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法作品

  篆字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書體,不像楷體字有很多不同的變化,其基本組字的方法是用點、直、弧,筆畫粗細一致,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篆書的演變和特點

  篆書的演變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因其內容絕大多數是王室的占卜文辭,也稱“卜辭”。甲骨文出土於河南安陽市郊的殷尚廢墟——小屯村,故又稱“殷墟文字”、“殷契”等。

  據記載,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為中心,是殷商王朝的國都。商王朝滅亡後,這些卜辭長埋於地下,無以面世。數千年後,當地農民在犁田時偶而發現,因古骨研末治刀創,隨將其作為“龍骨”賣給藥鋪。

  1898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給天津的王襄、孟定生辨認,他們認出是古代珍貴遺物,意佔為“古簡”。l899年,北京的金石學家王懿榮對甲骨作了鑑定,認定是商代文字~這一發現,震動了考古界。

  之後,有劉鶚、孫詒讓、歲振玉、王國維等考古學家在大量收集、整理甲骨的基礎上,對甲骨文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撰寫了許多著錄和專門著作。自此,我國近代學術史上又一新的研究領域——甲骨學開始蓬勃發展起來。

  它的發現,不僅為研究我國商朝歷史和整個人類社會的古代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還引起世界各國學者的高度重視,成為一門獨立的國際性學科,同時在中國書法史研究及書法創作方面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甲骨出土的十五萬片實物,5000餘字的文字看,已經是經過相當時期發展,並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文字,其問漢字構形規律已有大部分符合“六書”之說***如象形、會意、形聲***,文法也和後代相近;從書法角度看,不同時期的甲骨文,字型風格亦有所異,但文字書寫的整體風格自然率意。

  因是契刻文字,筆畫單一質樸,字形朴茂天真,結構大小參差,章法渾然天成。不僅顯現出古代先民在文字書寫方面追求自由、情趣、美觀的審美意識,而且從中可以體悟篆書的筆法以及由於載體不同而產生的差異,給後世書法創作以啟迪和借鑑。

  2.金文

  金文是繼甲骨文之後的書體,因其模鑄或契刻於青銅器而得名。古時稱銅為金,所以這類銘文一般稱“金文”。其內容多為祭典、揚其先祖、明告後世的言論記錄。

  西周是我國古代文明發展的興盛時期,周人的文化較商代有顯著的進步。西周的金文隨著周人對禮制的進一步提倡以及青銅冶鑄業的異常發達而有極大的發展。

  留存於世的金文數量大約在六七百篇以上。自宋以來,金石之學廣泛興起,從辨識到摹寫,從研究到創作,不斷豐富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筆法體系和審美領域、在書法方面的影響程度要比甲骨文大得多。

  金文和甲骨文在造字上是一個系統,在書法上也顯現了繼承和發展的關係,因其載體是青銅器,從而形成筆勢特殊、線條圓潤、字形凝鍊、結構生動等鮮明的特徵。

  金文的代表作品有《大盂鼎》、《散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還有1977年在陝西扶風縣出土的《牆盤》郡是初入門者學習的極好範本。

  3.籀文

  籀文是周、秦間通行於秦國的一種文寧,以周宣王《史捅大篆十五篇》而得名,現在所能見到的是許慎《說文解字》中所註明“籀文”的幾百字。從書法角度講,籀文和金文又合稱“大篆”,而又以“石鼓文”為其代表,它的特點比金文更加規範,字型更加成熟,反映了金文向小篆過渡的軌跡***詳見後“篆書名作欣賞”部分:石鼓義條目***。

  ***1***石鼓文:秦刻在十塊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縣南二十里之三疇原被發現。每鼓一首四言詩,十首為一組,記敘當時漁狩的情況,故亦名“獵碣”。現藏故宮博物院,一鼓已泐無字,其餘幾鼓亦多漫漶殘損。傳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國《十鼓齋》“中權”、“先鋒”、“後勁”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古文”、“籀文”的合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今敘篆文,合以古籀”。

  蕭籀:漢丞相蕭何所作,一作“禿筆書”。元·鄭杓《衍極》卷四《古學篇》劉有定注:“蕭何作未央宮,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水。何用禿筆書,時謂之‘蕭籀’。

  金文:殷、周青銅器上銘文的統稱,舊稱“鐘鼎文”、“吉金文”、“款識文”。屬大篆系統,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書形體,是研究古代書法的重要實物資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較為完備,收可識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錄約一千二百餘字。

  ***2***鐘鼎文:即“金文”。上古青銅器般可分為禮器和樂器兩大類,禮器以鼎為尊,樂器以鍾為多,故以“鐘鼎”為青銅器之代稱。“鍾”,經典多作“鍾”。青銅器上的銘文,統稱為“鐘鼎文”。《文選》卷五十五《劉孝標廣絕交論》:“書玉牒而刻鐘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盤盂,銘於鐘鼎,傳於後世”。

  中山王鼎銘文篆書款識文:即“金文”。“款識”者,青銅器上所銘之文字也。《漢書》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異於眾鼎,文縷,無款識。”注:韋昭日:“款,刻也。音式志反。”師古日:“識,記也。音式志反。”《通雅》引《卮言》謂:“款”為陰文,凹人;“識”為陽文,凸出。

  《博古錄》謂:“款,在外;識,在內。”凡石、磚、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稱為款識,而狹義專指青銅器上的銘文。又元·吾邱衍《學古編》八《字源七辯》以之為六國古文:“七日款識。款識文者,諸侯本國之文也。古者諸侯書不同文,故形體各異,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草篆:草率急速寫就的篆書,故名。有省簡結構、糾連筆劃的特點。清·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四《乙亥鼎銘》:草篆。可識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實尊鼎用孝享”等字,其餘不可盡識,an,1以其恣意簡損之故耳。

  古篆有兩義:***1***泛指“古代篆書”如清桂馥《續三十五舉》:“宋人間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變態。”***2***指上古文字,如明趙宦光《寒山帚談》捲上《權輿一》論“九體書”:“二日古篆,三代之書,目見***左目右見***於金石款識。”

  古文***古文篆***有三義:***1***廣義,從文字學的角度說,泛指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古陶文、古泉文和小篆,是為“古文”系統,與秦、漢後以隸、楷為主的“今文”系統相對稱。***2***指殷、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3***專指晚周、六國所用文字。

  4.小篆

  小篆為大篆的對稱,也稱“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同後,為鞏固其統治地位,採取了一系列的國策,其中有“書同文”,就是要求全國統一文字,廢除六國文。

  小篆就是在戰國時秦同文字的基礎上,吸收了六國文字的優點,廢除了大量區域性的異體字,從而進一步整齊、簡化、規範了的文字,這是中國古代史上對古文字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系統整理,也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里程碑。

  統一後的小篆,順應書寫的需要趨於抽象化,象形意味大大減少,符號化更加明顯,對後代文字的規範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秦代在中國歷史上雖然存在了短短的l5年,很快被漢王朝所替代,官用標準書的小篆有賴於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得以儲存下來。還有秦始皇時,以宣耀皇威,傳為李斯所作的《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砑臺刻石》、《會稽刻石》等也留傳於世。秦代小篆其成就和對書法的貢獻就在於線條的表現上和書體的結構上。

  線條筆筆中鋒、圓勁古雅、含蓄蘊藉、沉穩端莊,是善書者欲達之目標,結構均衡對稱、疏密有致、整齊規矩、風格嚴謹,它的整體美無疑是具有適應大眾審美需求。切於實用等特徵,對後世隸、楷的結字,特別是篆刻的布白都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5.秦篆以後的延續和發展

  篆書到了漢代雖不佔主流地位,但在一些典重的場合仍作為首選的字型,如碑額、瓦當、印璽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相繼在洛陽偃師出土的兩通漢篆碑《袁安》和《袁敞》,山於墓主身份較高,故碑文用篆書,其筆勢遒勁,結體寬博,刻工精湛,為漢篆的典型。

  傳世之作還有《祀三公山碑》、《少室神道石闕銘》、《開母廟石闕銘》,這些刻石淳厚茂密,方峻挺拔,獨具風貌。東漢以後,三國時魏正始《三體石經》,集古文、小篆、隸書為一石,被奉為標準經文的字型。三國時吳皇象所書《天發神讖碑》,以方筆作篆,筆力驚絕,以其氣勢巨集偉著稱。

  到唐代,著名書家李陽冰的傳世書跡有《三墳記》、《城隍廟記》、《棲先塋記》等,其篆書歷來被宗為楷範。到五代、北宋,有徐鉉、徐鍇***世稱“二徐”***,精於小篆。

  徐鉉所摹《嶧山碑》及精心校定的《說文》,由國子監雕版印行,廣為流傳。徐鍇編《說文系傳》,對儲存和解釋《說文》原著也有功績。元、明兩代篆書略呈頹勢。

  直到清代碑學興起,大批文人志士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紛紛投身於金石、文字之學,進而湧現出大批的篆書大家。隨著金石出土日漸增多,又開闊了他們學習取法的視野,使清代成為篆書發展的復興和昌盛時期。清代前期王澍、錢坫、洪亮吉、孫星衍等,他們在碑版考證取得卓著成績的基礎上,開創了書學和文字學結合之風。

  清代中葉以後,鄧石如用長鋒羊毫作篆,講究筆墨變化,沉雄樸厚,自成一格。受他的影響而又各領風騷的篆書大家有吳熙載、楊沂孫、趙之謙、吳大瀲等。清末民初,吳昌碩、齊白石、趙鐵山、常贊春、王福庵、鄧散木等也均以自己獨到的篆書新面貌立於書法藝術之林。

  在古文字學界,先後有羅振玉.王國維、葉玉森、丁佛言、郭沫若、容庚、董作賓、於省吾、唐蘭、商承祚、張頷等名家在研究古文字基礎上,對篆書諸體也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表現出了與傳統不同、極具創新意識的藝術魅力,拓展了篆書創作的思路,推進了篆書藝術的發展。,

  這裡需要重筆一提的是清末民初世居山西的著名書法家趙鐵山,他傾其一生治學,深通經史詩文,考據金石文字,博學守正,融於筆墨。以書法四體皆精名著於世,尤以篆書為最,影響至巨。三晉碑版、商號招牌大多出自親筆,康有為評其書法:“大江以北,無出其右”。

  和他同時期的常贊春,也是遠近聞名的書法大家,畢生研究金石書畫,誦習經史詞章,講授文學書法,著述頗豐,其篆書、篆刻凝練古拙,造詣超群,風格獨樹。

  趙、常二人無疑為當時華北書壇巨擘,影響甚遠,乃至在山西孕育出了一批精研篆學的高手,延伸至今。顯然,清末民初不

  僅在南方湧現出了大批的書家,北方也是名家輩書,蜚聲海內外。

  近年來,趙、常二人為巾外專家和學者所重視,在日本還成立有“趙鐵山書道研究會”,幾十年來,遠渡來晉,尋訪考證,出版碑銘者眾,成就斐然。筆者就此在本章“篆書概述”中提出,旨在為篆書愛好者對篆書歷史發展有一個全面綜合的瞭解。

  篆書的特點

  1.因形立意

  大篆的象形字很多,表現方法很多,大多屬於因形立意,如馬、羊、象等寫法都是很多的,分佈結構的法則還沒有規律化,寫一個人字,可以表現彎腰勞動,也可以表現成跪著的人。

  甲骨文字的部首形狀及位置也是很散亂的,到了秦代統一文字後的小篆,文字經過整理後才比較趨於統一,但是還保留著很多因形立意的圖形文字。

  2.體正勢圓

  小篆形體要平、要正,橫畫必平、豎畫必直,是嚴謹而又工整的書體形式。小篆從結構到運筆都是以圓為主,字的外輪廓由於字的中心十字線拉長,如中、天,而形成很自然的橢圓形。

  小篆的字勢,凡是方折處都是弧形線,少量的在刻印用的繆篆和秦詔版上也有部分的房型體勢,但細細觀察,仍多是方巾有圓,與隸字型勢的以方為主,大不相同。

  3.左不見撇,有不見捺

  篆字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書體,不像楷體字有很多不同的變化,其基本組字的方法是用點、直、弧,筆畫粗細一致,起止都要藏鋒,向左撇出的地方並不月j撇,向有用捺的地方也不出捺,一概是曲筆弧線結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