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的教養方式

  正面管教與懲罰控制無關,而是意味著引導、教育、訓練、定規矩、技能培養,是怎樣?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跟孩子建立感情連線,讓孩子對你有親近感

  一至兩歲的孩子,作為父母多陪他,愛撫他,多一些親體的接觸,可以讓寶寶藏在媽媽身後,跟他玩躲貓貓的遊戲等。再大一點,三五歲,你可以關心他畫裡畫了什麼東西,用到了什麼顏色,週末去哪裡玩過了,也可以加入他的遊戲,跟他賽跑、扔球之類的。到了六七歲,你可以關心他喜歡的形象,奧特曼或者女王艾莎、白雪公主等。讓孩子感到爸爸媽媽是安全的,有愛的、關心他,以此建立有效的感情連線。

  :制定規則,堅守底線,讓寶寶知道可以做什麼

  其實,很多父母沒弄清楚什麼是“自由”,在孩子一兩歲或者三四歲的時候,想吃飯就吃飯,想不吃就不吃,想出去玩就出去玩,想不出去就不出去。到了再大一點,又突然要把孩子管得很嚴,不聽話就吵,甚至還動手,這樣孩子當然很不舒服。

  真正的“自由”是一個逐漸放開的過程,小孩一兩歲的時候,理性還沒有建立,很多事情還不清楚,你讓他決定是什麼意思?他根本不知道做了決定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也承擔不起結果。所以,“自由”和責任是一體的。他能負多大的責任,就能有多大的自由。

  比如,一歲半小孩想吃冰棒,吃完了可能拉肚子,他不一定能把拉肚子和吃冰棒聯絡起來。而且,他那麼小,拉肚子會造成多大的傷害不明確。所以,大人就不必給他吃冰棒的自由,因為他無法為自己的身體負責。可是,如果是一個七歲的孩子想吃冰棒,我覺得就可以給他這種自由了。吃冰棒之前告訴他,如果拉肚子了,請他自己艾灸肚子,也有可能需要吃藥或打針。如果他可以負責,就給他自由。

  所以,自由是一個逐漸放開的過程。剛開始,孩子只能承擔一丁點責任,就給他一丁點自由,慢慢的,孩子能承擔的責任多了,自由也越來越多。現在,我們回到“溫和而堅定”,父母內心需要很清楚,孩子可以決定什麼,不可以決定什麼。可能在我們做這些事情時,因為沒有順從孩子的意思,他會出現哭鬧、煩躁、生氣、不安......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內心要很安靜,不要害怕孩子哭鬧或掙扎,也不要因為孩子困難發火。堅信自己的原則,輕鬆些,靜靜地摟著孩子,也可以在孩子的額頭吻一下,但是切記,話不要多,少講道理。

  :長期堅持,形成習慣

  明白了孩子在哪個階段有多少自由,能承擔多少責任。這時候,父母內心有原則有底線,就要一直堅持這種原則和底線。孩子可能因為不願穿厚衣服在地上打滾,也可能因為沒冰棒吃哭兩三個小時,只要你下了決定,就不管他怎麼做,把你的決定堅持下去。並且,孩子一直哭鬧時,你需要愛撫他“寶貝,你還小,媽媽不讓你吃冰棒是因為你的身體會難受,不管怎樣媽媽都愛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你的內心始終有原則,孩子也會長成內心有原則,且自制力強過大人。因為他知道,耍賴哭鬧都沒用,該做的始終要做。你一年一年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孩子也能感覺到自己內心慢慢長大;你始終陪在孩子左右,孩子也知道遇到任何困難,父母始終是港灣;因為我們都知道,父母的陪伴便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