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壓力有哪些

  年輕人每天忙碌的工作,結婚了的既要照顧孩子又要照顧父母,可見他們的壓力應該是極大的。其實不僅他們如此,就連退休在家的老人,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老人心頭的壓力,歡迎大家閱讀。

  老人心頭的壓力1:照顧孫輩愛操心。

  幫子女照顧孫輩的老年人達6***7%。李娟說,照顧孫輩能滿足老人“被需要”的心理需求,但育兒理念的不同和共同生活的摩擦,可能會讓兩代人的矛盾越來越多,老人的操心可能變成“好心辦壞事”。調查顯示,兩代人因育兒觀念不同爆發衝突的家庭高達82%。難以協調的矛盾常讓老人傷心自責,心頭沉重。

  建議:老人應在年齡和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量力而行地照顧孫輩。寶寶的父母才是第一監護人,有教育的最終決定權,老人要分清角色的主次,不能過多包辦。子女也要學會給老人“減負”。老人幫忙帶孩子是出於對子女的愛與關心,並非義務。年輕父母要向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學習,無論多忙都自己帶孩子,既減輕了老人的壓力,又不錯過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機會。

  老人心頭的壓力2:老伴患病常犯愁。

  空巢老人佔老年人總數的一半,其中,只與配偶居住者佔41.9%。李娟說,老年夫妻中常有一方是處於被照顧的狀態,另一方要承擔起照顧的重任,尤其以照顧癱瘓、失能、失智等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老人最為困難。照顧者往往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情緒像過山車一樣喜怒無常,健康狀況堪憂。

  建議:要照顧老伴的老人可適度與親友傾訴,或與有相似經歷的朋友交流,交換經驗,彼此安慰。疲憊時不妨出去轉轉,參加一些有趣的老年活動。子女即便不在身邊,也要盡力為父母分憂,可以考慮請護工或安排老人入住正規養老社群。新加坡的“老老互助”模式值得借鑑,讓健康老人幫忙照顧社群裡的體弱老人,前者收穫一份價值感,後者得到了良好的照顧,雙方還都獲得了情感慰藉。

  老人心頭的壓力3:親人故去易抑鬱。

  老人最怕的事情是“生命的終結”。尤其是過了75歲,身邊的同齡人相繼離開,心中難免悲涼。喪偶或失獨老人更難走出悲傷,繼而茶飯不思、體重無故減輕、失眠、食慾差、記憶力下降,甚至患上老年抑鬱症。

  建議:生命像花兒一樣,從萌芽、成長、開枝散葉,再到凋謝,是自然過程。老人應客觀看待生命。李娟提醒說,如有親友去世,身體不好的老人最好不要參加追悼會,更不能用吸菸、酗酒等方式處理心中的鬱結。家人要認識到,生活變故會讓老人有3~6個月的情緒低落期,此時多跟他們聊天,主動找輕鬆的話題;幫老人換個環境,鼓勵他們出去旅遊,轉移注意力。

  老人心頭的壓力4:退休生活難適應。

  “忙了半輩子,突然閒下來,卻不知道日子該怎麼過了。”這是不少退休老人的心聲。一些老人感覺“人走茶涼”,自己不再受重視;還有些人覺得年輕時的抱負還未實現,留下很多遺憾。他們很難適應新的生活節奏,陷入“人退心不休”的狀態。李娟指出,此時老人的身心狀況往往不太好,可能有失眠、做噩夢、疲勞感增加、突然變胖或變瘦、起床後發呆等表現,而這些常被忽視。

  建議:李娟建議,老人不要將退休生活“妖魔化”,離開工作崗位,生活反而可以更加豐富。在日本,政府鼓勵退休老人再就業,老年司機、白髮藍領、長者教師等隨處可見,他們的工作熱情也很高漲。李娟建議,願意讓自己忙一點的老人不妨提前做好退休計劃,正視自我價值,積極尋求返聘機會。有了多重收入,退休後生活也更有保障。老人還可以到老年大學進修,尋找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完成年輕時的夢想。

  老人心頭的壓力5:疾病纏身精神差。

  聽說老同事剛查出癌症,自己整日憂心忡忡;看到保健品廣告神乎其神,就趕緊去買,結果身體越來越差。60歲以上老人的餘壽中,有2/3的時間處於帶病生存狀態。許多老人怕得病,活得小心翼翼;已患病的老人一怕沒錢,二怕拖累兒女,更是滿面愁雲。

  建議:從中年開始做好早期疾病預防,合理飲食,定期體檢,堅持鍛鍊,可以有效防止晚年患病,無疾而終並不是夢。人的一生中難免經歷磕磕絆絆,疾病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老人要看開點,學會與疾病“和平相處”,積極配合治療,樂觀的心態能增強免疫力。國家層面可以借鑑澳大利亞的做法,實施醫院和家庭兩週輪換制度,幫患病老人恢復到能在家裡生活的程度。

  老人心頭的壓力6:憂心老來孤零零。

  從以前的“招上門女婿”到現在的“搶生二胎”,對老無所養的憂慮困擾著國人。我國如今“未富先老”,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空巢、失能老人增加,他們對晚年生活無人照顧的擔憂特別強烈。許多老人受傳統觀念影響不願入住養老院,居家養老又並不完善,無奈與迷茫壓在心頭。

  建議:子女盡孝是義務,但老人也要有精神準備,在退休前就開始合理儲蓄,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必要時請子女或有經驗的理財師做好理財規劃。國家也應積極探索多種養老模式,加強經濟支援和人才保障。歐美國家的“社群養老”能為老人提供定期上門聊天、做家務、醫療等服務,可以減輕獨居老人的孤獨感和精神負擔。

  老人心頭的壓力7:擔心生活不自理。

  吃飯要人喂、穿衣要人幫、如廁要人扶……這樣的生活狀態是每個老人都不願意看到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比例接近3%。關於會不會生病、何時會生病、病了有沒有人照顧等問題的擔心,讓晚年生活缺乏安全感。

  建議:大多數老人還是可以生活自理的,所以沒必要“杞人憂天”。許多75歲以下的健康低齡老人還能為社會做出很多貢獻,比如擔任社群管理員、志願者等,而研究顯示,從事志願工作的人更長壽。世界衛生組織也號召各國讓有技術的老人繼續參與學校、科研、社群、商業、衛生等方面的工作,開拓新的生活領域和人際關係,排解孤獨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