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鋼筆書法作品欣賞

  用鋼筆書寫出來的行書書法到底是怎麼樣的書法作品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行書鋼筆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行書鋼筆書法作品圖片1

  行書鋼筆書法作品圖片2

  行書鋼筆書法作品圖片3

  行書鋼筆書法作品圖片4

  行書的用筆

  平時所說的“學習書法”、“書法課”中的書法,意思是學習寫字,即書法就是寫字的方法。但是,書法與寫字有很大區別。平時用文字來記錄、傳遞語言,屬於寫字的範疇,而書法是屬於藝術範疇。

  書法和寫字的根本不同在於“用筆”。一般的寫字無所謂用筆,使人能夠看清楚,達到記錄語言、交流思想的目的就可以了。而書法則不同。“書法”要講究用筆。另外還有其它區別,如謀篇佈局、貫氣、章法等,寫字就不講究,舊書法則很講究。對於用筆,古今書法家都是非常重視的。元代趙孟頫就直截了當地說:“書法以用筆為上。”因為,“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小易”。清朝康有為講得更為乾脆:“書法之妙全在運筆,於是粗不為重,細不為輕,運筆作好了。”***《廣藝丹雙楫》***

  當代著名書法家沈尹默先生曾經把書法分為兩類,一類為書家字,一類為善書者字。書家字精於用筆,閤家乎“永”字八法;善書者寧雖然可觀,但用筆不講究。沈老指出,作為書法藝術,當然要講究用筆。那麼什麼是書法藝術的用筆呢?概括起來就是起筆、行筆、收筆。

  起筆有露鋒落筆、側鋒落筆、逆鋒落筆、搭鋒落筆等;

  行筆有中鋒行筆、裹鋒轉筆、折鋒轉筆、衄鋒勒筆.提鋒連筆等;

  收筆有折鋒收筆、回鋒收筆、出鋒收筆、抽鋒收筆、殺鋒收筆,以及駐鋒翻筆、頓鋒回筆等。

  一、起筆

  1.露鋒落筆。

  行書的用筆:露鋒落筆

  露鋒落筆是指露著筆的鋒尖順勢落筆入紙。由於是露著鋒尖順勢落筆,故用筆比較簡便輕快,筆勢比較生動活潑,易於上下左右呼應。露鋒落筆多是一個字的首筆,如“求”字的第一筆橫畫的落筆處即為露鋒落筆。但也有字其它筆礎落筆也是露鋒,如“新”、“和”字左右兩邊的第一筆都是露鋒起筆。露鋒起筆也有藏鋒的動作,只不過這個藏鋒沒有在筆畫的起筆處,而凌空取逆勢,即所謂“搶鋒’,這樣落筆入紙即能發揮簡便、敏捷、生動活潑的特點,又使筆形優美自然。如果不是這樣, 而是隨著筆順鋒入紙,就失去法度,易犯入筆過於尖細的毛病。

  2.側鋒落筆

  行書的用筆:側鋒落筆

  平時寫字經常使用的是中鋒,這是楷書、行書中主要用筆,其次還有側鋒***也叫偏鋒***、逆鋒等。側鋒落筆往往是橫畫直落筆,豎畫橫落筆,不過落筆時只是略帶側勢。如“山”一字的中豎,“北”字的左豎落筆處,就是側鋒落筆,“側鋒取妍”的意思就是側鋒落筆寫出來的點畫比較俊快、十淨利索,雄健剛強,有方筆的意味。但要說明的是側鋒不是一側到底,而只是起筆時使用側鋒,行筆時還必須是中鋒,否則一側到底便成了敗筆。

  3.逆鋒起筆。

  行書的用筆:逆鋒起筆

  所謂逆鋒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取逆勢起筆。如“樓”、“右”、“技”字的第一筆,本來是由左而右,現在是先從右而左,然後再由左而右。當然逆鋒起筆時只是向左逆一下鋒尖就可

  以了,不必從右端逆到左端。逆鋒起筆是篆隸的用筆法,即所謂“藏頭護尾,力在其中”,

  使線條圓勁厚實,富於含蓄美。但行書的逆鋒起筆畢竟不同於篆隸的逆鋒起筆,它要求逆

  鋒起筆時要略頓一下,圓洋中帶有方折的筆意。

  4.搭鋒承筆。

  行書的用筆:搭鋒承筆

  搭鋒承筆就是逆勢露鋒,承接著上筆的收筆。搭鋒承筆又有正搭和反搭之分。所謂正搭往往承著上一個字末筆的筆勢而逆勢露鋒寫出下一個字的首筆,如“戈”.“黃’字的首筆橫的落筆處即是;所謂反搭往往是隨著下一筆的末端筆勢,逆勢露鋒寫上一筆。如“有”字長橫的落筆處即是。搭鋒承筆,上下筆之間筆斷意連,相互照應,氣韻生動,真耐人尋味。正因是措鋒承筆,尤其要注意上下筆的關係,書寫時要一氣呵成,不能有所停頓和間隔。

  二、行筆

  1.中鋒行筆

  行書的用筆:中鋒行筆

  中鋒行筆就是要使筆鋒保持在點畫中間行筆。中鋒行筆是用筆的關鍵,是書法的生命。要能達到中鋒行筆,就要在行筆時掌握好掌豎、腕平、筆桿直,同時還要隨著墨液緩緩下流而不斷調正筆鋒,“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篆、隸、楷書是這樣,行書亦如此,如“乎”、“本”字除落筆和收筆外,中間所有的點畫都是中鋒行筆,“華”字亦是。

  中鋒行筆,筆跡圓潤、道勁,妍美。

  2.裹鋒轉筆

  行書的用筆:裹鋒轉筆

  所謂裹鋒轉筆即是在轉折處,用筆使毫不能太鋪,要有所收斂,同時筆桿要稍加使轉,以圓轉代替方折,如“思”、“裡”、“風”字的轉角處即是。行書之所以比楷書書寫簡便,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以圓轉代替方折。裹鋒轉筆,轉折處玲瓏流利,有一種活潑、自然的流動感。蔡邕在《九勢》中所說的“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就是指裹鋒轉筆。但要注意裹鋒轉筆處,必須圓轉中隱含折意,故書寫時仍需駐筆、提按,否則圓而無骨,缺乏方圓兼備之妙趣。

  3.折鋒轉筆。

  行書的用筆:折鋒轉筆

  所謂折鋒轉筆,即轉筆時如同寫楷書一樣,先提後折,頓筆後再調鋒而下,只是書寫速度略快些,轉折處投有楷書那麼方折,而是既看出是方折之意,又有圓渾之感,有骨有肉,骨肉兼備,即所謂“方中有回,圓中有方”。使人圓潤、渾厚、勁挺。欲如此,則折鋒轉筆處要有方折的意味,折時要重些,輕重提按要一筆小苟,不能一筆帶過。折鋒轉筆寫出來的折畫,不僅要方而見骨,而且要給人一種風骨挺立,神采飛揚的感覺。如“國”“圓”“總”字。

  總之,行書中的折筆寫法,不外折鋒轉筆和裹鋒轉筆兩種用筆。折鋒轉筆外露,裹鋒轉筆內含,各有千秋,但一般說在行書中以裹鋒轉筆為主,折鋒轉筆為輔。

  4.衄鋒勒筆。

  行書的用筆:衄鋒勒筆

  衄鋒勒筆,就是點畫中間稍用力頓挫一下,再中鋒勒筆而出。衄鋒勒筆大多數是用在反撩與撇的交接處,如“又”、“文”、“交”字的反捺中間用筆。衄鋒勒筆,用筆收斂蓄勢,短小精悍,而形態也有變化。這種用筆米芾書法中常用。

  衄鋒勒筆在衄鋒時要有力,勒筆處要迅速,捺畫末筆要收得住。

  5.提鋒連筆。

  行書的用筆:提鋒連筆

  提鋒連筆即提筆連鋒,也就是在點畫相連處用筆提而不斷,鋒尖著紙帶出牽絲。凡是點畫間有牽絲相連者都是提筆連鋒用筆。這種用筆的好處是:“是點畫處皆重,非畫處,偶相牽引,其筆皆輕。”***姜夔《續書譜》***且主次分明叉遞相映帶,如“墨’‘照,“然”的點畫牽引處。

  在書寫過程中,提和按,連和斷,互為辯證的關係。提鋒連筆是牽絲的寫法,非牽絲處都是字的實畫。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用筆要實,不能虛,用筆要按不能提。只有按得下,方能提得起,只有實是實,方能虛是虛。

  三、收筆

  1.折鋒收筆。

  行書的用筆:折鋒收筆

  折鋒收筆,指的是在字的最後一筆的末尾迴腕折鋒出鋒離紙。因此,最後一筆的收筆處出現回鋒的勾挑,如“再”、“至”、“北”字的最後一筆橫畫的末尾。折鋒收筆如果在一個字中,則是為了開啟下一筆;若在一行字中,則是上一個字為了開啟下一個字。因此,如果上筆是折鋒收筆者,則下一筆往往是搭鋒承筆,來承接上一筆的筆勢。這樣一折一承,形成一種很自然的筆勢呼應。這種相互呼應的用筆方法,在書法上稱為折搭取勢。

  2.回鋒收筆。

  行書的用筆:回鋒收筆

  回鋒收筆就是在筆畫的末尾收筆時要回鋒。回鋒收筆和逆鋒起筆同樣都是篆、隸書的用筆法。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習楷書時也強調回鋒收筆。但楷書的回鋒收筆與行書的回鋒收筆不同,楷書回鋒收筆的筆鋒是藏在筆畫裡的,不露鋒芒,而寫行書時的回鋒收筆可以不露鋒芒,也可以略露鋒芒。這樣用筆更好,既含蓄又生動,更能體現出行書的特色,如“王”、“五”、“並”等字,底橫使用的就是回鋒收筆,稍微迴帶勾挑,露出鋒尖。

  3.出鋒收筆。

  行書的用筆:出鋒收筆

  出鋒收筆即筆畫末尾處露鋒而也。這樣收筆“以耀其精神”。這種出鋒收筆人多數使用在筆畫末尾呈尖狀的筆畫,如撇端捺尖處等。如“足”、“之”、“人”等字即是。出鋒收筆實際上是楷書的用筆法,行書用出鋒收筆書寫時較為快速婉轉。

  4.抽鋒收筆。

  抽鋒收筆,就是在筆畫收筆時一筆抽鋒而出。抽鋒收筆與出鋒收筆相似,但抽鋒收筆比出鋒收筆要放縱些,所以無論是撇還是豎,用抽鋒收筆寫出的字氣勢奔放,如“半”、“巾”、“鋒”等字即是。在使抽風收筆書寫時不能猶豫,要肯定簡直,力送筆尖。

  行書的用筆:抽鋒收筆

  5.殺鋒收筆

  行書的用筆:殺鋒收筆

  殺鋒收筆,多數使用在反捺上。殺鋒收筆在落筆得勢以後,應依靠腕力,由左上向右下,由重到輕至出鋒收筆,一筆勁直按下,力要送到筆尖,且要收得住筆。殺鋒收筆類似抽鋒收筆。只是更為乾脆、更為強勁,故稱殺鋒收筆。用殺鋒收筆書寫出來的反捺,其形狀如同國畫中的竹葉,如“文”“故”“足”等字。正因為殺鋒收筆的反捺形同竹葉,非常乾脆、強勁,所以落筆時要簡潔明快,乾淨利索,不能同其他筆畫用牽絲相連結。

  6.駐鋒翻筆。

  行書的用筆:駐鋒翻筆

  駐鋒翻筆就是筆畫收筆時,用力一頓,然後用腕力翻筆直上,翻筆必須先駐鋒,以蓄勢得力順勢接下一筆。這種用筆方法多用於橫畫的收筆處。翻筆前先駐鋒,目的是為了蓄勢得力。駐鋒翻筆向上,為的是便於書寫下一筆畫。如“英”、“李”、“先”等字。

  7.頓鋒回筆

  行書的用筆:頓鋒回筆

  頓鋒回筆即是收筆前順勢一頓,然後回鋒收筆。頓鋒回筆與出鋒收筆正好截然相反,頓鋒回筆書寫的筆畫是圓形的,而出鋒收筆寫出的筆畫是尖的。如果以豎畫為例,使用頓鋒回筆,書寫出來的就是“垂露”豎;若用出鋒收筆,書寫出來的則是“懸針”豎,從形態上看,頓鋒回筆書寫出來的垂露豎較為凝重,而後者較為灑脫。

  頓鋒回筆,必定是先頓筆後回鋒,而且回鋒時往往是向左上。如“中”、“華”,“峰”等字。

  8.環鋒踢筆。

  行書的用筆:環鋒踢筆

  環鋒踢筆就是行筆環鋒接連收筆踢出的用筆法。多用於寫鉤筆。由於用環鋒踢筆寫出來的鉤形如蟹爪,故也叫作“蟹爪鉤”。由於用筆順著一定的環勢運鋒,最後踢筆向上收筆,所以稱這種用筆法為“環鋒踢筆”。

  使用環鋒踢筆書寫蟹爪鉤時,應注意不宜均勻用力,要在逐漸提鋒收筆的同時,每一轉折都要作一小停頓,做一小折筆,最後踢筆而出,才能書寫出盡其妙趣的筆畫。如“寺”、“專”、“封”等字即是。

  環鋒踢筆寫出的蟹爪鉤有向左的,也有向右的。方向雖異,筆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