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健康生活標準
大學生健康生活標準有哪些呢?下面就讓小編告訴你帶你瞭解下吧,希望你喜歡!
一、新的健康觀
理論研究與實踐證明,人是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的統一。人不僅僅是一人生物體,而且是有複雜的心理活動,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的完整的人。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健康是一種生理、心理與社會適應都臻於完滿的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並進一步指出健康的新概念: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勞和緊張;二是積極樂觀,勇於承擔責任,心胸開闊;三是精神飽滿,情緒穩定,善於休息,睡眠良好;四是自我控制能力強,善於排除干擾;五是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六是體重得當,身材勻稱;七是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無出血現象;八是頭髮有光澤,無頭屑;十是肌肉和面板富有彈性,步伐輕鬆自如。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統一,二者是相互聯絡,密不可分的,我們經常用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當生理產生疾病時,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響,會產生情緒低落,煩躁不安、容量發怒,從而導致心理不適;同樣那些長期心情抑鬱、精神負擔重、焦慮的人易產生身體不適,因此,健全的心理有賴於健康的身體,而健康的身體有賴於健全的心理。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可以說,迄今為止關於心理健康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一般有四個標準,一是經驗標準,即當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判斷自己的健康,研究者憑藉自己的經驗對當事人的心理健康進行判定;二是社會適應標準,以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常態為參照標準,觀察當事人是否適應常態而進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斷;三是統計學標準,依據對大量正常心理特徵的測量取得一個常模,把當事人的心理與常模進行比較;四是自身行為標準,每個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穩定的行為模式,即正常標準。事實上,心理健康與否其界限是相對的,企圖找到絕對標準是非常困難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掌握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如何把握標準?我們認為應掌握三個標準,即相對性、整體協調性和發展性。我們在研究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時,應將目光投向發展的健康觀,即更多的大學生在發展中面臨許多人生的課題,心理危機與心理困難也都是在發展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二、大學生健康生活的標準
在實踐中,我們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一、是智力正常。這是大學生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也是適應周圍環境變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證,因此衡量時,關鍵在於是否正常地、充分地發揮了效能:即有強烈的求知慾,樂於學習,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二、是情緒健康。其標誌是情緒穩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內容有,愉快情緒多於負性情緒,樂觀開朗,富有朝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較穩定,善於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既能剋制又能合理宣洩;情緒反應與環境相適應。
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時,所進行的選擇、決定與執行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作出決定並運用切實有準備的方式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採取合理的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制情緒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動盲目、畏懼困難,頑固執拗。
四、是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即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一是人格結構的各要素完整統一;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標和行動統一起來。
五、是自我評價正確。正確的自我評價乃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大學生和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認識自己,擺事實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於別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於別人而自慚,面,能夠自我悅納,喜歡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強、自制、自愛適度,正視現實,積極進取。
六、是人際關係和諧。良好而深厚的人際關係,是事業成功與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現為。樂於與人交往,既有廣泛而深厚的人際關係,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別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長工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積極的交往態度多於消極態度,交往動機端正。
七、是社會適應正常。個體與客觀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觀觀察以取得正確認識,以有效的辦法對應環境中的各種困難,不退縮,還要根據環境的特點和自我意識的情況努力進行協調,或改革環境適應個體需要,改造自我適應環境。
八、是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徵。大學生是處於特定年齡階段的特殊群體,大學生應具有與年齡與角色相應的心理行為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