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元宵節有什麼習俗

  元宵節作為我國的傳統民俗節日,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的民間習俗。因為元宵節歷史悠久,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不盡相同,浙江省許多地方過元宵的習俗也不一樣。那麼,浙江元宵節究竟有什麼習俗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歡迎大家閱讀。

  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以精緻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於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臺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於元宵節設酒祭床。

  金華浦江元宵節習俗:板凳龍

  正月十五當日,鄭宅鎮的每戶出一人一條板凳,所有板凳的連線在行走中完成,村子越大,龍越長,難度也越高。行至村頭,一條由板凳相連而成的“長龍”就形成了。

  臨海、寧海元宵節習俗:“十四”過節

  寧海以正月十四為元宵,俗稱“十四夜”。前童古鎮的元宵節行會更是熱鬧非凡。在前童,元宵節當晚並不吃湯圓,吃的叫湯包。在臺州臨海,元宵節也比別處提前一天過。

  海寧鹽官元宵節習俗:菊花燈會

  當地人還會去堰瓦河投放許願瓶,漂流荷花燈;在風情街看乾隆巡街和皮影戲表演,品嚐帶著福氣的湯圓和糖果;在城隍廟逛內容豐富的元宵廟會,感受古城鹽官的濃濃民俗。

  烏鎮元宵節習俗:提燈走橋

  入夜,烏鎮小巷裡亮起點點燈火,男女老少提著花燈在河邊、橋上游走,遠遠望去,猶如“燈火長龍”。而走橋也是有講究的,必須走過至少十座橋,忌走回頭橋,保佑來年平安。

  溫州四都元宵節習俗:打大貓

  由兩人一起披上精心製作的虎皮,扮成活靈活現老虎。村民們臉上塗滿油彩、身披皁衣,在虎後扮演“七星七煞”等眾多人、神形象,以固定路線邊走邊表演,遊遍附近各村。

  臨海等曾經屬於“台州府”的一些地方都保留著正月十四過元宵的傳統。小記採訪了一位土生土長的臨海人徐小姐,徐小姐說臨海人不僅是正月十四過元宵,而且不吃湯圓,而是羹。先吃鹹羹,後吃甜羹。鹹羹裡放了肉、筍、豆腐乾、凍面等,而甜羹則和“八寶粥”有點像,放入了桂圓、蓮子、金桔、酒釀等,有時候也會放一些小湯圓。

  臨海將元宵節提前一天,而杭州則是延長了兩天,原本是十六落燈延長至十八落燈。小記採訪了杭州歷史學會理事丁雲川。丁雲川說,老杭州人有個說法,叫“上燈圓兒落燈糕”,說的是正月十三上燈時吃湯圓,正月十八落燈時吃年糕,直到正月十八,杭州人的元宵節才結束,年這才算過完,要收心開始新一年的工作了。

  浙江其他各地是怎麼過的元宵節?

  ●我最愛看“扮抬閣”——蔡軒***溫州樂清***

  每逢元宵,我老家的小鎮上會有一些特色的民間表演,最有名的一種叫做“扮抬閣”。抬閣,是指在特製木架上立男女兒童裝扮的戲曲人物,小時候我特別愛看,過了年就盼著元宵節。如今“抬閣”經過變遷,表演的人在童男童女帽子上安裝了電珠,夜色中燈光閃爍,更添風采。

  ●我們吃過“大湯圓”才算過節——江啟輝***金華蘭溪***

  我老家在金華蘭溪,旁邊就是諸葛八卦村。每年元宵,我們那兒的體育館裡都會有一些延續千年的民間藝術表演,像龍燈、舞獅、除了這些中國傳統特色的表演外,其他還會有一些蘭溪特色的表演如黃店鑾駕、蘭江畈口馬燈、橫溪迎會、永昌花棍隊等。

  我們蘭溪的湯圓也與傳統的湯糰不一樣,這湯糰的做法很有講究,將麵粉揉成麵糰,放置在面盆裡,拌好餡料後,。取一塊麵團用大拇指按好,旋轉,將中間搓薄,再將將餡料放置搓好的大湯圓皮中。吃了這蘭溪風味的湯圓,才算是完整地過了元宵。

  ●我會親手點上一盞孔明燈——章哲***寧波市區***

  我老家的元宵節從正月十三“上燈夜”起至正月十八夜“落燈”。每年元宵,我都會約三兩好友,在湖西河的湖面上放蓮燈,然後再跑去月湖公園點上一盞孔明燈。

  聽我媽媽說,傳統的寧波元宵,正月十二起就要做花燈,舉辦燈會不但要開始制花燈、更要搭燈棚。寧波農村裡多會自制燈籠,用剛從山上砍下的竹子劈成小竹片作骨架,綁紮成“荷花”、“菱角”、“奔馬”、“兔子”等模樣的燈架,骨架外糊粘上彩紙,紙面上勾描出各種動植物圖案,寫上吉祥的文字。燈的四角繫上細韌的線,套在一截小竹竿上,以便吊掛或手提,一盞盞漂亮的花燈就製成了。上燈時將點著發光的蠟燭插在骨架的下層橫擔中央,就可或掛或提玩。

  聽說寧波民間還有過“十四夜”的習俗,而且是元宵節的重頭戲,主要有“照蛇蟲”、“驅蟲害”、“祭橋”等活動。孩童們會手提紙製花燈遍照屋角、土灶、牆角,以及陰暗的場所角落去驅趕害蟲,嘴裡大聲吆喝:“嗄去,噠去,深山老虎嗒去!”寧波方言,意思是趕走蛇蟲等讓它們叫山裡老虎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