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泥塑造型中樣式的變化與意義

  兒童美術的獨特性與魅力,百餘年來吸引了眾多的研究目光,在我們面前呈現了一幅幅與兒童美術作品同樣豐富,同樣精彩,同樣引人入勝的研究圖卷。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準備的兒童泥塑的意義詳細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一、塗鴉期***2—4歲***

  兒童最初接觸粘土時,可以從兒童接觸材料的方式得知他是否喜歡觸覺。大膽的走近並且用雙手使勁地拍打,臉上露出欣喜的表情,表明兒童很喜歡;而不喜歡觸覺的兒童會避免與不同材料有太明確的接觸,他們會謹慎且有戒心慢慢靠近材料,試探性地只用他們的指尖戳一下泥巴,旋即就走開。當兒童熟悉材料之前大多做些隨意拍擊、隨意捏拍的動作,當兒童熟悉材料後且想要控制他的動作時***與有控制的塗鴉類似***,他便開始剝裂粘土,有時是沒秩序的盲目動作;有時則注視他所剝開的泥土,再看那象什麼;或者開始捏塑一些形象,如螺旋體或小泥塊等;有時,挑起一塊粘土,再發出喧譁的聲音,宣稱它是一架飛機、火車或某某怪獸。這些與“命名塗鴉期”的思考過程是同樣的,顯示了兒童的表現與他想表現的事物間建立起了某種關係。

  二、圖式前期***4--7歲***

  在圖式前期的粘土作品中,其特徵如在繪畫中的表現一樣,亦是追求形體的明確觀念。對於動物的表現,兒童在其繪畫中的表現起先是個有足的模稜兩可的動物形象,隨著認識水平及手的發育伴隨的控制能力的提高,逐漸出現較明確的頭部、背部、四足、尾部。***圖略***。而同時期的泥塑作品也有類似特點,從一團無法辨認的泥團,漸漸分出動物身體的各部分特徵,從僅僅對外形的關注到對這一物件的個性的認知。***圖略*** 此階段的兒童往往不會刻意地使用裝飾,因為兒童在追求形體和空間概念的慾望很強烈時,通常不會產生裝飾的慾望。

  三、圖式期***7--9歲***

  經過前一階段的摸索與反覆實踐兒童逐漸形成了表現某種物象的相對固定的“圖式”,且喜好重複表現之。圖式期兒童處於幼兒期向兒童期轉變的階段,大腦的發育已達成年人的90%,但在心理方面卻仍保留著幼兒期的狀態,想象力十分發達。圖式期的兒童漸漸能客觀地認識客體,在想象的同時,伴隨認知的發展,大多能按照自己發展出的圖式樣式去增加更多的細節。

  另外,羅恩菲德對於兒童在活動過程如何捏塑還做了具體的類分:一種是“從整體拉出”,另外一種是“把個別的表現符號聚合為一個整體”。前者是從整塊的粘土中把所有的突出部分拉出,如鼻子、手臂和腿;***圖略***後者是先做好部分形體***頭、鼻子、手臂、腿等***然後再把它們粘合到身體上。***圖略***而且,羅氏強調指出這兩種方法顯示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從整塊中拉出粘土,意味著從開始就有模糊的“整體”形體概念,透過連貫的分析過程可以發展出細節。這種透過分析而從整體中拉出個別細節的方法被稱為“分析的方法”。另一種表現方法則形容為:把個別的表現符號聚合為一個整體。意味著兒童是從部分印象建立起一個綜合物,兒童把個別的細節聚合一起而達到一個綜合物。因為如此,這種方法被稱為“綜合的方法”,因為這一型別的思考並不依賴觀察***在觀察中,我們並不是由細節而來建立起意象的***,於是認為這型別的思想是源自於非視覺。這種非視覺經驗有許多端源,他們依賴的是身體的感覺或只是依賴被動知識的刺激,是比較沒有形體意識的。因此,在對兒童進行泥塑教學時,需尊重兒童自己的觀察和表現習慣,因為,迫使兒童改變他的思考方式,不但會干擾兒童,而且會產生極大的負影響。

  四、黨群期***9--11歲***

  伴隨兒童年齡的增長,生理的變化,觀察能力的提高,判斷能力的增強,黨群期兒童其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同於前一個階段,他們開始以客觀的態度去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環境並進行探索,對繪畫的空間知覺有了較大進步,開始由平面的空間思維向立體的空間思維過渡。這一階段的兒童畫開始追求真實,作品中有較的細節裝飾,人物強調性別特徵,同時也比較關心形式的表現,並重視保持完成品的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