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再成書法欣賞

  林再成是書法篆刻雙修的青年藝術家,以不俗的成就印證了自身才情。再成1970年出生於黑龍江省綏化市,朝鮮族,自幼酷愛金石書畫。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員,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專職書法教師。我國當代知名書法家。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林再成書法,希望對你有用!

  

  林再成書法圖片1

  林再成書法圖片2

  林再成書法圖片3

  林再成書法圖片4

  林再成人物簡介

  1970年3月生於黑龍江省,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理事,蘇州市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國家文化部青聯中國書法篆刻 藝委會委員,甘肅書法院藝術顧問,"全國七十年代書家"藝委會委員,江蘇省國畫院特聘書法家,蘇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兼創作委員會副主任。獲得"2006江蘇省優秀青年書法家"稱號,並榮獲蘇州市中青年書法家"十佳"稱號。八屆國展全國最高獎獲得者。

  師從劉江、章祖安、王東齡、祝遂之和陳振濂諸教授,獲益匪淺。"潤秀"是他書法風格特徵的最好概括,豪放之中不乏秀麗,粗獷而不失細膩,將二者結合最佳,方能稱得上是成功之作。

  其篆刻以滿白、細朱為主,工穩秀麗,流光溢彩。印風雖工穩,細微處見變化機巧,蘊藏匠心。因為有大量臨摹漢印的功底,其印雖多平直,亦見高古神韻。

  林再成書法斷想

  齊玉新

  前不久,一個收藏家給我發來一條簡訊說"你寄給我的林再成絹本手卷是印刷品!"我一愣----怎麼可能呢?!他說"手寫的怎麼跟印刷的效果似的?"我只好給他出了一個餿主意----你把手卷泡在水盆裡,湮墨就不是印刷的。

  我與再成認識差不多有十年了,自八屆國展看著他現場考試、獲獎之後就覺得他好像在書壇上消失了一樣。於是我很奇怪,大家都在折騰,他為啥沒動靜了?

  去年夏天在蘇州,因為"書法蘇軍"的採訪我才真正知道了他這些年到底幹嘛去了,才真正飽覽了十年磨一劍之後的林再成書法藝術。原來,這十來年的時間,他就終日沉浸在書法的古代經典長河中默默地修煉著自己。在當下物慾橫流的時代,一個七十年代的書法家能夠耐得住寂寞,我幾乎沒有見過。面對他的作品中的技術含量與十 年前相比,只好用震驚兩個字來表達了。

  在當代,搞書法顯然是很幸運的。專業的書法院校教育、那麼多的資料和資源***甚至有些古人都沒見過***、發達的媒體、眾多的國展平臺資源,因此這也是一個少年成名的時代,所謂"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書法領域這些年被充分的體現出來了。

  可是,我一直認為儘管當代是一個青年優秀書法家輩出的時代,然而"早熟"卻掩蓋不了"青澀",這也是當代書法存在的最大問題----技術不過關!很多書法家依仗自己的才氣逼人,創作全憑才情,作品自然激情充溢、瀟灑縱橫,可是如果用一生的時間去考量一個書法家的時候,才情、才氣總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慢慢褪去。有人說,老了,拼的是學養和功力。功力是什麼?是技!

  "技近乎道"這是一個人人皆知的道理,在錘鍊技術的寂寞之路上,再成埋頭去做了,這是一個書法家難能可貴的清醒認識。或許有人說,書法是藝術,是抒發心性的藝術形式。可是,技術不過關,如何才能更好、更準確、更自由的承載一個藝術家的情緒和思想呢?在這一點上,再成對於技術的錘鍊是非常聰明和理智的,也只有這樣,才有他的爆發。

  再成是一位以行草書創作為主的書法家,儘管我們所能見到的作品基本都是行草書,可書路卻非常寬。比如,他的大字行草書取法宋代諸家,尤以米芾為主,用筆雄強潑辣,線條粗壯挺拔,頗有"刷"字之神采,觀之深有汪洋恣肆之感,酣暢淋漓。大字難做,很多人做大字用筆卻有粗糙之病,雖則有氣勢,卻失之荒率,不見筆墨。再成的大字行草書在用筆上十分講究,點畫精微,起承轉合拿捏準確,足見其精湛的用筆技術。大字難做,而能做到氣勢與精到則非常之難,很多人也只好取神舍貌,這個,包括古代書家中也不鮮見。

  如果通覽再成的小字行草書,你會驚訝於他對幾種風格的駕馭能力。比如,他能做米家風格的小字行書,用筆提按變化很大,鋪毫痛快而又於細膩處纖毫畢現,可謂風檣陣馬、開合有度;他還能寫一手沉靜圓融的元代趙孟頫風格的小行書,只見筆毫在宣紙上婉轉回環,一派蕭散的鬆雪味兒魏晉風度溢於紙上;當你見到他的另一種小行書的時候,又會驚歎於那種規整謹嚴的法度在筆尖下快速的流淌,一點一畫之間腕下自然生髮出康裡子山的神韻。

  我曾經納悶好幾種風格截然不同的行書,林再成是怎麼在手下生成的?他說,一個是技術的熟練和紮實;一個是對於古人經典的深刻理解。我想,能夠清晰地分開不同的風格和"技術引數",上述兩點不是輕易就能夠做到的。

  作為一個書法家,是需要有自己的藝術主見的,最可怕的是隨波逐流,終將會淹沒在時代的長河中;最可貴的是有一個清醒的思路,能夠深入的去挖掘被別人忽略的盲點。在當代魏晉書風籠罩的創作格局下,林再成十年如一日的瞄準宋元書風,去錘鍊自己的技術、去與古人做著心手雙暢的技術融合,最終他不與人同。

  學米者不乏其人,而能沉浸在米芾的手札中,從中提煉自己的技術語言,並由此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這是再成的聰明之處。潛心趙孟頫的書法,這又何嘗不是對魏晉書風的另外一條通道呢!而涉足康裡子山並由此融合成為自己的一個藝術語言,這難道僅僅是獨闢蹊徑嗎?我想,這或許又是再成對於古典經典深刻理解與發現的體現。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第一個發現道路的人就成了領路者,後面的人就成了隨從。

  前些天,我曾經和一個剛學書法的人講----其實書法很簡單,一是你能夠控制住毛筆,正確、合理的使用它;二是你腦子裡面要有東西。於是,用你的手準確的表現出來,你就是書法家了。說起來很簡單,真正能做到了,那就是"心手雙暢"了。

  一個書法家,,需要一輩子做臨摹古人經典書法的事情,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反覆錘鍊技術的過程,這個過程也無非就是----不斷地訓練手的技術,不斷地強化對古人書法的記憶過程。賣油翁那兩下子就是技術,而他的那兩下子難道不是表演藝術嗎?他最終道出了真諦"唯技熟耳"!作為書法藝術,我們的情緒、心性、思想、審美最終還是要通過筆墨線條來傳達出來,沒有精熟、準確的技術表現手段,一切又都是空的。

  難怪有人以為林再成的字象印刷的,這是因為他的技術太高妙了,以至於每一個點畫、每一根線條、每一個用筆動作都非常嚴謹、精熟,他的用筆技術已經完全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手工書寫,而只有如此,他才能正確、準確的來用毛筆、用線條傳達他的審美追求。所謂藝術中的"無意於佳",應該理解成是建立在技法純熟基礎上的率意和自然流露。

  面對林再成的書法,我堅持認為,他對於技法的錘鍊最終決定他會不斷超越他人並超越自己的今天;他對技法的錘鍊,也最終決定他的作品會不斷趨於完美。一件藝術品,也只有近乎完美的技法,才能決定他的藝術品質。沒有絕妙技法的藝術品都不是好的藝術品,如同沒有技術含量的書法作品一樣----絕對不是高階的書法作品。

  書法的技術,包含了用筆、結構和章法,現 在,林再成完成了技術的熔鑄,那麼,技近乎道就在他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