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養生

  太極始於無極,分兩儀。由兩儀分三才,由三才顯四象,演變八卦。依據“易經”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導引、吐納綜合地創造一套有陰陽性質、符合人體結構、大自然運轉規律的一種拳術,古人稱為“太極”。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太極拳的內涵有下列3個方面:①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術極為盛行,出現了很多名家、專著和新拳種,太極拳就是吸取了當時各家拳法之長,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而編成的。②結合了道家導引、吐納之術。太極拳講究意念引導氣沉丹田,講究心靜體鬆重在內壯,所以被稱為“內家拳”之一。③運用了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以意行氣,通任督二脈,練帶脈、衝脈。各式傳統太極拳也皆以陰陽五行學說來概括和解釋拳法中各種矛盾變化。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氣功引導術的完美結合,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其拳理來源於《易經》、《黃帝內經》、《黃庭經》、《紀效新書》等中國傳統哲學、醫術、武術等經典著作,並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釋等文化的合理內容,故太極拳被稱為“國粹” 。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中正安舒、輕靈圓活、鬆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動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這種運動即自然又高雅,可親身體會到音樂的韻律,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在高階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目前,很多科研部門對太極拳正在進行研究。通過從醫學、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證明,太極拳對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壓、心臟病、肺病、肝炎、關節病、胃腸病,神經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療效。

  打太極拳要求鬆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迴圈。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近百年來所以在國內外逐漸得到推廣,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衰弱、 心臟病、 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鍛鍊。
 

  

  人類在大自然千變萬化中演變而來,已適應大自然的變化。近幾百年,特別是最近幾十年里人類生活習慣改變得太快了,人體已無法適應,造成70%的人群屬於亞健康,各種慢性病大量發生。不符合自然規律的生活習慣會導致人生病。 古人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念。人要健康長壽,就應該效法天地,若違背自然規律,災難就會降臨,這就是科學道理。

  練太極拳除與天地的運動方式十分相近。動中求靜,修煉清淨心。學練太極拳入門後,練拳時感到輕鬆愉快,不覺得累,是一種高階的享受,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 一個整天忙碌緊張的人,若每天安排半小時練太極拳,使身體獲得休養、修復的機會,必定有益健康。 練太極拳使交感、副交感神經功能回覆正常。現代,亞健康的人們交感、副交感神經功能都已失調。眾所周知,過多的不良刺激會引起一些常見病發病率上升,相反,練太極拳的良性刺激,會產生良性反應。 我們的身體必須在運動和力的作用下,才能促進鈣質的吸收。人老腿先衰,練太極拳能增加腿力,對增強下肢骨質的作用特別明顯。太極拳以練腰腿為主,從而增強腎功能,這會使人年輕化。長期練太極拳的老人,平衡動作快,不易摔跌,從而避免骨折。

  太極拳是一種內外結合、身心兼顧的運動,練到高階階段,能做到意到、氣到、勁到。練拳功夫深的人,中樞神經對末梢器官的反應和控制能力特別靈敏,到老年還能保持這種功能,微迴圈功能良好,不易得病,太極拳是我國的國粹,它綜合了各家拳法之長,結合導引吐納,採用腹式呼吸,能在練拳時汗流浹背而不氣喘,動作暢通氣血。它也融合了以陰陽為基礎的經絡學說,成為內外雙修,身心並練,將意識、呼吸、動作三者結合為一的內功拳法。動作以輕柔入手,練勁養氣,可緩可快,柔中寓剛,剛中有柔。太極拳適合任何年齡、性別、體型的人練習。經常練習太極拳,對於身心健康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因此達到健康的目的,所以說太極拳是現代人們修身養性、養生健身的一種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