢? 那我覺得只有從基本功開始區分了,因為音樂有很多東西,跟悟性有關係,所謂的悟性其實也就是你思考一個問題的過程,只要你有思想,只要你肯動腦子,那沒什麼難的;另外就是跟時間有關係了,因為音樂有很多東西也不是一下子就能達到一個什麼程度,他也需要一個過程,一個長年積累的過程。所以基本功就相對來說顯的很重要了。這也就是所謂的臺上3分鐘,臺下10年工。 很多人認為,一個孩子聰明瞭才適合去學習一些音樂,其實不是這樣的,是一個孩子因為學習了音樂以後而變的越來越聰明,因為學習音樂他會讓孩子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開創他的思路。讓孩子的思維方式越來越開闊。
其實基本功很簡單,每天保證固定的時間去練習長音, 這樣不但對自己的身體有幫助,隨著時間,只要能堅持,對以後吹好笛子會有很大的幫助;另外每天保證固定的時間去將一些有特徵性的練習曲進行練習
慢慢你也會發現你的身體的各個部位與笛子的配合會越來越默契,這樣在演奏樂曲的時候會更加的自由更加的有把握去完成。
笛子的起源
西來說
中國笛起源的“西來說”,只代表一家之言。“西來說”的論據並不能說明笛的起源。而恰好只能說明西部各民族文化成分包括笛文化對中原文化的影響,井促使曾在中國本土上滋生、發展了幾千年的橫吹笛,在漢以後逐步趨於科學、合理和完善。
漢朝以後
漢代以後,橫吹笛已在宮廷、軍隊的鼓吹樂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這個事實提醒了人們,中國笛的發展,已經脫離了它的早期原始形態,有可能在吸取了其他民族笛的合理成分後,在音律、形制等方面更加合理和更加完善,並與樂隊中其它樂器日益完美地配合與協調。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鼓吹樂的“大橫吹部”和“小橫吹部”均用橫吹笛。在供人欣賞、娛樂的隋唐“燕樂”樂種中,橫吹笛***當時稱橫留***廣泛活躍於樂隊裡,在敦煌隋代壁畫和唐伎樂人圖上,也能看到橫吹笛的演奏。在其它一些歷史圖畫裡我們還會發現兩個方向的吹笛姿勢***笛尾向左或笛尾向右***。
唐朝時期
唐代已出現有關著名笛演奏家的記載,如李謨、孫楚秀,尤承恩、雲朝霞等。其中李謨曾師從西域龜茲樂手,因笛演奏不同凡響,技藝出人頭地,開元年間在笛吹才能上號稱“天下第一”。
唐朝以後
唐以後,橫吹笛更加廣泛應用於宮廷和民間的音樂活動中,如北宋宮廷的鼓吹樂,南宋宮廷的“隨軍番部大樂”、“天基聖節排當樂次”、民間瓦舍中的民間器樂“鼓板”,元代宮廷宴樂,明代的宮廷郊廟祭祀樂、朝會樂丹陛大樂、太平清樂,以及明代的餘姚腔戲曲伴奏、崑山腔戲曲伴奏,清代的“十番鼓”***十番笛***、“十番鑼鼓”、陝西鼓樂和各地豐富多彩的歌舞音樂伴奏、戲曲聲腔伴奏等,都廣泛地應用著橫吹笛。
笛子的歷史
中國笛子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那時先輩們點燃篝火,架起獵物,圍繞捕獲的獵物邊進食邊歡騰歌舞,並且利用飛禽脛骨鑽孔吹之***用其聲音誘捕獵物和傳遞訊號***,也就誕生了出土於我國最古老的樂器——骨笛。
1977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了骨哨、骨笛,距今約7000年。1986年5月,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村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掘出16支豎吹骨笛***用鳥禽肢骨製成***,根據測定距今已有8000餘年歷史。
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有些音孔旁還加打了小孔,與現代中國音調完全一致,1987年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了7孔賈湖骨笛***距今約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著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併發明瞭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而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隻笛,吹孔平面與按音孔平面相交約為90度的夾角,這與曾侯已墓笛***篪***的吹孔位置極其相似。在時間上,兩者相隔幾百年;在空間上,湖南長沙和湖北隨縣相距數百里之遙,而吹孔位置幾乎-致,由此可見先秦到漢初橫吹笛或篪的普遍形制。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現代的笛已十分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