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心理健康隨筆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對心理健康的也尤為重視。那關於小學心理健康的隨筆都有哪些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一、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小學生多種經驗,誘發小學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裝置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小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佈置的內容隨著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小學生情操,充實了小學生生活,激發了小學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小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二、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小學生生活、學習和遊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係,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

  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鬆。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 師和 老師攀談併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2、師生真誠相對,理解鑄就成長。

  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蒙臺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許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們:不理解何來教育。我們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地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的相處,他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於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現兒童的最新動態,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後的道路。

  現代的教育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宰,不應該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把軟刀子,不但否定了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創設寬鬆、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裡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

  3、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瞭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篇二

  首先,我們得從學校談起。或許有人會問,在現實生活中誰最累,最辛苦?是工人、農民?還是知識分子?回答是否定的,那究竟是誰呢?對,是我們中小學生!眾所周知,他們的書包越背越重,他們的學習時間越來越長,有的甚至在晚上12點以前還不能做完作業。他們很少有玩的時間,小小年紀不光要學書本知識,還要在家長的"監視"下學特長,搞提高補習。他們一上學就被牢牢地拴在以開學為目的的"應試"戰車上,內心承受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在孩子犯了錯誤後,有的老師方法不當,當著其他人的面或諷刺,或挖苦,或嚴厲指責,甚至破口辱罵……於是造成了他們害怕考試,害怕老師,害怕家長,害怕學校,在壓力、恐懼下,有的孩子變得焦慮、煩躁、緊張、暴怒、嫉妒、猜疑……產生逆反心理,自尊心特別"強",不肯接受大人提出的任何意見,並學會了應付教師,應付家長的"欺騙術"會為一點芝麻小事而憤怒,生活失去了色彩,學習變得枯燥無味,厭學的情緒瀰漫在青少年之間。

  諾貝爾獎獲得者 李元哲 博士曾經告戒,學校不要讓學生太忙,否則學生就沒有時間去思考。最好的教育是教師以最短的時間,給學生的啟發和引導;最壞的教育是教師佔了學生所有的時間,而學生又學不到什麼,得不到發展。馬克思說過,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尺度,還是人的發展空間。當所有人都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就會在藝術,科學等方面得到發展。可見,學業課業負擔的輕重,精神壓力的大小,自由支配時間的多少,生活是否豐富多彩,多方面的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才能能否得到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校的教育。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到時了許多適得其反的效應,而現在所謂的"素質教育"僅僅是每個學校的口頭術語。對學生"減負",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一切仍以"升學"作準備為教育目標,片面強調學生需要的知識教育,而從根本上沒有解決教育促進學生自身發展的人文價值,即"學習就是為考試"。

  那麼,來自家庭的影響也應受重視。現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受盡了家長們的溺愛、遷就。當上學讀書後,與同學之間發生衝突,又受不了一點委屈,為了一點小事大打出手。有一部分家長在處理孩子錯誤時不注意方式,動不動就責罵,甚至拳打腳踢,用所謂的"暴力方式"解決問題,不然就"關懷備至,和藹可親"。同時家長對孩子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高要求,讓孩子做許多他自己不願做的事。這樣,勢必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發育。

  還有一些家長一味地認為在資訊科技發展的今天,應讓自己的孩子儘早學習英語、電腦,孩子也對此感興趣。當然,這有助於為孩子們提供各種學習素材,豐富他們的興趣,開拓視野。但同時我們還應看到,資訊化儘管將為學生的發展帶來新的可能性,也可能會導致由於熱忠於電子遊戲而引起教師與孩子之間人際關係淡薄,減少學生們體驗生活接觸自然的機會,對學生的身心帶來不良影響。

  現在的社會問題也日趨嚴重,不安全隱患越來越多,對學生身心造成危害。如:有的學生貪小便宜,或嫉妒別人有好的東西自己沒法有,養成了小偷小摸;學習錄象片裡的壞習,欺負弱小,或以"借"錢為名的拿錢不還,或強行弱小同學拿錢,搜身,若是不肯,就用打來解決……這對於他們自己和被他們欺辱的學生來講,身心都極為不利,造成了有的學生怕出門,怕到校又不敢跟大人講,怕再捱打的心理,或者效仿,崇拜他們。

  這樣長期以往,學生就逐漸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造成破罐子破摔,脾氣古怪,性格暴躁,並以自我為中心等對其一生都不利的行為。當這些現象都出現的時候,社會輿論的第一反應就是指責;"德育工作怎麼會失靈了?!"繼而要求大大加強思想工作,加強道德教育,加強學校紀律。家長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配合"學校做工作,但結果都不如人意,有時甚至會變得更加嚴重,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學生的道德知識不能轉化為道德實踐。在觀念上,他們知道是對的,但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又不去那麼做,犯了錯認錯,認了錯再犯錯的惡性迴圈。

  綜上所述,孩子之所以出現這樣的不良品行,就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合作"下的產物,於是大家才真正意識到:"粗暴、壓抑、禁固只能適得其反

  篇三

  一、深入瞭解學生,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看學生易形成的不良心理。

  在學校裡,有的學生學習優秀或者家庭條件優越,因而很受老師賞識。於是,他們在讚揚聲中成長,在榮譽堆裡泡大。不知不覺中形成虛榮、驕傲、嫉妒的心理。他們聽到別人的誇獎就沾沾自喜,要是有誰敢指出他們的缺點,他們就會變得敏感、焦慮,甚至暴跳如雷。他們經常把自己凌駕於集體之上,好在別人面前賣弄自己,甚至會對教師傲慢無禮。他們認為自己是班級中最好的,一切榮譽非他莫屬,一旦有誰在某方面超過自己,他們就不能正確對待,就會遷怒於超過自己的人,對其加以誹謗中傷。

  有的學生成績一般或不好,生活邋里邋遢,還有愛調皮的學生,他們受盡了老師的冷眼和訓斥,成了教師的“出氣筒”。在生理方面,有的有明顯的缺陷,引起自慚形穢的心理。在智慧方面,他們的智慧水平低於常人,在學習與集體活動中經常處於落後地位,在家庭方面,他們的家庭有的社會地位低下,經濟狀況困窘或殘缺,容易引起低人一等的心理。在教育方面,教師對優等生產生明顯的偏愛心理,對於多數處於中間狀態的學生來說,普遍滋長了嚴重的自卑心理。

  二、在教育學生過程中,要尊重學生,增強學生自信心。

  1、淡化差生觀念,尊重學生人格。愛默森說:“教育成功的祕密在於尊重學生。”要尊重學生,首先不要傷害他的人格,因此教師應淡化差生這一概念,從人格上尊重所有學生。

  2、強化情感教育,親近全體學生.我們都知道,教育的最高原則是愛,要對學生實行“愛的教育”。“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情感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

  教師辦事要公正,要平等對待學生。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觀、人才觀;學習辯證唯物主義,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對優等生,多看缺點,對後進生多看優點。不可感情用事,要認識到只有一視同仁對待學生,學生才會從情感深處,萌發對老師的尊敬和信任。

  3、創設情境,取長補短。這要求我們教師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特長,優等生愛展現自己,有強烈的表現欲,他們的優點易於顯露。而中等生和後進生的優點需要教師去發現去挖掘。這就要求教師細緻的觀察瞭解,並使他們的長處得以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