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雲龍山遊玩攻略

  雲龍山位於中國江蘇省徐州市南郊,因山有云氣,而有蜿蜒似龍而得名。雲龍山山體由相連的九個山峰組成,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3千米。最高峰海拔143米,第一節高度為103.5米。北魏以來的名勝古蹟幾乎都集中在這一節山上下。早在北宋時期,雲龍山就成了著名的遊覽勝地。大文豪蘇軾出任徐州知州時,經常與賓客寮吏登臨。

  徐州雲龍山景區攻略

  雲龍山既有名山大川的自然風光,又有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山上文化古蹟眾多,從北魏至民國期間,留有北魏時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鶴亭、招鶴亭、飲鶴泉、張山人舊居;明代的興化禪寺、清代的大士巖、山西會館、船廳、御碑亭、碑廊等歷史文物古蹟。解放後雲龍山又修復和新建了幽邃軒、洞天小廬、跨雲閣、雲龍書院、杏花村、觀景臺、同心臺等一大批歷史景點。

  觀景臺

  坐落在雲龍山第三節山上。臺高6米,佔地1500平方米。整個建築依山就勢,造型古樸端莊,氣勢雄偉。登臺臨欄遠眺,全城美景一覽無餘,盡收眼底;入夜,霓虹燈光芒四射,宛如瓊樓玉宇,人間仙境。

  臥牛泉

  臥牛泉修復工程於1999年7月1日完工,並向遊人開放。始建於清末,是由雨水山泉自然彙集而成。因泉池東壁巨石形似臥牛而得名。池長約30 米,寬6米,深5米。三義橋位於泉池中部,呈拱型,橋欄由青石雕刻而成,上有二龍戲珠、麒麟等傳統圖案,縣在橋東面立有三義碑。


徐州雲龍山

  雲龍書院

  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淮徐同知孫國瑜曾在此辦學。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雲改造為書院,並命名雲龍書院。書院為清初宮式建築。著名詞人、探花馮煦當過院長,進士王欽霖、劉庠當過教師,其學生韓志正曾當選為孫中山大總統時的中華民國國會議員。書院最初為清初宮式建築,內有講堂、四賢祠、文昌閣、宜福堂、紫翠軒、白鹿洞、望湖亭等建築。在辛亥革命後,駐地軍政府肆意踐踏,任人破壞,迄今保留的古蹟有:望湖亭、醉石亭、東坡石床、黃茅崗摩崖石刻等。

  興化寺

  原名石佛寺,初建於唐朝開元年間。歷經數朝代,古蹟眾多:大雄寶殿、濟公殿、鐘樓、藏經樓等,其中較出名的是北魏時期的大石佛,唐代的摩崖石刻。石佛為釋迦牟尼佛半身像,高約三丈二尺。這就是與雲崗和龍門石窟同時代富有盛名的雲龍山石佛。

  放鶴亭

  放鶴亭為宋神宗***趙項***元豐年間***公元1073年***春張天驥所建。張天驥自號雲龍山人,又稱張山人。他在山上建一亭***現已修建***,並養兩隻仙鶴,隱居山上。蘇軾在徐州任太守期間,常率賓客在亭中飲酒,和張天驥交成好友。於元豐元年十一月,蘇軾寫了一篇《放鶴亭記》,現立碑文於放鶴亭南側,這篇文章膾炙人口,並被選入《古文觀止》,徐州的雲龍山和放鶴亭也因文而聞名於全國。招鶴亭:此亭是磚木結構,小巧玲瓏,因《放鶴亭記》中有《招鶴》之歌,所以叫招鶴亭,此亭位於一節山最高處。飲鶴泉:在放鶴亭南側,何時所鑿已無法查考。但此放鶴亭早是可以肯定的,因為北宋以前雲龍山叫石佛山,飲鶴泉當時叫石佛井,後人因近放鶴亭,改名為飲鶴泉。

  大士巖

  大士巖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徐州知州姜焯建立的,原為放鶴亭僧舍。興建僧舍挖地基時,發現一巨石長約八丈。姜焯授意工人雕為觀音大士像,原石當中有白紋一道,橫亙腰間,隨示名玉帶觀音,統名為大士殿。大士巖院內有清代種植的古柏兩棵,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線路攻略

  1.從北門出發:北大門-曲港跳魚-三義橋-蘇步橋-戴季陶石刻-懷古亭-雲龍書院-東坡石床-黃茅岡摩崖石刻-張山人故居-望湖亭-戲樓-五十三參-大士巖-古柏-船廳天上座-碑廊-放鶴亭-飲鶴泉-御碑亭-招鶴亭-寺-景臺-心臺-西會館-戰亭-大門。

  2.從西門出發:西大門-石壁流淙-鶴歸亭-幽邃軒-五十三參-大士巖-御碑亭-飲鶴泉-招鶴亭-船亭天上座-碑廊-興化寺-觀景臺-同心臺-山西會館 -抗戰亭-蘇步橋-戴季陶石刻-懷古亭-雲龍書院-東坡石床-黃茅岡摩崖石刻-張山人故居-可廊-白鹿洞-望湖亭-戲樓-西大門。

  門票攻略

  雲龍山免費,興化寺門票5元,索道上下山成人票30元,索道上下山兒童票***1.2米以下***20元。

  特惠政策:1.2米以下兒童購買兒童票。

  交通攻略

  可乘公交2、11、35、38、69、603、604、608、遊2路車雲龍山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