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為什麼要貼春聯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到春節,我們會看到家家戶戶都開始貼春聯,那麼?下面小編分享了過年貼春聯的意義,一起來看看吧。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春聯的起源還要從桃符說起。古代傳說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神荼、鬱櫑二神,主管萬鬼。如遇作祟的鬼,他們就把它捆起來喂老虎。後來,民間在春節的時候,為驅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畫上這兩個神像,這就是桃符。

  到了五代的時候,蜀主孟昶親自在桃符上題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一聯,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聯。到了宋代,春節貼對聯已經成為一種風俗了。王安石詩中就寫過:“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用紅紙書寫春聯始於明朝。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

  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貼春聯表達美好期盼

  如果從秦漢開始計算,中國貼春聯的歷史已有兩千年,那麼為什麼中國百姓對貼春聯一直情有獨鍾呢?這就涉及到中國百姓傳統的思維觀念問題。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中國人民自古就有個樂觀的思維觀念,就是寄希望於未來,祈盼未來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無論在過去的一年裡有什麼高興、得意的事,還是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總是希望未來的一年過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將到來之時,貼春聯恰好是達到這種目的的最佳選擇。

  他們藉助於春聯表達對即將過去的一年的歡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達對新的一年的期盼與厚望。在他們的傳統的觀念裡,一年中有個好的開端是最愜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節就通過貼春聯表達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對未來的一種美好期盼。

  同時中國人民過春節很講究喜慶、吉利、熱鬧,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親訪友等都是喜慶心理的反映,而貼春聯恰恰是強化人們的喜慶心理和渲染氣氛的一種外在的手段。

  貼春聯有講究

  關於春聯還有很多講究。據說桃木是紅色的,紅色可以辟邪,象徵吉祥,所以後來的春聯都是用紅紙書寫。除此之外,春聯還有一些講究,比如,門心、框對、春條、斗方等都有要求,這比原來的桃符有了很大的進步,它不再是單純的將畫像畫於桃符上,而是將自己對來年的美好心願寫在紙上表達出來。

  貼春聯也有很多講究,若是貼得不當,就會被人笑話。傳統貼春聯的方法為,面對大門時,上聯在右,下聯在左,橫額文字順序為從右至左。另一種是常用的貼法。解放後由於橫式書寫格式改為由左向右,春聯也可以上聯在左,下聯在右,橫額順序也是從左至右,適合人們的閱讀習慣。若是將兩種春聯貼法“混合使用”,就不太文明。

  春聯正確的貼法

  一正確的貼法

  對聯的貼法,眾所周知,一般是貼在大門兩旁,這個絕對是千古不變的習俗和正確做法。但這個習俗做法,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懂,有些人卻偏偏會貼錯。因為平時在生活中,有些人喜歡將對聯貼在出入陽臺左右的兩側牆上。這肯定不正確,這與有些人認為,一間屋以陽臺為朝向有關。如果貼在陽臺,而大門沒有貼,風水學上叫“主次不分”。在平時的生活中,工作容易被人叼難!並且,很多機會出現了,往往把握不住,都和類似的這些細節有關。

  二正確分清上聯和下聯

  對聯的博大精深之處,就是因為對聯本身的原則和規律。所以,貼對聯時,最重要的事除了貼的位置相當重要之外,這個上聯和下聯不能貼錯和調亂,也是要注意的步驟。如果你一不小心,將上聯和下聯貼錯了。那麼,你極有可能在新的一年裡,容易做錯事,容易與人發生爭執,甚至家庭內部矛盾口舌不斷,類似“貼錯門神”的意思。

  三揮春不能亂貼

  一般揮春要貼在“靠”的位置上,這個靠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背後的意思,例如應當貼在客廳的背後,或是你坐的沙發的背後,或是房間的背後的牆上。還有一種貼法,就是貼在兩側。一般揮春貼在牆上,或門頭頂上。如果貼在門頭頂上,數量要以奇數為吉利;如果貼在牆上,揮春以雙數為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