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發脾氣的壞處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麼一句話“媽媽要生氣了”,父母覺得對孩子沒啥影響,其實對孩子影響可大了,所以別老對孩子說“我生氣了”。下面是小編帶你一一瞭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1、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家長們對孩子說:“別鬧了,媽媽生氣了。”、“你不好好吃飯,奶奶生氣了!”等等,認為孩子意識到家長生氣了就會乖乖聽話。但是事實上,家長總是對孩子說“我生氣了”,可是很容易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喲,有心理研究顯示,對6歲前孩子經常性生氣,會讓他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產生自卑、內向、憂鬱的心理,而且害怕與人相處,甚至有自殺的傾向。

  2、爸爸媽媽們可要注意了,儘量不要對孩子生氣,即使真的生氣了,也要先控制好情緒,如果忍不住爆發出來了,事後也要馬上撫慰孩子,告訴他:“寶寶剛才不乖,媽媽好傷心呀,忍不住生氣了,但是媽媽還是很愛寶寶的,寶寶只要改正了壞毛病,還是人見人愛的乖孩子!”避免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別老對孩子說“我生氣了”的解決辦法

  1、試著冷靜下來分析問題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先不要急著生氣,首先讓自己冷靜下來,仔細思考一下孩子為什麼哭鬧,在瞭解原因之後再做定奪。孩子犯錯都是有根源可循,如果家長不分青紅皁白就先生氣,孩子不僅不能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然後改正,而且還容易給他的心裡造成陰影。家長這時候應該冷靜下來耐心分析孩子犯錯的原因,引導孩子改正錯誤。

  2、分析是孩子錯了還是大人的觀念錯了

  很多時候孩子的思想和大人是不一樣的,有些東西他覺得應該是這樣,而在大人的世界裡卻是另一番模樣。如果這時候你認為是孩子的錯,那麼很有可能你就把孩子單純的世界給抹殺了。孩子的世界是充滿想象力,雖然有時候會出現奇怪的想法,但作為父母先不要急著否定他,換個角度想想,孩子的觀點何嘗不是一種想象力的表現呢。

  3、分清楚大錯和小錯

  有些家長對於孩子犯的錯誤太過敏感,總想著要在孩子犯錯的第一時間就糾正他,但很多時候孩子犯的錯無非是些無傷大雅的小錯,而很多家長都會小題大做。有時候家長應該容忍孩子犯的小錯,不需要每次都去糾正他,可能在他嚐到了錯誤做法的後果之後,他自己會覺悟過來什麼才是正確的。讓孩子自己領悟,這效果遠遠比家長的教導要來得好。家長如果直接對孩子生氣,這樣很有可能就會激發孩子內心潛在的叛逆因子,這對你的教育來說是一塊絆腳石。孩子都是需要大人的耐心和關心,一味的責怪只會讓他心理產生陰影,耐心引導才能夠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問題。

  常發脾氣會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如果父母常常輕易對孩子發脾氣,知道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嗎?

  1、孩子由於害怕而變得“順從”,可能導致以後做事沒有自己的主見,甚至變得軟弱,失去自我。

  2、經常受到驚嚇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長時間處在這樣的環境下,會失去自信,性格可能會變得孤癖、封閉、不意願交際。

  3、孩子善於模仿,如果家庭中經常出現爭吵,以後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火爆、任性、衝動,甚至很容易和別人發生分歧。

  家長如何控制不對孩子發脾氣

  1、慢一點回應

  遇到問題的時候,別忙著迴應。讓自己停頓,想一想,再回應。這樣我們就不會冒險立刻做出迴應,而是回到理性方法上,用更合適的方法來應對孩子的行為。或許可以忽略,或許想可以接受某些行為,總有一個辦法是有效的。

  2、反省自己

  是否是自己的問題 孩子可能沒有問題,但是我們卻可能越俎代庖。比如寶丫丫可以自己吃飯,但是丫爸爸就是要喂她吃飯,寶丫丫反抗,這就不是寶丫丫的問題,而是丫爸爸的問題。所以搞清楚誰的問題對問題解決非常有效。

  3、離開,讓自己冷靜下來

  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真的被激怒了,咬咬自己的嘴脣或者牙齒,或者走開都行。儘量不用發脾氣的方式去讓孩子與自己達成一致。我們也許已經和孩子形成了這樣的互動模式,但問題是孩子不會從這種模式中學會自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