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度新年手抄報圖片

  新年節是古代兩河流域有史記載的最古老的節日之一。春節,俗稱“過年”,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歷史非常悠久。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春節手抄報相關內容,僅供大家參考和學習,希望能夠幫到你們:

  歡度新年手抄報:春節,為什麼?對於春節民俗意義的追尋

  1998年和1999年,我連續兩次參加中央電視臺製作的有關春節民俗的節目。第一次是作為大型文化史講座"中華文明之光"之一,專門介紹春節民俗的內容與歷史;而第二次則是探討春節民俗所遭遇的現實問題。電視臺編導強調:這一次不需要介紹春節,因為大家都會過春節,並不特別需要我來介紹;而是需要作為民俗學者的我來談談為什麼要過春節。春節為什麼存在?春節有必要嗎?如果沒有必要的話,大家何必為此忙忙碌碌呢?春節放鞭炮在大城市已經禁止,那麼能不能徹底取消春節呢?這些當然都是大問題。可是這些大問題並不僅僅存在於編導的頭腦裡,許許多多的普通人也都會遇到與此類似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時代的變化,我們每一個人似乎都感覺到春節越來越沒有意思。說起來,理由是多方面的。剛剛過完了一個新年***元旦***又來一個新年***春節***,讓人多少有些糊塗;年前是一片忙碌,那是多麼的勞累;到了除夕照例是"春節聯歡晚會",雖然那些演員極盡逗樂之能事,可是娛樂是春節的主要目的嗎?正月初一,鞭炮不許放了,幾乎是一片死寂;由於分家,兒孫給爺爺奶奶拜年還要長途跋涉,而交通又是那麼差!那樣辛苦值不值?所有這一切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沒意思"!

 

 關於春節的手抄報圖片

  "沒意思",換句話來說就是"意義的缺乏"。文化是一個符號系統,是使用一系列的符號,傳達一系列的意義。每一種文化現象都是一個具體的符號,都在傳達著一定的意義。傳達意義是文化符號的最具本質性的功能,它不能以任何其他方式被替代。當一種文化符號難以傳達其所負擔的意義時***或者符號形式存在問題,或者符號形式所負擔的意義不能為人們所接受***,那麼這種符號也就面臨滅亡的命運了。當人們覺得春節"沒意思"的時候,春節的命運也就危險了。

  歡度新年手抄報:追尋民俗的意義是民俗學的終極關懷

  面對這個現實問題,民俗學如何回答?民俗學應該如何回答?這是關係到民俗學的性質、或者說關係到民俗學的終極關懷的問題。民俗學如果想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獲得自己的地位,使自己成為現代學術世界的重要分子,就必須正確回答人們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並解決問題。

  可是,民俗學舊有的那些回答方式如今面臨挑戰。在這裡,像民俗學家們過去常常做的那樣追溯古代春節的起源,是無法解決人們"沒意思"的困惑的,理由是:春節再古老,也只是一個歷史問題,總不能因為古已有之就應該永遠有之吧!"好古之心"並不是人們普遍的心態。那麼換一種做法,羅列現在春節的種種習俗,尤其是農村地區熱烈、喜慶的過年習俗***貼窗花、踩高蹺***,或者祭神、祭祖等多少包含迷信色彩的習俗,同樣無法解決"沒意思"的困惑,;理由是那些都與現代生活距離太遠,現代生活根本不缺乏熱鬧或奇異,甚至是過分的熱鬧和奇異了。春節聯歡晚會的失敗就在這裡,它只提供了熱鬧和娛樂,卻無法提供能夠讓人心安理得的意義。那麼怎麼能依靠這些新奇去克服人們心中的"沒意思"呢?上述兩種做法都與意義無關。因此,必須超越單純的田野作業和舊有的歷史溯源,創造性地發現民俗的意義,創造性地闡釋民俗的意義,從而使人們對意義的追求得到滿足。民俗學只有在解答了現實社會所提出的問題之後,才可能贏得自己應得的聲譽。
 

 關於春節的手抄報圖片

  探求民俗事項意義的必要性解決了。那麼接踵而來的一個問題是:探求民俗事項的意義是民俗學應有的職分嗎?民俗學是研究本民族民間文化的一門人文學科,它既講究科學態度,同時也應該體現價值判斷。這是民俗學與社會學的最大區別。民俗學者作為民族一分子,在發現民俗的意義,闡述民俗的意義方面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就像我們不可能拔著自己的頭髮而使雙腳離開地面一樣,民俗學研究不可能超越或擺脫價值判斷。現在是西方勢力和西方文化當道的時代,我們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即我們何以是中國人***都面臨危機。危機不僅僅是軍事上面臨威脅、經濟上面臨剝削;更深層次的危機是我們自己的文化體系被沖垮了,真正的禮崩樂壞!我們的文化符號所具有的意義正在喪失,我們感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沒意思",以至於作為一個講究禮義廉恥的中國人似乎是一個恥辱。我用"恥辱",絲毫也沒有誇張。講禮節被視為拘謹,守道義被視為死板,居清廉被視為迂腐,知羞恥被視為時髦的反面——過時、落伍,乃至落後。在這樣的時刻,自居文化精英的知識分子、作為專門研究民間文化的民俗學家捫心自問,在學術活動中一味標舉"絕對客觀"的同時是否放棄了自己更加基本的道義責任?我絕對無意於死守傳統價值,而是說一個人文學者應該守護自己所堅信的價值,不能以任何藉口拋棄這一職守!民俗學家必須追問民俗的價值與意義,這不僅僅是研究所必須,而且是人生所必須!

  日常生活的意義被忽略得太久了,民俗學家自己都忽略了它。這就難怪普通百姓會感到我們最重要的節日——春節"沒意思",同時也就難怪民俗學會遭到人們的歧視。未來民俗學的發展,首先仰賴於徹底擺脫目前這種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