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療面癱的穴位和症狀表現

  面癱這種疾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使患者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而且在生活上也會有很大的壓力,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用哪種治療方法好。其實用艾灸灸一些穴位還是很好的。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艾灸治療面癱的穴位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艾灸治療面癱的穴位

  1、印堂穴:位於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推拿印堂穴可穴位起到醒神、消滅頭痛、通血絡等效用。

  2、陽白穴:位於面部,瞳孔直上方,離眉毛上緣約二釐米處。平常配太陽穴、睛明穴、魚腰穴治目赤腫痛、視物昏花、上瞼下垂等。

  3、太陽穴:太陽穴在耳廓前方,前額兩側,外眼角延伸線的上方。在兩眉梢後凹陷處。太陽穴陽經的主治病症為:頭痛、偏頭痛、眼睛疲憊、牙痛等疾病。太陽穴是人頭部的重要穴位,《達摩祕方》中將按揉此穴列為“回春法”,以為常用此法可保留大腦的青春常在,返老還童。當人們長時候一連用腦後,太陽穴每每會呈現重壓或脹痛的感觸,這便是大腦疲憊的旌旗燈號。這時施以推拿結果會特別陽經明顯。推拿太陽穴可以給大腦以良性刺激,可以或許排除疲憊、奮發物質、止痛醒腦,而陽經且能連續保留注意力的集結。

  面癱的症狀表現

  舌的偏斜症狀

  不少人反應患者的舌會出現偏斜的表現,其實這多屬人們的錯覺,與口脣位置不正有關,人為的將口角矯正之後,舌就無偏斜現象。如果有偏斜,舌總是 向健側偏,與中樞性面癱,伴有舌的偏斜恰好方向相反。目前對舌偏斜的解釋是,受面神經支配的莖突舌肌和顎舌肌麻痺所致,但患者一般不會有這樣的表現。

  淚腺唾液分泌障礙症狀

  與淚腺分泌有關的神經是由面神經膝狀神經節分出,經由巖淺大神經、翼管神經、翼顎神經、上頜神經的眼支至淚腺,當這種神經發生麻痺時,淚腺就會 分泌減少至消失。這種面癱症狀表現是麻痺側的唾液分泌減少,因為面神經分出的鼓索神經支配舌下腺與頜下腺出現了病變,但是在臨床上不容易被重視。

  味覺聽覺障礙症狀

  面癱往往分為周圍性面癱和中樞性面癱兩種,周圍性面癱發生時,患者的面部和粘膜的一般感覺是正常的,而在麻痺側舌前三分之二味覺出現障礙,多數 表現味覺減低、味覺倒錯。有時患者在出現周圍性面神經麻痺時,耳廓周圍也會發生有輕度感覺障礙,患者因此產生聽力障礙,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面癱的最佳治療方法

  西醫治療面癱

  1.外科手術治療面癱:主要是將闊筋膜成條狀移植於面部,外科治療是針對面癱晚期時的治療。

  2.藥物治面癱:B族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12,可促進末梢神經再生;微迴圈改善劑,如低分子右旋糖酐,地巴唑等;激素,可減輕神經水腫,防止變性。

  西醫治療面癱的優點是見效比較快,缺點是有副作用,並且有一定危險性,並不適合所有面癱患者選擇。

  中醫治療面癱

  1.自我康復訓練:面癱自我康復訓練,面癱疾患者應注意功能性鍛鍊,如雙眼緊閉,抬眉,鼓氣,張大嘴,示齒聳鼾,溼熱毛巾熱脖,每晚3至4次以上。

  2.鍼灸治療面癱:中醫鍼灸是治療面癱的主要的手段之一,但是對於針刺時機的選擇有爭議,不可以輕刺激或是直接刺激面部的患側,目前最普遍的是早期循經遠取穴為主組方。也可以採用中醫中藥治療面癱。

  無論是採取西醫治療還是中醫治療,最關鍵的是要能夠堅持長期的治療,同時還要進行自我康復訓練,對面癱只有綜合性的治療,才會有效。

  面癱的原因

  特發性面癱

  這是面癱中最常見的一部分,一般認為特發性面癱病因是疲勞及面部、耳後受涼,受風引起。

  感染性面癱

  感染性病變、耳源性疾病等均是引起面癱的原因。

  神經源性面癱

  由於腦血管病,顱內、非創傷性神經源性引起,如腦出血、腦梗塞、腦血栓等。腦部腫瘤引起的面癱也屬於神經源性面癱。

  創傷性面癱

  顳骨骨折、面部外傷是面癱在創傷性原因中最常見的,醫源性面癱是腮腺手術,乳突手術,牙科治療,扁桃體切出手術和增殖腮切手術引發。

  中毒性面癱常見有

  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

  對於面癱的預防,一定要從以上的幾點做起。另外,還要注意,有的人長期熬夜也是容易造成面癱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安排好作息時間,合理的休息,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

​猜你感興趣:

1.點什麼穴位能止血

2.常用鍼灸穴位

3.面癱艾灸什麼穴位好

4.艾灸治療痔瘡的方法

5.中風後遺症鍼灸什麼穴位好

6.夏季艾灸保健養生的穴位和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