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水電站

  水力發電是再生能源,對環境衝擊較小。除可提供廉價電力外, 還有下列之優點:控制洪水氾濫、提供灌溉用水、改善河流航運,有關工程同時改善該地區的交通、電力供應和經濟,特別可以發展旅遊業及水產養殖。在這裡就不得不提三峽水電站了。

  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專案。而由它所引發的移民搬遷、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三峽水電站的功能有十多種,航運、發電、種植等等。三峽水電站1992年獲得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建設,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六月一日下午開始蓄水發電,於2009年全部完工。三峽水電站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2335米,靜態投資1352.66億元人民幣,安裝32臺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三峽電站最後一臺水電機組,2012年7月4日投產,這意味著,裝機容量達到2240萬千瓦的三峽水電站,2012年7月4日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基本簡介

  三峽水電站三峽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大壩長2335米,底部寬115米,頂部寬40米,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大壩壩體可抵禦萬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下洩流量可達每秒鐘10萬立方米。整個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約1.34億立方米,混凝土澆築量約2800萬立方米,耗用鋼材59.3萬噸。水庫全長600餘千米,水面平均寬度1.1千米,總面積1084平方千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調節能力為季調節型。

  三峽水電站的機組佈置在大壩的後側,共安裝32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其中左岸14臺,右岸12臺,地下6臺,另外還有2臺5萬千瓦的電源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遠遠超過位居世界第二的巴西伊泰普水電站。

  主要影響

  工程效益

  三峽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發電和航運,其中防洪被認為是三峽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防洪

  歷史上,長江上游河段及其多條支流頻繁發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時,宜昌以下的長江荊州河段***荊江***都要採取分洪措施,淹沒鄉村和農田,以保障武漢的安全。在三峽工程建成後,其巨大庫容所提供的調蓄能力會使下游荊江地區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於洞庭湖的治理和荊江堤防的全面修補。

  三峽水電站發電

  三峽工程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發電。該工程是中國西電東送工程中線的巨型電源點,所發的電力會主要售予華中電網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華東電網的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電網的廣東省,可緩解中國的電力供應緊張局面。截至2012年底,三峽電站歷年累計發電量達到6291.4億千瓦時,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4.96億噸,減排二氧化硫595萬噸,為節能減排做出了積極貢獻。

  航運

  三峽蓄水前,川江單向年運輸量只有1000萬噸,萬噸級船舶根本無法到達重慶。三峽工程結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歷史,三峽幾次蓄水使川江通航條件日益改善。2009年,通過三峽大壩的貨運量有7000萬噸左右。自2003年三峽船閘通航以來,累計過壩貨運量突破3億噸,超過蓄水前22年的貨運量總和。

  負面效應

  1.環境影響

  三峽工程影響環境來自於水庫的汙染。三峽兩岸城鎮和遊客的排放的汙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長江。在蓄水後,由於水流靜態化,汙染物不能及時下瀉而蓄積在水庫中,因此已經造成了水質惡化和垃圾漂浮,並可能引發傳染病,部分城鎮已在其他水源採集生活用水,同時大批移民開墾荒地,也加劇了水體汙染,併產生水土流失的現象。對此,當地政府正在大力興建汙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以期解決汙染問題,如果發現汙染過於嚴重,也可能會採取大壩增加下洩流量來實現換水。

  三峽工程會對周邊生態造成衝擊,因為有大壩阻隔,魚類無法正常通過三峽,它們的生活習性和遺傳等會發生變異。三峽完全蓄水後會淹沒560多種陸生珍稀植物,但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在淹沒線以上也有分佈,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兩種完全在淹沒線以下,現均已遷植。

  2.人文影響

  在水庫滿蓄水後,三峽的峽谷感會受到一定程度削弱,同時三峽周邊在古代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交匯地。水庫淹沒區已探明的文物點有1200多個,從1992年起文物部門便開始進行搶救性發掘,可在2009年蓄水完成前搶救、保護完畢。此外,政府還對其中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其他重要古建築文物設立專案、撥給專款予以保護。

  飽和執行

  三峽2014年5月22日,針對媒體報道三峽船閘通過能力已飽和,交通運輸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揚例行新聞釋出會上回應稱,通過三峽船閘的貨運量,已提前19年達到設計通過能力,三峽船閘已經處於飽和執行狀態。

  李揚稱,三峽船閘的通航規模是上世紀80年代論證確定的,2011年,通過三峽船閘的貨運量就達到了1.003億噸,提前19年達到了設計通過能力,2014年預計會達到1.1億噸左右。這個資料說明,長江航運發展的速度之快,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期,三峽船閘已經處於飽和執行狀態。

  “交通部門千方百計挖掘通航潛力,但挖潛空間有限。”李揚舉例稱,按照設計要求,三峽船閘每年執行335天,每天22小時,但即便交通部門科學安排,優化執行排程,減少船舶等待時間,每年三峽船閘執行超過355天,且24小時不間斷執行。

  “三峽樞紐的擴能,應該按照科學規劃、統籌兼顧、系統推進、適應需要的原則進行。”李揚說,在進一步挖掘既有船閘潛力,統籌推進水運、鐵路、公路、民航等建設,充分發揮綜合運輸網路優勢的條件下,應加快前期研究工作,深入論證新通道建設的可能性。所以國務院三峽辦正在牽頭組織開展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建設,和葛洲壩樞紐船閘擴能前期研究工作。