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除夕為什麼要貼春聯
一年一度的除夕到了,家家戶戶都忙著貼春聯、放鞭炮,全家人張羅著豐盛的年夜飯,到處充滿著喜慶、歡快的氛圍,好一派過年的景象。那麼除夕貼春聯是為了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除夕貼春聯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古時候除夕貼春聯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開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古籍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裡裡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春聯的歷史來源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
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時出現。
貼對聯的由來
春聯,又稱對聯、門對,它用紅紙書寫,貼在門上很有一番喜慶、熱鬧的過年氣氛。 過年要貼春聯,這與古代的“桃符”驅鬼避邪有關。古人科技水平有限,認為人間的疾病災害是鬼魅造成的。為了抵抗它們在過年期間的侵擾,人們便用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掛在門旁,同時在桃木板上分別寫上門神神茶、鬱壘的名字***也有畫上它們影象的***。這樣,為非作歹的鬼魅邪惡就不敢上門了。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它以後被紅紙所取代,寫上字就成了春聯。 現在,儘管人們已經知道沒什麼鬼魅作崇了,但仍保留了春節貼春聯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只是春聯內容越來越表現新時代的生活觀念了。
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一般貼對聯為除夕當日,有著辭舊迎新的寓意。
過春節貼對聯的年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興起於五代十國時,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後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一副春聯。時至今日,每當春節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前貼上春聯。
猜你感興趣:
- 古時候除夕為什麼要貼春聯
- 大學寫給輔導員的自我介紹
- 有關母愛的短文章
- 送給女生朋友的話
- 空調選購指南_空調怎麼挑
- 教育孩子都有什麼好的經驗
- 五行屬金的人適合起的名字
- 超唯美好聽的個性網名女生
- 什麼原因會導致胎兒早產
- 法律伴我成長手抄報資料
- 初三年級期中家長會發言稿
- 關於春天的農諺諺語
- 公務員考試行測排列組合基本計數原理
- 職工要休年假單位不讓休怎麼辦
- 黨建述職評價整改計劃優秀範文
- 有關寫簡單的溫暖高中作文
- 新員工的自我介紹模板
- 學前兒童睡前故事_愛情故事
- 小米養生食譜簡單做法介紹
- 夢見車被水淹是怎麼一回事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