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節氣必吃什麼傳統食物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秋分意味著晝夜均分,氣溫驟降,秋分節氣習俗更是百姓所重視的,有一些傳統食物是在秋分時節必吃的。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秋分節氣的傳統食物有哪些吧。

  秋分必吃傳統食物

  1、桂花酒,八月桂花香,的確,中秋之際正是桂花飄香的時候。中秋節時許多人家都會用桂花最桂花糕或者浸桂花酒。無論是桂花糕還是桂花酒都無一例外地散發出桂花特有的香味。

  2、田螺,廣東許多地方,秋分還會有吃田螺的習慣。秋分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時節。而且螺肉營養豐富,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

  3、鴨肉,元末時期,蒙古統治者欺壓漢人,漢人決定推翻元人。但當時統制嚴厲,不能明著組織鬥爭,就用暗語。當時漢人稱蒙古人為噠子,就取諧音鴨子。大家約定,中秋節吃鴨子,就是秋分時節大家一起採取行動,推翻元人統治。而且,八月份的鴨子整好肥瘦適宜,口感很好,有滋陰補血的功效。

  4、南瓜,中秋宴全家團圓,少不了大魚大肉,吃些南瓜可增強飽腹感,減少脂肪的攝入。南瓜在秋季成熟,富含膳食纖維、胡蘿蔔素,有減緩血糖升高、降低血脂、防止便祕的功效。此外,秋季乾燥,多吃南瓜,還可滋潤肌膚。

  5、石榴,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時。因其紅似瑪瑙,白若水晶,***如晶粒玉漿,石榴便成為桌上供品之一,象徵長壽、團圓和吉祥。這個東西沒剝開的時候可玩性大於可看性,摸在手裡涼涼圓圓滑滑的,剝開之後可看性又大於可吃性,像一粒粒小寶石攢在一起,好看。也是取個團圓的意思。

  6、烤肉,在我國臺灣省,秋分時節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烤肉。

  7、芋頭,用清水煮一大鍋小芋頭粘了糖吃,是過去窮人家的實在日子。在江浙一帶,芋頭的發音與運來相近。所以秋分時節吃芋頭,不僅僅只是享口福同樣也表示希望能夠好運連連。

  8、大閘蟹,這是江浙一帶的習俗,秋分時節正是蟹膏肥,稻花香的季節。一輪滿月,一壺清酒,幾個老友,一盤大閘蟹,箇中滋味讓神往的。

  秋分必吃水果

  1、葡萄

  葡萄其色美、氣香,鮮食酸甜可口,開胃消食,是人們很喜愛的一種水果,同時葡萄從表皮、果肉到種子,蘊含滿滿的養分,不僅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果糖外,還包含氨基酸、維生素C、鈣、鐵等多種營養物質,其中多種多酚類化合物,如原花青素、花青素等更具有極佳的抗氧化,比維生素C高出18倍,保護人體不受自由基侵襲造成老化、維持肌膚彈性,修復紫外線傷害。

  2、荸薺

  荸薺又叫馬蹄,有“地下雪梨”的美譽。荸薺性味甘寒,有清肺利咽、化溼祛痰等功效,對預防秋燥咳嗽、咽喉不適、口乾欲飲等症有一定效果。除了生吃外,也可煮、炒、燒、煨。但荸薺不易消化,脾胃虛寒、消化功能較差者及兒童、老人不宜多吃。

  3、檸檬

  中醫認為,檸檬味酸、微甘,性微寒,入肺、胃經。而營養學認為,檸檬含糖類、檸檬酸、蘋果酸、枸櫞酸、橙皮苷、柚皮苷、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煙酸、鈣、磷、鐵等。檸檬可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化痰止咳。

  4、梨

  雪梨是寒性水果,有潤燥降火之功效。秋燥之時,吃梨是上佳之選。梨素有“百果之宗”的美譽。秋季氣候乾燥,人們常感口鼻乾燥、面板瘙癢,容易產生乾咳少痰等不適,此時每天吃一兩個梨則可以有效緩解秋燥,有益身體健康。

  5、甘蔗

  甘蔗性有清熱潤燥,生津止渴,解毒透疹的功效,秋季陰虛肺燥導致咳嗽,吃點甘蔗最適合不過。甘蔗漿汁甜美,為果中佳品,據分析,甘蔗的果汁約佔70%,其中糖含量可達17%,因而有“糖水倉庫”之譽,其所含的糖大部分是蔗糖,其次是葡萄糖和果糖。

  秋分的習俗

  1、秋祭月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裡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民間的祭月習俗因地區不同儀式各異。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歲華記》記載北京祭月的習俗說:“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北京祭月還有一個特別的風俗,就是“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諺所說“男不拜月”。

  杭州祭月風俗略同於北京,但謂祭月為“齋月宮”。“每戶瓶蘭、香燭、望空頂禮,小兒女膜拜月下,嬉戲燈前,謂之‘齋月宮’。”民間供小財神,大不盈尺,並設有臺閣、几案、盤匝、衣冠、樂器等物,此等物均縮小為寸餘,俗稱“小擺設”。

  在廣東祭月時祭拜一位木雕的鳳冠霞帔月亮神像。在南方部分地區有以芋頭作供品的習俗。傳說元末農民起義推翻元朝的統治,曾用元朝統治者的頭祭月亮,因“元”與“芋”音近,後來人們以“芋”代頭。

  南昌以往有句老話,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就是說在拜月時,男子是不能參加的,因為古代有“男尊女卑”的思想,男子是不能給女子下跪的,月宮裡的嫦娥是位女子,而且代表陰性,因此在拜月時男子是不能參加的。

  2、豎蛋

  “秋分到,蛋兒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這一天,我國很多地方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選擇一個“身量勻稱”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豎放在桌上,失敗者雖然多,成功者也不少,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為什麼春分或秋分這天雞蛋容易豎起來?不同的人給出了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春分、秋分是南北半球晝夜等長的日子,地球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雞蛋較容易豎立,也有人說,春秋分時節天氣晴朗,人的心情舒暢、思維敏捷、動作也利索,有利於“豎蛋”成功。

  有專家稱,雞蛋確實是可以豎立的,且並不僅限於春分、秋分時節,春分、秋分這兩天,地球在太陽系的位置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豎蛋”成功的關鍵在蛋殼上面。雞蛋表面高低不平,有許多突起的“小山”。根據三點構成一個三角形以及三點決定一個平面的原理,只要找到三個“小山”和由這三個“小山”構成的三角形,並使雞蛋的重心線通過三角形,那麼雞蛋就能豎立起來了。另外,最好選擇生下四五天的雞蛋,因為此時雞蛋的蛋黃下沉,雞蛋重心下降,最有利於“豎蛋”。

  3、吃秋菜

  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秋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野莧菜含有多種營養成分。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提高人體抗癌作用。炒野莧菜具有情熱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強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潤膚美容。適用於痢疾、目赤、雀盲、乳癰、痔瘡等病症。

  實際上,嶺南習俗所謂的“秋湯”也是和現在中醫學提倡的秋天滋補是一致的,只不過嶺南習俗更加典型,有點土生土長的味道,沒有上升到中醫學理論的高度罷了。

  4、拜神

  秋分前後的民俗節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誕辰:開漳聖王又稱“陳聖王”,為唐代武進士陳元光,對漳洲有功,死後成為漳洲守護神。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每逢誕辰,信徒多茹素齊,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為守護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為主。

  5、送秋牛

  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下一頁更多精彩“秋分節氣吃的習俗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