蕎麥的培育方法和優良品種
蕎麥生長期短,可以在貧瘠的酸性土壤中生長,不需要過多的養分和氮素,下種晚,在比較涼爽的氣候下開花。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介紹。
蕎麥的培育方法
選種
選用良種是投資少、收效快,提高產量的首選措施,阿壩州蕎麥品種多,各有不同的適應性,因此要因地制宜。主栽品種選用經提純復壯的地方品種和育成的“川蕎1號”、“西蕎1號”、臨沂三益莊園的有機蕎麥等。在二半山區選用“大苦蕎”、“細圓粒蕎”、“川蕎1號”、西蕎1號”等抗逆性強,豐產效能好的中熟及中晚熟品種,能獲得較高的產量。在高二半山區選用“西蕎1號”、“豬屎蕎”等耐寒耐瘠的品種,能獲得較穩定的產量。在低二半山區,選用“川蕎1號”、“西蕎1號”、“大苦蕎”、“水蕎”等早中熟高產的品種。
選茬整地
①選茬
輪作制度是農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輪作,也稱換茬,是指同一地塊上於一定年限內按一定順序輪換種植不同種作物,以調節土壤肥力,防除病蟲草害,實現作物高產穩產,“倒茬如上糞”說明了輪作的意義。連作導致作物產量和品質下降,更不利於土地的合理利用。蕎麥對茬口選擇不嚴格,無論在什麼茬口上都可以生長,但忌連作。為了獲得蕎麥高產,在輪作中最好選擇好茬口,比較好的茬口是豆類、馬鈴薯,這些都是養地作物;其次是玉米、小麥、菜地茬口,這些都是用地作物,也是蕎麥的主要茬口。
②整地
蕎麥對土壤的適應性比較強,只要氣候適宜,任何土壤,包括不適合於其它禾穀類作物生長的瘠薄地、新墾地均可種植,但有機質豐富,結構良好,養分充足,保水力強,通氣性好的土壤能生產出優質高產的蕎麥。
蕎麥根系發育弱,子葉大,頂土能力差,不易出土全苗,要求精細整地。整地質量差,易造成缺苗斷壟、影響產量。抓好耕作整地這一環節是保證蕎麥全苗的主要措施。前作收穫後,應及時淺耕滅茬,然後深耕。如果時間允許,深耕最好在地中的雜草出土後進行。
蕎麥根系發育要求土壤有良好的結構、一定的空隙度,以利於水分、養分和空氣的貯存及微生物的繁殖。重粘土或粘土,結構緊密,通氣性差,排水不良,遇雨或灌溉時土壤微粒急劇膨脹,水分不能下滲,氣體不能交換,一旦水分蒸發,土壤又迅速乾涸,易板結形成堅硬的表層,不利於蕎麥出苗和根系發育;沙質土壤結構鬆散,保肥保水能力差,養分含量低,也不利於蕎麥生育;壤土有較強的保水保肥能力,排水良好,含磷、鉀較高,適宜蕎麥的生長,增產潛力較大。蕎麥對酸性土壤有較強的忍耐力,鹼性較強的土壤,蕎麥生長受到抑制,經改良後方可種植。
蕎麥喜溼潤,但忌過溼與積水,在多雨季節及地勢低窪易積水之地,尤其是稻田種植蕎麥,更應作畦開溝排水。
深耕是中國各地蕎麥豐產栽培的一條重要經驗和措施。深耕能熟化土壤,加厚熟土層,同時改善土壤中的水、肥、氣、熱狀況,提高土壤肥力,既有利於蓄水保墒和防止土壤水分蒸發,又有利於蕎麥發芽、出苗和生長髮育,同時可減輕病蟲草對蕎麥的危害。深耕改土效果明顯,但深度要適宜。各地研究結果表明,蕎麥地深耕一般以20~25cm為宜。深耕又分春深耕、伏深耕和秋冬深耕,以伏深耕效果最好。伏深耕晒垡時間長,接納雨水多,有利於土壤有機質的分解積累和地力的恢復。蕎麥伏耕地較少。一般以春、秋深耕為主。在進行春、秋深耕時,力爭早耕。深耕時間越早,接納雨水就越多,土壤含水量就相應越高,而且熟化時間長,土壤養分的含量相應也高。
施肥
蕎麥是一種需肥較多的作物。要獲得高產,必須供給充足的肥料。根據研究,每生產100kg蕎麥籽粒,需要從土壤中吸收純氮4.01~4.06kg,磷1.66~2.22kg,鉀5.21~8.18kg,吸收比例為1∶0.41~0.45∶1.3~2.02。蕎麥吸收氮、磷、鉀的比例和數量與土壤質地、栽培條件、氣候特點及收穫時間有關,但對於乾旱瘠薄地和高寒山地,增施肥料,特別是增施氮、磷肥是蕎麥豐產的基礎。
施肥應以“基肥為主、種肥為輔、追肥為補”,“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施用量應根據地力基礎、產量指標、肥料質量、種植密度、品種和當地氣候特點科學掌握。
①基肥: 蕎麥播種之前,結合耕作整地施入土壤深層的肥料,也稱底肥。充足的優質基肥,是蕎麥高產的基礎。基肥一般以有機肥為主,也可配合施用無機肥。基肥是蕎麥的主要肥料,一般應占總施肥量的50~60%。蕎麥生產常用的有機肥有糞肥、廄肥和土雜肥。糞肥以人糞尿為主,是一種養分比較完全的有機肥,糞肥是基肥的主要來源,易分解,肥效快,當年增產效果比廄肥、土雜肥好。蕎麥田基肥施用有秋施、早春施和播前施。秋施在前作收穫後,結合秋深耕施基肥,它可以促進肥料熟化分解,能蓄水,培肥,高產,效果最好。蕎麥多種植在邊遠的高寒山區和旱薄地上,或作為填閒作物種植,農家有機肥一般滿足不了蕎麥基肥的需要,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表明,若結合一些無機肥作基肥,對提高蕎麥產量大有好處。用作基肥的無機肥有過磷酸鈣、鈣鎂磷肥、磷酸二銨、硝酸銨、尿素和磷酸氫鈣。過磷酸鈣、鈣鎂磷肥作基肥最好與有機肥混合漚制後施用。磷酸二銨、硝酸銨、尿素和磷酸氫鈣作基肥可結合秋深耕或早春耕作時施,也可在播前深施,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②種肥:在播種時將肥料施於種子周圍的一項措施,採用播前以肥拌籽、播種時溜肥或結合“種子包衣”等。種肥能彌補基肥的不足,以滿足蕎麥生育初期對養分的需要,並能促進根系發育。傳統的種肥是糞肥,這是適應肥料不足而採用的一種集中施肥法。隨著蕎麥科研的發展,用無機肥料作種肥成為蕎麥高產的主要技術措施。常用作種肥的無機肥料有過磷酸鈣、鈣鎂磷肥、磷酸二銨、硝酸銨和尿素等。栽培蕎麥以每畝施30公斤磷肥作種肥定為蕎麥高產的主要技術指標。過磷酸鈣、鈣鎂磷肥或磷酸二銨作種肥,一般可與蕎麥種子攪拌混合使用,硝酸銨和尿素作種肥一般不能與種子直接接觸,否則易“燒苗”,故用這些化肥做種肥時,要遠離種子。
③追肥: 蕎麥生育階段不同,對營養元素的吸收積累也不同。現蕾開花後,需要大量的營養元素,此時補充一定數量的營養元素,對蕎麥莖葉的生長,花蕾的分化發育,籽粒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追肥還應視地力和苗情而看:地力差,基肥和種肥不足的,出苗後20~25天,封壟前必須補進追肥;苗情長勢健壯的可不追或少追;弱苗應早追苗肥。追肥一般宜用尿素等速效氮肥,用量不宜過多,每畝以5~8公斤為宜。無灌溉條件的地方追肥要選擇在陰雨天氣進行。此外,在有條件的地方,用硼、錳、鋅、鉬、銅等微量元素肥料作根外追肥,也有增產效果。
蕎麥的優良品種
1.日本蕎麥
品種來源:1982年山西省種子公司從日本引進,1987年經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推廣品種。現已成為晉中蕎麥的主栽品種。
特徵特性:株高70-100cm。根系發達,莖稈粗壯。生育期95天。每畝產量一般200公斤左右,高者可達300公斤左右。喜水耐肥,結籽率高,但籽粒成熟不一致,一般主枝籽粒有80%變為褐色時,就要及時收穫,將收穫的植株頭對頭架起後熟,以防落粒和籽粒色澤不一致而影響品質。
栽培要點:精細整地,施足底肥,適期播種,畝播量2.5公斤,播深3——5釐米,畝留苗5——6萬株,封壟前及時中耕除草,盛花期有養蜂條件的可放蜂授粉。當大田有三分之二籽粒呈本品種固有色澤時及時收穫。
適栽地區:該品種適應性很強,在我市各地都可推廣種植。
2.黑豐1號***苦蕎麥***
品種來源:山西省農科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於1990年從外引品種“榆6-21”中選擇變異單株系選育成。1999年經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推廣品種。
特徵特性:株高110-140cm,莖粗8-12mm,株型緊湊挺拔,莖綠色,主莖節數26-28個,主莖一級分枝數4-6個。正常年份生育期80天左右。植株近有限型,頂花可正常成熟結實,籽粒成熟較一致,黑化率可達90%以上。單株生長勢強,莖粗、稈硬、抗風、抗倒伏。落粒輕,豐產穩產,單株生產量大於8g,千粒重大於2lg。
栽培要點:精細整地,施足底肥,6月中旬播種,畝播量1.5公斤,播深3——5釐米,畝留苗4.5——5萬株,封壟前及時中耕除草,盛花期有養蜂條件的可放蜂授粉。籽粒黑化率達到90%以上時及時收穫。
適栽地區:適於無霜期130天以上、海拔1000m以上地區春播。
3.榆蕎三號
品種來源:陝西省榆林農校於1994年選育而成。
特徵特性:植株莖稈堅硬,節間距離短,株高90~110釐米,主莖與分支頂端花絮多而密集,花朵為白色,成熟後植株下部為紅色,中上部為黃綠色,籽粒為淡棕色,稜角明顯,呈三稜形,粒大飽滿,千粒重34克,全生育期為80天,中熟品種,株型緊湊,分枝習性弱,結實率高,抗倒性、抗落粒性強。
品質:蛋白質含量10.21%,脂肪含量1.95%,澱粉含量68.7%。
適宜種植地區及產量水平:一般產量水平為畝產80-150公斤,適宜甘肅中部等地區。
栽培技術要點:在甘肅適宜在6月15-6月25日,或7月10-15日播種。中上等地力畝播種量2.5公斤,中等以下地力畝播種量3公斤。秋季耕翻地可預防蕎麥勾翅蛾為害。
4.川蕎一號
品種來源:川蕎一號系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而成。
特徵特性:籽粒長錐形,黑色,千粒重20~21克,單株重1.8克,幼苗綠色,成熟變為紫紅色,株高為90釐米左右,株型緊湊,結籽集中尖部,花序柄較底,有效花序多,分枝部位底,皮殼率30%,抗旱性強,較抗倒伏,抗蕎麥褐斑病,該品種早熟,全生育期78天左右。
品質:川蕎一號蛋白質含量15.6%,脂肪含量9.9%,蘆丁2.04%,維生素E 含量0.53%,維生素C含量 4.53微克/100克,澱粉含量69.1%,出粉率63.7%左右。
產量表現: 川蕎1號種植在中上等肥力土壤,每畝可產125 ~ 170公斤,在肥力較好的土壤每畝160 ~ 190公斤,最高每畝可產200公斤以上。
適宜種植地區:春季一般適宜於海拔2000~2700米高原山區種植;夏季適宜在甘肅等中部海拔1900~2500米,降水量偏少的乾旱、半乾旱地區種植;秋季適宜在海1500米-1200米的低海拔地區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種春蕎在四月上中旬;夏蕎在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秋蕎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播種較為適宜。種植密度為每畝播種4-5公斤,留苗10-13萬株較為適宜。
施肥量為每畝施農家肥4000-5000公斤,磷肥30公斤作底肥,正常情況,施氮肥每畝5公斤,也可施氮、磷、鉀複合肥。田間管理要除草1次,注意防治二紋柱螢葉甲、蕎麥勾翅蛾,開花結實時排水防澇,同時在田間去雜去劣,當田間植株80%籽粒呈現本品種正常成熟色澤***黑色***時及時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