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虧本的投資理財方式是什麼

  海外信託來國內宣傳早就不是新鮮事,一些位於耿西、開曼、、英屬維爾京地區的離岸屬地公司幾年前就開始挖掘國內高淨值客戶,向其推薦海外先進的財富規劃理念。

  “從長遠角度看,的設立給人民幣 ‘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未來開展海外信託業務提供了廣闊空間。”標準財富董事總裁全丹頌表示。

  對此,長期專注於信託領域的專家孫飛表示,海外信託在國內目前處於監管空白地帶,建議在國內開展業務時需加強監管。

  專家建議納入監管

  “從長遠角度看,自貿區的設立給人民幣 ‘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未來開展海外信託業務提供了廣闊空間。” 標準財富董事總裁全丹頌表示,標準財富在註冊第三方理財公司,主要目的便是希望借自貿區的“東風”來開展公司的離岸務。

  據其介紹,目前標準財富的高淨值客戶多為企業主,其中類、類企業佔了多數,他們都有一種“走出去”的意願,隨著這種意願越來越強烈,也隨著財富規模越來越大,未來離岸業務的比重會越來越高。

  “目前選擇海外信託的客戶大多是在海外有現成資金的。”全丹頌告訴記者,一些貿易型的客戶,在業務開展過程中,資金已經在海外了,但客戶在面對資金回收過程中會涉及的很高稅收,並不願意資金回來。

  “這些企業主的離岸賬戶可能分佈在全球各地,資金可能閒置在賬戶中,通過海外信託可以把這部分資金做合理投資配置。”全丹頌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一些私人銀行也開展了類似海外信託的家族信託業務,華鑫國際信託的信託經理表示,私人銀行在政策上面臨更多的侷限性,資產分配仍主要集中在國內,很多家族信託僅僅是將家族資產打包成立一個單一信託投向某個市場,還是無法有效解決財富傳承的問題。

  孫飛認為,人民幣資本項下自由開放以後,國內居民或企業對於海外資產管理的需求就會越來越多。海外信託在國內目前處於監管空白地帶,信託的規模和資金管理能力均不透明,不同的信託之間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建議在國內開展業務時需加強監管。

  更多涉及財富傳承

  中國信託業協會顯示,2013年類信託佔比47.76%,從資料上不難看出,我國信託公司更多是在為某些行業或企業提供貸款。

  “海外信託與國內信託可以說是有本質上的區別。”標準財富諮詢事業部副總經理劉勁毅表示,海外信託更多以家族信託形式出現,強調財富的傳承;而國內信託則僅僅是一種投資產品,只會考慮有多少收益回報。

  小編了解到,與國內信託主要承擔融資作用不同,海外信託更多涉及財富傳承、稅務優化、風險隔離等業態,更類似私人業務。

  不僅業態不同,管理形式也存在差異。標準財富董事總裁全丹頌告訴記者,海外信託更多采用公司的形式,信託成立以後,資金如何運作與打理完全由信託管理公司來決定,資金可以世世代代管理下去;而國內信託通常以合約形式出現,信託公司只是受託方,資金是有投資期限的。

  孫飛表示,信託作為一種和橋樑,由於財產來源和最終歸屬的外部性,不需要對信託本身徵稅,因此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賦予了信託免稅或遞延稅款的政策。最典型的就是遺產信託,可以避免當期鉅額的稅金,直至最終的分配。這對於國內個人和企業很有吸引力。

  不過,在華鑫國際信託一位信託經理看來,“即使再好,只要人民幣還不能自由進出,海外信託對於國內個人和企業來說意義還不大。”

  全丹頌告訴記者,目外信託公司在中國的推廣路徑,多數仍停留在通過私人銀行家、投行顧問,或者與移民顧問建立客戶聯絡,做法都比較隱祕,自貿區的出現給海外信託業務帶來了很大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