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部位出汗需要警惕
出汗是生活上的適應現象,一般是指從毛汗腺中分泌出大量汗液。那麼你們知道哪些部位出汗要警惕呢?下面就不妨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警惕的出汗部位
1、腋下出的是“壓力汗”
壓力過大時,人體植物神經功能容易紊亂,表現為焦慮、抑鬱、出汗。美國研究發現,當人承受巨大壓力時,大汗腺就會促使汗水產生。由於大汗腺分佈於腋下、乳暈、肛門等特定部位,因此這些地方更易出“壓力汗”。這種汗水含有脂肪和蛋白質,混合面板上的細菌後,更容易產生汗臭味。沈雁英指出,如果想減少“壓力汗”,人們應該學會緩解壓力。出“壓力汗”時深呼吸、喝點水、吃水果、喝牛奶等也利於緩解壓力。
2、頭暈眼花出大汗可能中暑
如果你在高溫下大量出汗,到陰涼處止汗後,馬上覺得眼前發花、頭暈目眩,說明很可能是中暑了。有時中暑還會引起噁心、嘔吐等症狀。沈雁英表示,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馬上補水、休息,如症狀無法得到迅速緩解,就需緊急送醫。作為預防,應減少在上午10點到下午3點的高溫時段外出;必須外出時,最好戴遮陽帽、打遮陽傘、注意補水;儘量清淡飲食,每天喝碗綠豆湯或綠豆粥,利於清熱解暑。
3、出“鹹汗”表明運動飲水不足
運動過程中汗水滴入眼睛是否感覺灼熱刺痛?汗水乾了之後,臉上是否留下白色印跡?這些都是“鹹汗”***汗水鹽分偏高***所致。平時喝水較多,且低鹽飲食的人,一旦在運動過程中喝水不足,就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專家提醒,在運動過程中增加飲水量,十分關鍵。
4、汗有魚腥味,也許吃錯了食物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資料表明,身體發出魚腥味可能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所致。這類患者身體無法分解雞蛋、豆類和魚類在消化過程中產生的化合物三甲胺。三甲胺會通過汗液、尿液和呼吸產生腐魚或臭蛋等難聞氣味。這類患者一方面應去醫院治療,另一方面應儘量避免吃此類食物。
5、頸後大汗淋漓當心血糖過低
飯前血糖正常值為70毫克/分升~110毫克/分升。由於糖尿病或者劇烈運動等原因導致血糖低於70毫克/分升時,就會出現低血糖症狀,其典型症狀就是大汗淋漓、發冷或面板溼冷,特別是脖頸後及髮際線部位。同時還應該注意是否出現心跳加快、顫抖、噁心、頭暈、視力模糊等症狀。
沈雁英說,到了夏天,人們食慾不振、睡不好覺,更易出現低血糖。低血糖發作時,應換到陰涼處,迅速吃些餅乾、水果、巧克力,或喝杯糖水。如症狀沒有改善,需及時送醫。公共場合中,如有人出現低血糖,應主動提供食品和飲料,不要圍觀,保證環境安靜、空氣流通。
6、眼球突出伴怕熱多汗,留神甲亢
怕熱多汗是甲亢的特徵之一,此外還表現為身體消瘦、心率過快、精神緊張、難以入睡、大便次數增多等,嚴重時眼球出現突出。沈雁英提醒,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應及時就醫,對症治療。保證碘攝入量是防止甲亢的主要措施,如適當攝入海帶、紫菜等含碘較多的食物。
7、滿頭大汗伴四肢發涼,可能心臟病
在沒有明顯原因的情況下,如果突然滿頭大汗,甚至導致渾身溼透,臉色蒼白或灰白,四肢發涼,並伴有心前區絞痛、肩膀放射性疼痛,應馬上懷疑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沈雁英表示,心臟病發作時,血管迷走神經過度反應、冠狀動脈出現痙攣,就會導致出汗、胸痛,緊接著可能出現心率和血壓驟然下降。心臟病患者應隨身帶好急救藥以防萬一,一旦發作,最好平躺休息,並把衣領釦子解開,情況嚴重時馬上撥打急救電話。
8、孕期多汗常伴噁心、嘔吐
女性在特殊生理週期,由於內分泌變化,更容易出汗。美國研究認為,激素分泌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到大腦的恆溫功能,讓它錯誤地認為人體過熱了,需要通過出汗來冷卻。沈雁英表示,女性在懷孕早期容易出汗多,往往伴隨噁心、嘔吐反應,此時應根據醫囑適當調理;更年期女性多汗,常伴發性格情緒變化及體重變化,飲食上應適量吃些富含大豆異黃酮***植物雌激素***的豆類製品,利於緩解潮熱,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
沈雁英說,針對不同的出汗情況,中醫也有一套理論。不熱、不運動就出汗,且容易疲勞、感冒、心慌,特別怕風怕冷,這叫自汗,是氣虛的表現,飲食上應適當多吃山藥、牛羊肉等。晚上睡覺時不自覺地出汗叫做盜汗,是陰虛的症狀,可適量多吃百合、雪梨等滋陰之品,少吃熱性食物,還可用沙蔘、麥冬、五味子或西洋參等泡水喝。
不同部位出汗也能判斷疾病。如頭面部出汗多為氣虛、脾胃有熱;汗液自鼻樑和鼻翼兩側滲出,多見於肺虛病人;手足多汗多因氣虛、腎虛,最好對症辨證調理。不管是正常還是異常出汗,都要注意補水,最好加點鹽和糖以補充電解質,鹽和糖的比例為1:2。
出汗的方式
出汗是人體排洩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前兆,應引起重視。以下就是從傳統中醫學角度對一些常見出汗現象的解釋:
自汗
不是因為天氣悶熱服用發汗藥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出汗稱“自汗”。自汗多因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津液外洩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症狀。多見於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盜汗
入睡則汗出,醒後則汗止。盜汗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御陽,津隨液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口咽乾燥等症狀。常見於肺結核浸潤期患者。
戰汗
即全身戰慄後汗出,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如戰汗後熱退,脈靜身涼,表示邪去正安,元氣恢復,是一種好現象。若汗出後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表示正不勝邪,正氣隨著虛弱下去,則是危重症候。戰汗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
絕汗
指病情危重,正氣衰弱、陽氣欲脫時,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象微弱,時有時無等危症,是陽氣將絕之象,多見於心衰、虛脫的病人。
頭汗
出汗僅限頭部。多因上焦邪熱,或中焦溼熱鬱蒸所致,多見於陽明熱症和溼熱症。若見於大病之後,或老年人氣喘而頭額汗出,則多為虛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虛陰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但小孩睡覺時也常常頭部出汗,若無其他症狀,則不屬病象。
偏汗
俗稱“半身汗”。它見於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皆為風痰或風溼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多見於風溼或偏癱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為中風先兆。
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並不發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遲沉、舌淡等寒症表現。多因平素陽虛、衛氣不足所致,也可因受驚嚇引起。
此外,手心出汗往往是精神過於緊張;胸口出汗是思慮過度;經常稍一動就出汗者,不是過於肥胖就是體質過於虛弱;糖尿病人的汗微帶芳香;肝硬化病人的汗帶有一種特殊的肝腥味。
出汗療法
“出汗療法”是祖國醫學應用最早最廣泛的一種治療方法。中醫學認為“發熱出汗”不僅通經活絡、活動全身器官,提高精神和恢復體力,而且具有可以調節神經的功能,擴張周圍小血管,改善微迴圈系統,促進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使內邪隨蒸發的汗液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