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為什麼叫七夕
七夕節的日子是越來越近了,你知道嗎?下面小編就告訴你七夕節含義,一起看看吧!
七夕節含義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晒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傳統七夕活動
傳統七夕活動1: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扞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晒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晒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藥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藥材的祕方,這種神奇的藥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鬆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藥。比較實用的藥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裡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乾淨的庭院裡,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傳統七夕活動2: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傳統七夕活動3:晒書晒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晒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晒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晒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晒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晒肚皮也就是晒書。漢代晒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晒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晒書、晒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各民族七夕風俗習慣
藏族
藏族主要分佈在西藏,其餘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
藏族風情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裡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係在他們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並表示謝意。
藏民在見面打招呼時,點頭吐舌表示親切問候,受禮者應微笑點頭為禮。有客人來拜訪,藏民們等候在帳外目迎貴客光臨。藏民們見到長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脫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見到平輩,頭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禮貌。男女分坐,並習慣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對客人有敬獻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禮俗。客人到藏族家裡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會不會喝酒,都要用無名指蘸酒彈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彈,主人會立即端起酒邊唱邊跳,前來勸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讓添酒。連喝兩口酒後,由主人添滿杯,客人一飲而盡。這樣,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滿意。按照藏族習俗,主人敬獻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絕,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歡迎。
敬酥油茶的禮儀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邊,女主人拿一隻鑲著銀邊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著提壺或熱水瓶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主客開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壺,客人就可以端起碗來,輕輕地往碗裡吹一圈,然後呷上一口,並說些稱讚茶打得好的話;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壺時,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準備告辭,可以多喝幾口,但不能喝乾,碗底一定要留點漂著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諱別人用手撫摸佛像、經書、佛珠和護身符等聖物,認為是觸犯禁規,對人畜不利。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信奉伊斯蘭教。維吾爾人非常重視禮貌,接待見面,習慣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體前傾30度或握手,並連聲說:“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雙腿直伸,腳底朝人;院落的大門禁忌朝西開,忌諱睡覺時頭朝東腳朝西,所以在給他們分配。
維吾爾族服飾房間、安放臥具和枕頭時,特別要注意。忌隨便走近灶臺、水缸等。
講究衛生,經常在自來水龍頭下直接沖洗手、臉。到維爾吾族家裡做客,進門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壺給客人沖洗雙手,一般洗3次。習慣一人專用茶杯,住宿期間也不換。當第一次給茶杯的時候,要當著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後再用。
在屋裡就坐的時候,要跪坐,忌雙腿直伸、腳朝人。
吃完飯有長者領著做“都瓦”的時候,忌東張西望或站起。
在飲食方面,喜歡喝奶茶、吃饢,喜歡吃拉麵和包子以及“燉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鍋貼”。烤羊肉串是這個民族最出名的風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諱吃豬肉、狗肉、騾肉、鴿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過膝,褲腳到腳面,最忌戶外穿著短褲。
肉孜節、古爾幫節是傳統的盛大節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歡戴著四楞小花帽。他們最喜歡的體育技藝是高空走大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