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方式對身體健康有什麼影響

  走路是我們日常行為之一,我們每天都或多或少地要走些路。那麼朋友們知道走路的方式其實是對身體有影響的嗎?下面就讓小編來告訴你。

  走路方式的影響:

  走得緩,壽命短

  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者綜合9項研究做出總結:走路速度的快慢可以很好地預測壽命長短,在75歲以上人群中相對更準確。普通人的走路速度是每秒鐘0.9米,那些走路速度低於每秒鐘0.6米的人死亡的可能性會增加,而那些走路速度超過每秒鐘1米的人壽命較長。

  手不動,後背痛

  生理學家認為,走路左腿向前邁時,脊柱會向右旋轉,右臂也會隨之擺動。如果有人在行走時手臂不怎麼搖擺,可能意味著他後背的移動性受到了限制,易引起後背疼痛和受傷。

  糾正不良的走路姿勢,先從糾正站姿做起。可以在家裡對著大鏡子自我檢查。人在照鏡子時會不自禁地挺胸抬頭。然後在走路時用意保持端正的姿勢,做到不偏不斜,不前傾。

  走路時的正確姿勢應該是,雙目平視前方,頭微昂,頸正直,胸部自然前上挺,腰部挺直,收小腹,臀部略向後突,步行後蹬著力點側重在跖趾關節內側。

  羅圈腿,關節炎

  整形外科專家認為這種步態通常是由於膝關節炎造成的,人群中有高達85%的人或多或少患有這種骨科疾病,通常是由於年齡增長造成骨骼損耗引起的,如果嚴重,可通過支架糾正。

  跳著走,肉太緊

  這種步態更常見於女性,足科醫生認為,這是因為她們長期穿高跟鞋造成小腿肌肉過於緊繃,腳後跟一著地面就會迅速抬起,建議還是少穿高跟鞋為妙。

  正確走姿:

  頭部:最理想的走路姿勢,頭部應該是垂直的,不要盯著腳下看,而是將視線保持在前方3~6米的位置。可以想象自己像玩偶一樣,有一條繩子連線你的頭髮,把你往上提拉。這樣可以讓頸椎合理支撐頭部的重量,舒緩頸部肌肉的壓力,而且頸部線條也能更流暢和優美。

  胸部:一定不要含胸,而是將胸部挺起來,同時收緊小腹和臀部,這樣能讓全身線條收緊,女性的S曲線自然顯現出來。

  手臂:不管是為了取暖,還是為了裝酷,走路時都不要讓手臂一直閒置在衣服插兜中,最好讓手臂輕微彎曲,隨著步伐自然擺動,體現出韻律感。

  肩膀:讓肩膀放鬆,既不要向前聳,也不要向後塌。如果想要檢測一下效果,可以讓朋友從側面看看,這時你的耳朵、肩膀、髖關節、膝蓋應該在一條直線上,讓身姿更加挺拔和自信。

  呼吸:走路時注意呼吸的調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呼吸會影響人的體態。當你的呼吸急促或者比較淺時,上半身就會比較緊張,容易導致駝背和聳肩,所以走路時可以有意地調整呼吸,建議走三步吸氣一次,然後走三步呼氣一次。

  髖部:走路時,不要指望讓腰部承擔所有的重量,而是應該把重心放在髖部,這樣不僅有利於保持挺拔的身姿,也可以減輕腰部的負擔,畢竟天生柔軟的它還是不太適宜乾重活的。

  老人健身的八大平衡原則:

  腦體平衡:除了進行體力鍛鍊,如走步、跑步、打球外,還要交替進行腦力鍛鍊,如寫作、練書法、上網、打牌、下棋等。不僅可以增強體力,而且還可以延緩大腦衰老,避免過度腦力或體力活動。

  動靜平衡:體力和腦力交替活動鍛鍊。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時間的同時,做冥想、打坐類讓全身肌肉放鬆的鍛鍊。動力性肌肉活動***走路30分鐘***和靜力性肌肉活動***膝關節彎曲大於90度的高位馬步每天10分鐘***都要進行。

  上下平衡:下肢活動多的跑步、走路使心血管系統得到鍛鍊,主要鍛鍊了腿部肌肉;上肢活動多的運動***打球、健身器材***也要做,使上下肢肌肉得到均衡的鍛鍊。

  前後平衡:人體大部分的運動都是向前,因此前群肌肉韌帶呈優勢,後群呈劣勢,前後不平衡是很多疾病的來源。向後的運動,如後走、反弓、仰泳等能夠加強劣勢肌肉韌帶。

  左右平衡:人們大都有處於優勢的手或腿,而且自然多用,相對應側處於劣勢。左右交替活動的好處,不僅使左右肢體平衡,關鍵是大腦左右兩半球也得以平衡發展。

  快慢平衡:快速和慢速運動交替,如慢節奏或快節奏舞蹈、慢走快走交替,可使機體各種代謝機能得到鍛鍊。

  冷熱平衡:在外界不同的溫度鍛鍊對於機體免疫力、心血管平滑肌的舒縮可起到任何藥物都不能替代的作用。如在冬天寒風和夏天酷暑溫差達30℃的鍛鍊都需要。既不能過分強調某一種方法的益處,又不能不重視某一種方法的侷限性。年輕時沒有冷水浴習慣者,到老年時的水溫差應適當減小,在水溫為 26~28℃的泳池中游泳就很合適。

  立臥平衡:人體大部分採用直立運動,需要臥位或水平運動保持人體各部位承受地心引力和血液分配的均衡,減輕心臟負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除游泳外,爬行也是水平運動,四肢著地向前爬行,每次堅持20~30分鐘效果更好。

  運動要隨年齡增長,適當減量減強度。喜歡拉韌帶的老人,不能只拉韌帶而不練習力量,可以在健身方式上增加腿部和上肢的肌肉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