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鋼筆書法作品
隸書是我國書法藝術寶庫中瑰麗的珍寶之一,它源遠流長,貫穿古今,是我國自有文書以來的第二大書體,它代替篆書,上繼周秦,下開魏晉,直貫秦、漢、魏、晉六朝,盛行於世,以至今日。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1
2
3
隸書的行進與衰變:
泰山有眾多的石刻,不過從規模和書法成就來看,最富盛名的還當屬紀泰山銘,他的書法遒勁婉潤中國漢朝以來的石刻沒有能夠同這座石刻相比的,它成為研究唐代歷史和書法鐫刻藝術的重要資料。
銘文以工整的隸書鐫刻在依山而立自然崖壁上,全文共有一千多字,分成二十四行,正文字型大小約二十釐米見方,無論遠觀還是近看,全碑氣勢巨集偉巍巍壯觀。紀泰山銘的銘文和書寫都是李隆基一手製作的,相傳由燕許修其辭,韓史潤其筆,文辭典雅而書法端莊,蜿蜒,成為唐隸的代表作之一。
紀泰山銘在書寫時筆劃偏肥,這與當時盛唐時期尚肥的風俗有很大的關係。紀泰山銘是唐代隸書的傑作,其雄強之勢,婉潤字型,端莊姿態,充分反映出封建盛世的萬千氣象。
現存西安碑林的石臺考經,因在方柱體石碑上四面環刻而得名,其字形雖然比紀泰山銘要小很多,但筆記韻味則更為精謹細緻。
李隆基的隸書用筆流暢,點畫潤澤,結體端莊豐腴,法度嚴謹,不僅顯示出濃厚的技巧功力。在審美追求上也與當時欣欣向榮,蓬勃興盛的盛世氣象十分符合。李隆基以帝王身份而善寫隸書,於是影響了當時的許多書家都來跟風仿效,並且出現了一批以徐浩,韓擇木,史惟則,蔡有鄰等人為代表的隸書名家,由此形成了東漢以後又一個隸書書法的高峰期。
唐代以後隸書再次陷入沉寂,由宋代到明代,雖有少數書家依然堅持攻習隸書,但由於漢隸傳統消失已久,再加上時代風氣的轉移,因而始終沒有出現有影響的隸書大家。
與唐宋以來,行草書持續繁榮,而且不斷出新的局面,形成鮮明對比。隸書則如暗流沉潛,不絕如縷,等待著新湧動的條件與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