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際中的禮儀
禮儀在我們的身邊到處開花,那麼你們知道是怎樣的嗎?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政治
在很多西方人看來,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是極少談論政治的。曾經有很多美國人問過一位留美教師一個尷尬的問題:“你在你們國家可以隨便說話嗎?”一個簡單的提問卻反映出在美國人的眼裡中國人很少談及政治。事實是否如此呢?
當然美國朋友口中的“隨便說話”指的應該是言論自由。中國人當然有言論自由。但擁有含蓄美的東方人,很多時候把自己對政治的態度隱藏在心底深處。而中國素來有“沉默是金”的古訓,凡事要緊閉口、慢開言,因為“言多必失”“、禍從口出”。要適時地“三緘其口”,要學會“守口如瓶”,告誡讀書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勿談時局、淡漠政治,以免惹火燒身。
雖然在當今的東方,像日本、韓國、印度等多黨制國家,媒體在批評政府、曝光領導人貪腐及緋聞等方面與西方並無多大差異,就是在中國,情況也非昔日可比。但不管出於什麼目的,一般人對一些政治上的敏感問題保持沉默在東方國家確實極為常見。
在西方國家,人們認為政治是和自己的生活和利益息息相關的。在美國,很多人直言不諱地批評歷屆政府發動的戰爭,認為戰爭給很多無辜的人帶來了災難。對於總統大選,美國人也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甚至很多報刊也會披露一些鮮為人知的選舉內幕。
商務談判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在國際商務交往中,尤其是進行商務談判***business negotiating***時,講求以靜制動,喜歡保持沉默。以至於美方代表誤認為中方代表缺乏熱情,懷疑他們對談判專案不感興趣了,甚至抱怨中方代表為什麼沉默不語老是隻坐在那兒呢***“Why are they just sitting there?”***?相反,中方代表也常常對美國人的大聲說話而惱火,有時誤認為對方生氣發火了。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人認為,說話中間間隔一段沉默有利於自己也有利於對方思考問題,遇到棘手的問題就更要保持沉默。所謂“三思而後行”,即要冷靜地思考。然而,有時東方人故意採取這種保持沉默的方式給西方談判對手留下一個“迷魂陣”。因為西方人不知道這種沉默到底意味著什麼,是拒絕?是預設?還是猶豫不決呢?“沉默”已使談判陷入僵局,而他們又總想盡快打破僵局***break the ice ***達到談判的目的。東方代表正是靠著這種文化的差異及西方人積極圖快的性格,迫使他們在商務談判中作出讓步。
工作
在東方,作為一種積極的交際方式,沉默在人們的工作過程中出現的頻率很高。大部分人信奉“沉默是金”的古訓。
比如在會議上,領導人發言後經常會問大家還有沒有什麼問題或建議。儘管大家心裡裝著不少點子,但當場大部分人都是保持沉默。在這種情況下沉默是為了顯示對領導的尊重並保全其面子。當領導對下屬進行嚴厲的訓話時,下級總是低著頭沉默不語,這是對領導的尊重和畏懼。
在西方,情況經常是全然相反。在電視、電影上人們經常會看到員工和領導以及員工和員工之間為了某一個方案在開會時爭得面紅耳赤。領導從來不會因為某個員工提出和自己不同的觀點而對其懷恨在心。恰恰相反,在西方,大部分領導都希望能從下屬那兒聽到不同的聲音,他們認為“真理越辯越明”,鼓勵大家要有創新意識。
在西方,領導有時候也會對下屬訓話,但下屬的反應和東方則差別很大。如果領導“所言極是”,他們會耐心聆聽並和領導交流自己當初的想法。如果領導“所言不是”,他們則會當場指出,根本不會涉及“面子問題”。
總之,在西方,領導和下屬的地位是平等的,領導不是高人一等,下屬有發表自己觀點的自由,領導見了下屬也會主動打招呼,和他們打成一片。
學習
在東方,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這在課堂教學中通常體現為教師是課堂上的主人,在講臺上滔滔不絕講一節課,學生是聽眾,他們會非常安靜的傾聽。遇到自己聽不懂的,一般也不會當堂向教師提問,就算個別學生對一些問題有自己的看法,他們也會選擇在課下和教師單獨交流。
其實教師在課堂上也經常會照顧學生的感受並給他們製造一些發言的機會,比如教師通常會問:“大家哪裡還有什麼問題嗎?”***或者“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但提出問題後,教師看到的通常是幾乎全班同學的沉默和刻意的目光躲避。
這種情形讓很多初次來東方國家教授語言的西方教師感到不可理解。西方的課堂尤其是一些講英語國家的課堂上,在東方人看起來有點秩序混亂,因為在講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打斷教師的講話並發表自己的見解。這讓很多去西方留學的東方學子感到西方學生太粗魯,不尊重教師,而大部分東方學生在課堂上的沉默也令西方教師和學生認為他們對教師所講的內容不感興趣,態度冷漠,置教師於尷尬的境地。
日常生活
沉默作為一種交際手段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運用得相當廣泛,其社會功能很多。除可表接受,不肯定或拒絕等意義之外,還可以有表示孝敬、尊敬、顧全面子的作用。
在東方,當父母與子女有觀點衝突時,父母通常認為自己有經驗、是權威,子女就應該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而子女在拗不過家長的情況下,經常採取的方式就是沉默不語。很多家長會以為孩子實在靜靜聆聽他們的教誨,憤怒和不滿會隨著孩子的沉默而煙消雲散。
而西方的孩子,在和父母意見相左時,也會條理清晰地講出自己的態度和理由。西方人在與朋友相處時非常直接,優點會當面讚揚,缺點也會當場指出。而東方人在日常交際中會特別注意“面子問題”,希望別人給自己臺階下,所以也會特別會為對方考慮。即使是最好的朋友,在表達不滿或建議時,他們也會仔細考慮自己的措辭。
- 9 - 離開時的禮儀
喝完咖啡,起身離開時,記得要對邀請的人和做咖啡的人表示謝意。如果是在咖啡館,店員對你說歡迎下次光臨時,則要微笑點頭示意,有熟悉的店員店主更加要招手說再見!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禁忌
1話題禁忌
西方人注重個體、個性和個人隱私,談隱私是西方人最大的禁忌。話題忌諱較多,比如年齡、婚姻狀況、收入、工作、住所、經歷、宗教信仰、選舉等私事都是不允許別人打探的,否則就會被視為在侵犯他們的私人空間。空間距離上也很在意。這其中的絕大部分是中國人直言不諱的事,比如,在中國談談月收入是常有的事。所以西方人到了中國,對中國人問他“去哪兒啊”、“昨天都幹了些什麼啊”等問題感到很奇怪。由此可見,禁忌有非常明顯的文化、民族及地域特徵,它甚至還受到個人的心理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教學中,對外漢語教師要多瞭解這些現象避免教學中及與留學生交流的時候的一些不必要的尷尬。
2政治、歷史等
政治是非常敏感的話題。現在多數留學生來自歐美、日本、韓國,他們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與我們有很大差異,而且彼此的國家之間總難免會有摩擦,加之同有些國家還存在著歷史遺留的一些問題所以在教學時,儘量迴避這些話題,不要談政治問題,歷史等相關問題,免得激起留學生的牴觸情緒,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3忌說“死”和“性”
“死”是全人類共同的歸宿,對於死者和生者來說,死亡都是一種不愉快的事,是殘酷的,是人們恐懼和忌諱的話題,所有國家的人都忌說“死”因此在交際中不要輕易出現死這一字眼,必須表達這個意思的時候,往往採用較模糊的概念來表達,用委婉語使死亡的色彩更淡一點。如:漢語中用逝世、仙遊、走了、駕鶴西歸等詞。再如,在中國,人們認為年齡大的人的死亡是“壽終正寢”,是一件喜事,這也是西方人弄不明白的“紅白喜事”的由來。西方關於死亡的委婉語來自於宗教、航海、戲劇等方面,表達了人們一種良好的願望,要去天堂。“性”是人們忌諱的話題。人們對自己的器官和自己的生理行為,都持避諱的態度,特別是對性器官和性行為的詞語東方民族都不會輕易提及這個問題。很開放的西方人也是諱言跟“性”相關的問題的,經常使用委婉語。這些共同忌諱的話題在涉及到時,可以作為知識作以簡單的介紹,免得為溝通帶來不便。
4忌談宗教信仰和神靈
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而且很多人有宗教信仰。這也是人們普遍不談的話題。由於文化傳統的差異,這類話題在語言上要掌握好分寸。
5 讚美與自謙
中國自古以來就崇尚禮儀, 中國人提倡謙虛,如:問別人的姓名的時候通常會說:“您貴姓?”;談到自己的兒子時會說:“犬子”,而別人的兒子則是“令公子”等。在得到別人誇獎時,常說“不敢當”、“過獎”。西方國家,歷來強調個體和個人價值、對事情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不會特意的貶低自己,抬高他人。得到別人的讚美時,從來不掩飾自己喜悅,總是用“Thank you”來應對。
有一則笑話反映了中西方在對於謙讓的不同理解。會中文的外國人:你的女兒真漂亮。中國人:哪裡,哪裡。外國人:鼻子、眼睛和嘴。這實際反映了在跨文化交際中,民族觀念和社會習俗的差異。而這種謙遜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讚揚者的鑑賞力。教師應該多瞭解這些差異,並在教學中逐步把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在教學中教會學生把握這些文化差異,不能任留學生其用母語的思維去理解、判定漢語的語境。
6數字的好惡
數字的好惡,各個民族也有所不同。中國人比較喜歡雙數,像6、8和10,因為8與“發”諧音,還有“六六順”的說法,“十”則有完美的意思;4和死諧音,就比較討厭了。由於《聖經》中猶大出賣耶穌的故事,西方人忌諱“十三”,甚至星期五和每月的13日也被忌諱,認為這些數字包含著凶險。卻對“三”和“七”很喜歡,認為這兩個數字吉利。數字雖是小問題,但卻影響著跨文化交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遇到與數字相關內容時,教師要有所考慮,避免誤解。
7“老”在中西方的差異
在不同文化的國家,人們對老的表達也不同。在中國,老人是受人尊敬,尊老愛幼歷來是中國人的美德,老是閱歷深,成熟之意,所以中國的老年人並不會因為別人直接稱呼他們“老人家”而生氣,反而認為在他們的姓氏後面加個“老”字是對他們的恭敬,而且中國的老人多能以自身豐富的閱歷來幫助年輕人,“老”在中國就成了智慧的代名詞。如:老師、老闆、老師傅、老總等等。這些詞對老並沒有什麼特定的年齡內涵,只是借“老”來表明說話人的敬意。而在西方國家,不像中國文化有“敬老”的習俗。在競爭激烈的西方社會,他們意識中的老就是不中用的意思,失去了跟別人競爭的能力,被社會所淘汰。為此,西方人忌諱言年老。那是對人家的一種冒犯或者輕視,是很不禮貌的一種表現。在我們對外漢語的課堂上,什麼年齡段的學生都有,在教學過程中要避免歧義的產生。
8勸告和建議
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喜歡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議和勸告,以示關心和愛護。但中西方人在提勸告和建議的方式上卻有很大區別。中國人向朋友提建議和勸告的時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應該”、“不應該”,“要”、“不要”這些帶有命令口氣的詞。西方人在向親朋好友提勸告和建議的時候,措詞非常婉轉,即使是最親密的人之間,也不會使用像我們那樣的命令語氣。否則,會被認為不夠尊重自己獨立的人格。因此,教師講課時對這類詞語的應用要把握好尺寸,以免引起誤會,影響課堂的教學氣氛。
9其他
在中國人看來貓頭鷹是邪惡的化身,俗話說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預示著凶多吉少,英文化的人喜歡佩戴貓頭鷹影象的徽章,因為在英文化中貓頭鷹是聰明的象徵;中國人在給人指方向時,習慣於用食指指點。在英語文化中,這是既不雅觀、又不尊重別人的手勢;用手下意識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國人看來既無什麼含義,也無傷大雅。美國人卻將這一動作視為隱匿不好的想法或謊言的手勢,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絕對方的看法。這些差異時不時地發生著文化碰撞,尤其是言語上的,要多加註意,否則很有可能會產生誤解、甚至敵意,對教學極其不利。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遷移現象
一、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負遷移EdwardT.Hall是跨文化交流這方面的奠基者,他認為“文化既交際,交際既文化”。文化與交際的關係密切,兩者不可分離,通常,在人本的日常交際當中,彼此之間的文化就會無形的被表達出來,而文化負遷移,在國家之間的交流之間,會到來一定方面的影響,所以,對於這方面進行研究,就顯得非常重要。遷移這個詞,最早在心理學領域之中被提了出來,直到20世紀50年代,它的概念在語言學中出現,由於在這方面研究的不斷髮展,在文化領域的方面,也被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跨文化交流之中,人們往往習慣按照自己的文化來表達自己所要表現的意思,因此文化遷移的現象隨之產生。心理學認為,在學習當中,把起到負面作用的現象定義為負遷移,相反的,起到正面作用的現象定位正遷移。在母語文化與其它語言文化相同或者接近的情況之下,則會產生正遷移,如果不行同,則會產生負遷移。在跨文化負遷移方面來講,人們往往習慣用自己的母語文化來評判其它語言文化,另外,文化之間的差異,使彼此之間的交流受到阻礙,而文化正遷移則不會帶來這方面的影響,所以,在文化負遷移上面進行研究更加具有意義。通過各方面的研究和分析,總結出了文化負遷移方面的三大特點;一是母語對目的文化的影響,給目的文化帶來理解上的差異;二是被交際者從母語國帶入,並且有一定的方向;三是這種現象必然存在,因為在整個文化交流之中,它不可避免的會發生。
二、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負遷移產生髮的原因在文化交際過程當中,產生這種文化負遷移的因素諸多,但是,從兩方面,可以對其進行總結。一是客觀角度上面分析,造成跨文化之間交流的負遷移是由於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二是從主觀的角度上面來看,這種文化負遷移時跨文化交流之中的一種心理過程。
三、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負遷移調查針對文化負遷移帶來的問題和影響,我們抽取50位外資和合資企業的員工,還有100位中國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作為調查物件,以此來做了一份問卷調研。這次問卷調研的主題就是“是否具有文化交際的經歷”,通過對這次問卷的各方面的分析,最終得到了一些資料;在中國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當中,表面文化負遷移的平均率為39.5%,深層文化負遷移為61%,相反,在在華外資和合資企業的中方員工當中,表面文化負遷移的平均率為30.5%,深層文化負遷移為40.5%。通過這些資料顯示,我們可以看出負文化遷移在我國是普遍存在的,表層文化負遷移和深層文化負遷移相互之間有一定的差異性。另外,從獲取的資料當中,我們可以分析到文化負遷移的程度還和人的因素有關係,為了進一步的在這方面做出準確的分析,我們又通過採取面對面和電話訪談的形式做了進一步的調研,在這次的調研之中,我們發現一個人的文化程度高低決定目的語言的理解程度,在文化交流之中,言語之間文化障礙就越小。在文化“適應模式理論之中”,文化適應被分為文化適應和社會適應兩點。雖然,在跨文化交流當中,負文化遷移不可避免,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努力,把負面影響降低。四、文化交流中的適度文化移情能否突出母語文化的束縛,接受其它文化,是款文化交流活動中的關鍵所在,同時,在這種文化遷移當中,文化移情則具有必要和可能的兩大特性。移情是一個美學概念,它的提出者是德國美學家羅勃特.費肖爾,最後經過谷魯斯的推廣,在其它領域也開始出現。國際的跨文化交流當中,彼此之間的不斷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可以使跨文化交流順利進行。同時,在調查之中發現,跨文化交流之中,還應該遵循適度性的原則,不能全都同意別人的看法,而拋棄自身文化特點。五、結束語文化負遷移這種現象在跨文化交流之中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加以正確的去看待,通過文化移情的方式,降低我們在跨文化交流之中的障礙,對母語文化進行透徹的理解和掌握,是跨文化交流成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