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壽康寧書法作品_福壽康寧書法欣賞

  福壽康寧,出自宋·陳亮《喻夏卿墓誌》:“福壽康寧,子孫彬彬然,皆有可能者,天於夏卿亦何所負哉!”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福壽康寧書法作品,希望你們喜歡。

  福壽康寧書法作品欣賞

>

  福壽康寧書法作品1

  福壽康寧書法作品2

  福壽康寧書法作品3

  福壽康寧書法作品4

  福壽康寧書法作品5

  書法作品的表現手法

  書法上作品中的黑和白不是簡單的色彩相加,是在微妙中提升作品的質量,增加作品的感染力,配合作品的其他要素構成美妙絕倫的藝術品,讓人們在黑白的世界裡感受到書法的博大精深。墨色的黑造就書法作品的優質線條,墨色的濃淡展現書法作品的節奏,黑與白的結合影響著書法作品的情趣。林散之的行書作品,整篇筆墨一氣呵成,線條勁健,節奏明快,情趣豐富,無絲毫造作之意。真可謂蔡邕《九勢》中提及的“夫書肇於自然”。所以,精妙的揮毫留在紙上的痕跡,潔白的宣紙賦予巧妙的布白,乃是形成黑白世界精神意趣的重要因素。沒有黑白的巧妙對應,沒有虛實相生的藝術表現手法,就沒有書法藝術。可以說是由於黑白的分佈,才形成了中國書法中特有的空間美。那麼筆墨派生出來的空靈動盪,富有節奏韻律的意境之書法,還在於黑白的處理和表現。失去了黑白,則這種內涵豐富的空間形式美也就會失去。

  清代學者、書法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道:“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為書藝一大關鍵已。筆實則墨沈,筆飄則墨浮。凡墨色奕然出於紙上,瑩然作紫碧色著,皆不足與言書,必黝然以黑,色平紙面,諦視之。”墨的色澤濃淡的表現形式彰顯著藝術品的不同魅力,每個書家的習慣和表現形式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是濃,還是淡,只要是運用得體展現出流傳享譽的佳作,墨的濃淡有風韻,關鍵在於掌握和運用。清朝就有濃墨宰相***劉墉***、淡墨探花***王文治***的評說。清代名臣劉墉寫字用墨濃重,書風貌豐骨勁,味厚藏神,營造出一種雍容、靜謐的美感,被後人稱之“濃墨宰相”。與濃墨相反,擅用淡墨的王文治,人稱之“淡墨探花”。王文治被認之為是董其昌書法風貌的再現,王文治十分敬崇董其昌,在他的《論書絕句》中寫道:“書家神品董華亭,褚墨空元透性靈,除卻平原俱避席,同時何必說張邢。”給出董其昌極高的評說。王文治在作書用墨上,喜用淡墨並使用得十分得道,其牽絲映帶,脈絡十分清楚。觀其行書立軸,整幅作品疏朗有致,秀潤淡雅,用筆規矩而灑落,筆墨中處處流露著才情和清秀特色。近代書家林散之先生對墨色有深層的理解,用墨極為講究,曾說過:“墨有焦墨、濃墨、淡墨、渴墨、積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漬水,深淺幹潤,變化無窮。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書法的藝術效果

  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僅是記事的工具,也具有豐富的形象特徵,和書畫一樣,它是用線條來表現的,有“書畫同源”的說法。書法家充分發揮毛筆等書寫工具的效能和書寫技巧,就能創造出各種風格的作品來,給人以藝術享受,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當今書法藝術都是從古代書法藝術中發展變化的,許多書法家都是繼承古人書法的優秀傳統而又有所創新。想要欣賞書法藝術,必須具備一些書體和書法源流的知識。

  和其他藝術形式不同,書法藝術和人們的生活貼得最緊,從兒童上學的第一天就要學寫字,寫字漂亮美觀不僅便於學習、生活,還能反映一個人的品行修養和素質,故前人有“字如其人”的說法。書法源於寫字練習,又高於一般實用性的寫字。其中的講究和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它是中國文化乃至東方文化的一種典型的表現形式。日本人在吸收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傳統之後,在書法研究和學習方面投入了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精力。為了提高世人對書法的重視,日本人稱書法為“書道”,將古代中日書法家的名帖碑刻精印出版,早在本世紀初就出版了多卷本的大型書法集《書道全集》,中國不少當代書法家還是從中獲益者。近些年來各類書法字帖、大型法帖、書法工具書、速成字帖、各體書法字典,層出不窮,為書法愛好者提供了許多方便。

  
福壽康寧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